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澄——忠臣不一定是能臣,建文帝倒臺有一半是他的“功勞”

黃子澄(名湜,字子澄),年少時便發憤讀書,精通經史,在文學上也很有造詣,且才思敏捷。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時期)中會試第一,殿試第三(俗稱探花)。

這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於是從其開始做官時便成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伴讀,可以說是建文帝的死黨,對其忠心耿耿。

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四面八方,以圖保衛邊疆,拱衛中央。然而其孫朱允炆(建文帝)對於這件事卻非常擔心,害怕自己的叔叔們擁兵自重,然後造反。當時還是皇太孫的朱允炆就這件事與黃子澄交談過,黃子澄卻告訴朱允炆:“諸王的兵力只能用來自保而已,如果他們敢造反,朝廷發兵攻打他們,一定能夠取勝!”然後他又列舉了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故事來鼓勵朱允炆,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亂一定會被平定。

黃子澄——忠臣不一定是能臣,建文帝倒臺有一半是他的“功勞”

朱允炆聽了之後大感安慰,他把這些話記在心中,並感謝黃子澄為他指出了一條明路。這可真是一條脫離實際,以古論今的案列,一個只知道紙上談兵的儒生,連戰場都沒上過卻誇誇其談,試問趙括的下場,周亞夫在何處?真是不知所謂。書生誤國,並非虛談。

在建文帝登基後,其就準備開始削藩。而這時黃子澄和齊泰卻發生了爭論:要先從哪個一藩王開始?齊泰認為先拿燕王開刀,因為燕王(朱棣,明成祖)勢力最強;而黃子澄卻認為應該先剪除其他藩王,除掉燕王的羽翼,然後再對付燕王。

這可真又是一步敗棋,如果以雷霆之勢,全力集中先對付燕王,把這塊最難啃的骨頭先拿下,我想最後朱允炆成功的可能性還大些,偏偏還把燕王放在最後,給了他時間準備。

黃子澄——忠臣不一定是能臣,建文帝倒臺有一半是他的“功勞”

建文元年五月是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禮制,各個藩王都應該進京祭拜的。朱棣裝病危,便派了自己的三個兒子去京城。

在朱棣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進京後,兵部尚書齊泰和魏國公徐輝祖都建議建文帝把這三個人扣押為人質,而且徐輝祖還(徐達之子,其妹妹是朱棣的夫人)對建文帝說自己是看著這三人長大的,十分了解他們的品行,且這三人都身負大才,如若放虎歸山,後果不堪設想。

可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黃子澄卻建議建文帝把這三人放回去,害怕打草驚蛇。可是當時朝廷已經搞掉了五六個藩王,削藩之意只要不是個傻子都知道。黃子澄卻還建議放人,這真是掩耳盜鈴。

黃子澄——忠臣不一定是能臣,建文帝倒臺有一半是他的“功勞”

事實也證明徐輝祖的話是對的,後來朱棣的這三個兒子不但在其靖難中幫助巨大,還救過朱棣的性命。可以說朱棣能推翻建文帝,成功登上皇位,他的這三個兒子起了巨大作用。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帶兵攻陷南京城,黃子澄密謀繼續反抗朱棣,行蹤被人告發,因而被捕。後朱棣親自審問黃子澄,黃子澄抗詞不屈,被肢解而死。

作為一名臣子,黃子澄忠心可鑑;但是他卻不是一位能臣,可以說建文帝之所以被推翻,很大的原因是出於他的“出謀劃策”,真是書生辦事,不知所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