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离间计成功,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吗?

长孙晟认为现在华夏虽然安定,但是北方突厥仍然没有臣服。如果出兵讨伐,时机尚未成熟,如果把突厥置于教化之外,不予理睬,突厥又时常侵犯骚扰。因此,必须周密谋划,制定出一套制胜的办法,予以对付。突厥达头可汗玷厥相对于沙钵略可汗摄图来说,虽然兵强马壮,但形势恶劣,外表上是臣服于摄图,其实内部的裂痕已经很深了,只要从中加以煽动离间,他们就会自相残杀。再说,处罗侯是摄图的弟弟,虽然诡计多端,但势力薄弱,所以,他虚情矫饰、处心积虑地争取民心,得到部众的爱戴,因此也招致摄图的猜忌,表面上一举一动,显得一团和气,好像跟谁都没有隔阂,实际上内心深感恐惧。


隋炀帝的离间计成功,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吗?


阿波可汗大逻跟老鼠一样,伸头四望,夹在玷厥和摄图之间,十分畏惧摄图,接受驱使,这只是由于摄图的势力强大,他现在还没有决定依附于谁。因此,目前应该远交近攻,离间强大势力,联合弱小势力。派出使节联络玷厥,劝说与阿波可汗联合,这样摄图必然会撤回军队,防守西部地区。再交结处罗侯,派内使节联络东边的奚、民族,这样摄图就会分散兵力,防守东部地区。使突厥内部互相猜忌,上下离心,十多年后,再找一个机会,出动军队讨伐,必定能一举灭掉突厥。

长孙晟的奏疏是有道理的,它至少给皇上透露了三条讯息:一、突厥内部不是铁板-块,间是有种种矛盾的;二、这种矛盾表现在强弱、亲疏等方面;三、隋朝可以取”远交近攻”、”离间各部”之计,以求巧胜。


隋炀帝的离间计成功,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吗?


隋文帝看了长孙晟的奏疏,大为欣赏,因此召见长孙晟面谈,长孙晟又-次一次地口陈形势,画山河,描绘突厥的山川地理,对于兵幼分布情况了如指掌。隋文帝听后赞叹称奇,对长孙晟的建议全部采纳。此时的晋王杨广虽然只有十五六岁,但在左武卫将军李彻的辅佐下,兵之术渐趋成熟,"好学”的杨广对长孙晟的"奇计”也深为赞许,对其“离强”之计特别赏识。所以,明代李贽在评述此事时也不能不承认隋炀帝"善用兵”,”尤为好用长孙晟之离强合弱计”(《藏书》卷七)。杨广对长孙晟之计的赞许,正说明其谋略的非凡和气度的出众。由此看来,隋文帝十分高兴地采纳了此项建议,其中本身就有晋王杨广力荐的因素。于是,文帝派遣太仆卿元晖经伊吾道出使达头可汗,赐给他一面绣有狼头的大旗;达头可汗的使节来到长安时,隋朝让他坐在沙钵略可汗使节的前面。又任命长孙晟为车骑将军,经黄龙道出塞,携带钱财赏赐奚,香、契丹,让他们做向导,才得以到达处罗侯住地。


隋炀帝的离间计成功,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吗?


长孙晟与处罗侯作了推心置腹的交谈,规劝他率所属部落臣服隋朝。史载:“反间既行,果相猜贰。”“反间”之计,是春秋时代大军事家孙子的一大发明,杨广在对待突厥上作了出色的应用,通过”反间” 之计,使其内部”猜貳”,此后突厥内部果然互相猜忌,离心离德,这样一来,突厥便从优势转入劣势。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久,他们很快又联合起来攻击隋朝,原北齐营州州长高宝宁,引导突厥攻击隋朝的平州,突厥动员了四十万骑兵,杀入长城。隋上柱国李充在马邑击败突厥军,突厥再次攻击兰州,凉州总管贺娄子干率众拒守,击败突厥。突厥又复南侵,行军总管达奚长儒率军两千人,与突厥沙钵略可汗在周檗相遇,沙钵略的军队有十多万人,寡不敌众,隋军官兵大为恐惧,达奚长儒神色慷慨激昂,军且战且走,队伍虽然多次被突厥军队冲散,但很快又重新集结,摆开阵势,四面抗击,决- -死战。隋军转战三日,昼夜不停与突厥交锋十四战,史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隋书达奚长儒传》)就是说后来所有的兵器都已用尽,士卒只好用拳头殴打敌人,手上的皮肉尽绽,都露出了骨头,总共杀伤敌人上万人。


隋炀帝的离间计成功,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吗?


突厥军队士气逐渐丧失,最后解围退走。达奚长儒身上五处受伤,其中重伤两处,部下士卒死伤十之八九。隋文帝下诏: "突厥猖狂,辄犯边塞,犬羊之众,弥亘山原。而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所部之内,少将百倍。以昼通宵,四面抗敌,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凶徒就戮,过半不反,锋刃之余,亡魂窜迹。自非英威奋发,奉国情深,抚御有方,士卒用命,岂能以少破众,若斯之伟?”(《隋书达奚长儒传》)隋文帝的诏书把胜利归之于士兵的勇武,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归根到底"离间之计”起了作用,其中当然也有晋王杨广的功绩。隋文帝授予达奚长儒为上柱国,并将剩余功勋授予他的一个儿子。当时,隋朝柱国冯昱率军驻扎乙弗泊,兰州总管叱列长叉率兵镇守临洮,上柱国李崇率军驻扎幽州,他们都被突厥打败,于是突厥纵兵从木硖、石分两路,大举南下,杀入武威、天水、金城、上郡、弘化、延安,沿边城池所有家畜,都被掳掠一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