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稱“饅頭無陷”的新民晚報一篇文章有誤?

為什麼說稱“饅頭無餡”的新民晚報一篇文章有誤?

上海《新民晚報》一篇文章稱“饅頭是無餡的”,這個說法有誤?你信嗎。

假如你隨時到上海的豫園吃“豫園南翔小籠饅頭”,你會知道:“有的饅頭真是有餡的”,這就是事實。豫園“南翔小籠饅頭”的特點是:皮薄、餡豐、汁多、味鮮、形美。如今,在江蘇、上海一帶至今還有“蟹黃饅頭”、“南翔小籠小饅頭”(有餡),一句話: 自古以來就有“有餡的饅頭”。

為什麼說稱“饅頭無陷”的新民晚報一篇文章有誤?


2020年4月7日,《新民晚報》第21版“夜光杯”一篇文章《饅頭記粗》(作者謝冕)稱:“一般的饅頭不鹹、不甜、無餡”,顯然,“無餡”的說法不準確。自從“饅頭”古誕生以來,無論是“一般的、二般的饅頭,總有一些饅頭是有餡的”。目前,全國各地也都有“豆餡饅頭”、"豆沙饅頭”、"棗饅頭”,都是"有陷的”。

中華美食故事多,“饅頭”與“包子”就是一對食品界的“故事大王”。

為什麼說稱“饅頭無陷”的新民晚報一篇文章有誤?


一、“饅頭”從誕生之日起原本就是“有餡的”,“饅頭是包子的爺爺”。

在宋朝時期,無餡的“饅頭”叫“炊餅”,也就是武大郎賣的就是“無餡饅頭”,電視連續劇《水滸傳》反覆出現“潘金蓮為武大郎蒸饅頭(即炊餅)的劇情”,這是對的。武大郎賣的炊餅是饅頭,不是“燒餅”。《一面一世界》說:“武大郎的炊餅其實就是蒸餅,可以理解為山東的戧面饅頭”(商務印書館《一面一世界》17頁,崔岱遠,2017年10月第1版)。

“ 饅頭”誕生在三國時期,歷史記載為諸葛亮“發明的”。宋朝高承著《事物紀原》說:“諸葛亮南征,將渡瀘水,土俗殺人首祭神,亮令以羊豬代,取面畫人頭祭之,饅頭名始此”。明朝郎瑛著《七修類稿》“本名蠻頭,音轉訛為饅頭。”(王學泰著,《中國飲食文化簡史》64頁,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

說“饅頭是包子的爺爺”也是有歷史依據的。“饅頭的傳說,三國時的諸葛亮,以麵包肉供神之用,類似今天的包子,並非現代的饅頭。古代稱饅頭為‘蒸餅’,在晉朝史書中已有記載”。(《中國飲食文化》267頁,時事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也就是說,諸葛亮“發明的饅頭有肉餡”。

“包子”是伴隨著“饅頭”誕生的。“包子”作為一種麵食在魏時已出現,但不稱包子,而叫“饅頭”,直到宋代時,才有“包子”一詞,如“綠荷包子”(同上)。

為什麼說稱“饅頭無陷”的新民晚報一篇文章有誤?


可見,“包子就是饅頭的孫子”。

二、到了宋朝時期,“饅頭”與“包子”成了“兄弟”,都是“有餡的”的麵食。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宋朝時期,當過爺爺的“饅頭”與“包子”又“稱兄道弟”,這就是中華美食的魅力。包子與饅頭“互稱”,當時“饅頭大多指包子,如朱熹曾以此做例:如吃饅頭,只吃些皮,元不曾經吃餡,謂之知饅頭之味,可乎”(《朱子語類》卷32《論語》)。《宋代衣食住行》還稱:“包子在宋代又稱為包兒、饅頭等”(《宋代衣食住行》177頁,徐吉軍著,中華書局出版,2018年10月第一版)。

很細緻地“研究宋朝飲食的一本書”《食在宋朝》一書從另一個角度解開了“饅頭有餡的”的“迷”。“肉餡的往往叫饅頭,菜餡的往往叫包子”。

《食在宋朝》稱:宋朝《武林舊事》記載“蒸作從食”32種食品,其中就有“大包子、太學饅頭、羊肉饅頭,諸色包子”等麵食。當時的“大包子”就是“菜葉裹餡兒”,大菜包,不是麵食。“太學饅頭”恰恰是今天的包子,是太學伙食的一種麵食;“羊肉饅頭”就是羊肉餡兒包子。而“諸色包子”就是各種各樣的“菜包”。元朝著名的營養學專著作《飲膳正要》裡的“倉饅頭”,也是“裹著一團肉餡兒”的麵食,外表與饅頭一模一樣。(李開周《食在宋朝》51頁,四川文藝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

三、“是否有餡”不是“饅頭和包子”的本質區別。

中國麵食也是根據食品技術的發展而不斷髮展的,“饅頭”與“包子”自古有一個共同點:蒸熟的。當然,後來也有煎炸的,社會發展“帶領”食品多元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早在2015年1月26日的《中國文化報》上發表的文章《坐進時光穿梭機看小麥何時開始做成饅頭和餅》,該篇文章提出:“東方的蒸餅,我們現在稱作饅頭的麵食,是8000年蒸法在麵食上的成功運用。我們用甑將麥面蒸成了饅頭和包子,而西方人卻把它放進爐子烤成了麵包蛋糕,這就是中西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區別。它們是不同的主流烹飪技術,決定了麥食傳統發展的方向,也就是說饅頭和麵包代表了東西方不同的飲食傳統”。

從漢朝、三國、魏晉以來,“饅頭”有的“有餡兒”,有的“無餡兒”,至今,上海“有的饅頭就是有餡兒的”。“饅頭”與“包子”的本質區別也許並不在“有無餡兒”上,可能與飲食文化傳承、地域品牌、民俗文化甚至漢字的表達方式有關。

《新民晚報》這篇《饅頭記粗》對“饅頭”是否有餡兒的說法是有誤的,當然,文章中對“饅頭”的做法、吃法的說法也不準確。既然叫上海豫園“南翔小籠饅頭”,就有別於“小籠包”。“南翔小籠饅頭”的餡則選用精腿肉,保持肉質之原味,用骨湯熬煮肉皮成凍,拌入餡內,以取其鮮,並使汁多;根據不同季節,加入蟹膏、蟹黃或蝦仁或春筍,以取時鮮。每隻“小籠饅頭”的收口處打16個以上的褶,小巧精緻、玲瓏剔透,任取一隻放在小勺子裡,用筷子戮破皮子,汁水隨即溢滿一勺,入口鮮香有嚼勁、回味無窮。

每一箇中國食品就是中國歷史的一面鏡子,到歷史長河中暢遊一下,也許更能領會中華美食的真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