為什麼複姓如此少,複姓家族又是怎麼回事?

百川之水,必有其源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

大家好,這裡是氏族之根,一個專注于姓氏文化的交流區。

我是小編漠北,每天一個姓氏小知識,與您一起交流中國姓氏文化魅力,追尋中華姓氏古老起源。


為什麼複姓如此少,複姓家族又是怎麼回事?


說起復姓,讀者們似乎都很感興趣,大家也幾乎都能說得上來幾個,例如:諸葛,公羊,上官等等....不過,大部分人恐怕和小編一樣,現實中所認識的複姓皆是屈指可數。

那麼大家知道複姓由何而來,複姓家族又是什麼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其實小編掌握的資料也不多,我就把我所知道的,和大家聊一聊。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複姓及複姓家族在歷史的榮辱繁華,淵源歷史。

說起這個事,我們首先來說明,複姓與複姓家族的區別。

大家都知道複姓來歷大多分為三種:

1:少數名族改姓

2:賜姓

3:以地域名稱為姓

而複姓家族,只有一種。那就是古姓傳承!

舉個例子:北野----北野家族。

姓北野的,不一定是北野家族的人!!!! 他(她)可能是中途被賜姓或是改姓!

但北野家族卻是氏族,和漢姓中的古姓是一樣的。

我們再說一下,為什麼身邊複姓人數如此稀少:

最早姓複姓的基本上是一些卿大夫,多以官名、地名為氏(周朝封給卿大夫、士的采邑,地名很多是兩個字)。春秋戰國時期,卿大夫階層本身很容易成為政治犧牲品,所以後代為了避難就只能改成別家的姓氏。避禍改姓當然是越低調越好,所以就以單姓居多。

為什麼複姓如此少,複姓家族又是怎麼回事?

典型例子就是羊舌氏:
春秋末期的大夫羊舌肸,被晉悼公封到原來楊國的地方(西周本有楊國,後來被晉國滅),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洪洞;他死後家族被趙簡子迫害,兒子舉族逃到弘農,全部以舊封地名改姓楊(極少數改姓羊),然後就成為後來楊氏的最顯赫一支——弘農楊氏。之前也有舊楊國宗室以楊為姓,但人數很少,歷史上也不出名。
這樣一來,秦代以後的複姓就被消滅一大半了,除了司馬、公孫這些十分顯赫的家族,基本上都是單姓。再一些就是少數民族的姓氏,很多按照音譯都是兩到三個字,從漢朝開始一直有很多少數民族歸化到漢地,做佃農、奴僕等,後來基本都跟著漢人主子姓了;再就是孝文帝改革,大多數鮮卑、匈奴姓氏都被改成了漢族的單姓、複姓,這樣複姓就又消滅了一大半——當然後來西魏府兵制又打回原形了,連漢人都被賜鮮卑姓;但隋朝建立以後,隋文帝楊堅主動恢復了漢姓(府兵制時期的鮮卑姓是“普六茹”),接著很多鮮卑人、漢人也都改回了原來的漢姓。
唐宋以來一直有突厥、沙陀、契丹、党項等等歸化進來,差不多也都走這個路數,要麼被皇帝或者地主賜漢姓,要麼動亂期間避難改漢姓。其中金朝統治北方的中後期,漢化程度很高,很多女真人也都有了漢姓,比如金宣宗時代的權臣紇石烈執中,漢名叫胡沙虎。元朝統治北方以後,原金朝統治區全都被劃為漢人,很多住在關內的女真人契丹人都漢化很多代了,被編為漢人以後乾脆也全改成漢姓了。


中國歷史上的複姓無非都是這兩個來源,其結局都比較悲慘。

另外一些說法是簡化:

1.歷史上有不少複姓的人為了避罪而改姓,如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
2.而其他的則有的被簡化和分化了,如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等。
3.有不少複姓是少數民族的傳統姓氏,比如令狐、獨孤都是鮮卑的,這些複姓隨著民族逐漸融合而消失。如北魏孝文帝改拓跋為元姓,改獨孤為劉姓,改步六孤為陸姓,等等。
4.更有一些本來就是外國人的姓,因移居中國,就連姓也一起代來了,比如迦葉,葛沙。更少見的一種複姓是由兩個單姓合併而來,比如陸費,本姓陸,由費家養大,就改姓為陸費,這個姓全國僅存於安徽桐城陸費墟。

但這些複姓也因稀少和歷史的推移而逐漸消亡。


說完複姓歷史後,小編心情是有一些沉重的。

無論是複姓還是複姓家族,和所有單姓氏一樣,都是中華名族無與倫比的文化瑰寶。

也衷心希望有一天,讓那些原本是複姓,卻因為迫不得已的原因而改姓的一些人,能重新恢復祖姓,再次傳承複姓史上往日的榮光!

本期的姓氏小知識就分享到這裡了,如果您還想獲得更多關於姓氏文化的知識,請點擊關注小編,您的點贊、收藏、評論、關注都是對小編最大支持,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