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的離間計成功,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嗎?

長孫晟認為現在華夏雖然安定,但是北方突厥仍然沒有臣服。如果出兵討伐,時機尚未成熟,如果把突厥置於教化之外,不予理睬,突厥又時常侵犯騷擾。因此,必須周密謀劃,制定出一套制勝的辦法,予以對付。突厥達頭可汗玷厥相對於沙缽略可汗攝圖來說,雖然兵強馬壯,但形勢惡劣,外表上是臣服於攝圖,其實內部的裂痕已經很深了,只要從中加以煽動離間,他們就會自相殘殺。再說,處羅侯是攝圖的弟弟,雖然詭計多端,但勢力薄弱,所以,他虛情矯飾、處心積慮地爭取民心,得到部眾的愛戴,因此也招致攝圖的猜忌,表面上一舉一動,顯得一團和氣,好像跟誰都沒有隔閡,實際上內心深感恐懼。


隋煬帝的離間計成功,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嗎?


阿波可汗大邏跟老鼠一樣,伸頭四望,夾在玷厥和攝圖之間,十分畏懼攝圖,接受驅使,這只是由於攝圖的勢力強大,他現在還沒有決定依附於誰。因此,目前應該遠交近攻,離間強大勢力,聯合弱小勢力。派出使節聯絡玷厥,勸說與阿波可汗聯合,這樣攝圖必然會撤回軍隊,防守西部地區。再交結處羅侯,派內使節聯絡東邊的奚、民族,這樣攝圖就會分散兵力,防守東部地區。使突厥內部互相猜忌,上下離心,十多年後,再找一個機會,出動軍隊討伐,必定能一舉滅掉突厥。

長孫晟的奏疏是有道理的,它至少給皇上透露了三條訊息:一、突厥內部不是鐵板-塊,間是有種種矛盾的;二、這種矛盾表現在強弱、親疏等方面;三、隋朝可以取”遠交近攻”、”離間各部”之計,以求巧勝。


隋煬帝的離間計成功,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嗎?


隋文帝看了長孫晟的奏疏,大為欣賞,因此召見長孫晟面談,長孫晟又-次一次地口陳形勢,畫山河,描繪突厥的山川地理,對於兵幼分佈情況瞭如指掌。隋文帝聽後讚歎稱奇,對長孫晟的建議全部採納。此時的晉王楊廣雖然只有十五六歲,但在左武衛將軍李徹的輔佐下,兵之術漸趨成熟,"好學”的楊廣對長孫晟的"奇計”也深為讚許,對其“離強”之計特別賞識。所以,明代李贄在評述此事時也不能不承認隋煬帝"善用兵”,”尤為好用長孫晟之離強合弱計”(《藏書》卷七)。楊廣對長孫晟之計的讚許,正說明其謀略的非凡和氣度的出眾。由此看來,隋文帝十分高興地採納了此項建議,其中本身就有晉王楊廣力薦的因素。於是,文帝派遣太僕卿元暉經伊吾道出使達頭可汗,賜給他一面繡有狼頭的大旗;達頭可汗的使節來到長安時,隋朝讓他坐在沙缽略可汗使節的前面。又任命長孫晟為車騎將軍,經黃龍道出塞,攜帶錢財賞賜奚,香、契丹,讓他們做嚮導,才得以到達處羅侯住地。


隋煬帝的離間計成功,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嗎?


長孫晟與處羅侯作了推心置腹的交談,規勸他率所屬部落臣服隋朝。史載:“反間既行,果相猜貳。”“反間”之計,是春秋時代大軍事家孫子的一大發明,楊廣在對待突厥上作了出色的應用,通過”反間” 之計,使其內部”猜貳”,此後突厥內部果然互相猜忌,離心離德,這樣一來,突厥便從優勢轉入劣勢。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久,他們很快又聯合起來攻擊隋朝,原北齊營州州長高寶寧,引導突厥攻擊隋朝的平州,突厥動員了四十萬騎兵,殺入長城。隋上柱國李充在馬邑擊敗突厥軍,突厥再次攻擊蘭州,涼州總管賀婁子幹率眾拒守,擊敗突厥。突厥又復南侵,行軍總管達奚長儒率軍兩千人,與突厥沙缽略可汗在周檗相遇,沙缽略的軍隊有十多萬人,寡不敵眾,隋軍官兵大為恐懼,達奚長儒神色慷慨激昂,軍且戰且走,隊伍雖然多次被突厥軍隊衝散,但很快又重新集結,擺開陣勢,四面抗擊,決- -死戰。隋軍轉戰三日,晝夜不停與突厥交鋒十四戰,史載:“士卒以拳毆之,手皆見骨,殺傷萬計,虜氣稍奪。”(《隋書達奚長儒傳》)就是說後來所有的兵器都已用盡,士卒只好用拳頭毆打敵人,手上的皮肉盡綻,都露出了骨頭,總共殺傷敵人上萬人。


隋煬帝的離間計成功,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嗎?


突厥軍隊士氣逐漸喪失,最後解圍退走。達奚長儒身上五處受傷,其中重傷兩處,部下士卒死傷十之八九。隋文帝下詔: "突厥猖狂,輒犯邊塞,犬羊之眾,彌亙山原。而長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賊,所部之內,少將百倍。以晝通宵,四面抗敵,凡十有四戰,所向必摧。兇徒就戮,過半不反,鋒刃之餘,亡魂竄跡。自非英威奮發,奉國情深,撫御有方,士卒用命,豈能以少破眾,若斯之偉?”(《隋書達奚長儒傳》)隋文帝的詔書把勝利歸之於士兵的勇武,其實這是不全面的,歸根到底"離間之計”起了作用,其中當然也有晉王楊廣的功績。隋文帝授予達奚長儒為上柱國,並將剩餘功勳授予他的一個兒子。當時,隋朝柱國馮昱率軍駐紮乙弗泊,蘭州總管叱列長叉率兵鎮守臨洮,上柱國李崇率軍駐紮幽州,他們都被突厥打敗,於是突厥縱兵從木硤、石分兩路,大舉南下,殺入武威、天水、金城、上郡、弘化、延安,沿邊城池所有家畜,都被擄掠一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