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澄——忠臣不一定是能臣,建文帝倒台有一半是他的“功劳”

黄子澄(名湜,字子澄),年少时便发愤读书,精通经史,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且才思敏捷。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时期)中会试第一,殿试第三(俗称探花)。

这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于是从其开始做官时便成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伴读,可以说是建文帝的死党,对其忠心耿耿。

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四面八方,以图保卫边疆,拱卫中央。然而其孙朱允炆(建文帝)对于这件事却非常担心,害怕自己的叔叔们拥兵自重,然后造反。当时还是皇太孙的朱允炆就这件事与黄子澄交谈过,黄子澄却告诉朱允炆:“诸王的兵力只能用来自保而已,如果他们敢造反,朝廷发兵攻打他们,一定能够取胜!”然后他又列举了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故事来鼓励朱允炆,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乱一定会被平定。

黄子澄——忠臣不一定是能臣,建文帝倒台有一半是他的“功劳”

朱允炆听了之后大感安慰,他把这些话记在心中,并感谢黄子澄为他指出了一条明路。这可真是一条脱离实际,以古论今的案列,一个只知道纸上谈兵的儒生,连战场都没上过却夸夸其谈,试问赵括的下场,周亚夫在何处?真是不知所谓。书生误国,并非虚谈。

在建文帝登基后,其就准备开始削藩。而这时黄子澄和齐泰却发生了争论:要先从哪个一藩王开始?齐泰认为先拿燕王开刀,因为燕王(朱棣,明成祖)势力最强;而黄子澄却认为应该先剪除其他藩王,除掉燕王的羽翼,然后再对付燕王。

这可真又是一步败棋,如果以雷霆之势,全力集中先对付燕王,把这块最难啃的骨头先拿下,我想最后朱允炆成功的可能性还大些,偏偏还把燕王放在最后,给了他时间准备。

黄子澄——忠臣不一定是能臣,建文帝倒台有一半是他的“功劳”

建文元年五月是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各个藩王都应该进京祭拜的。朱棣装病危,便派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去京城。

在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进京后,兵部尚书齐泰和魏国公徐辉祖都建议建文帝把这三个人扣押为人质,而且徐辉祖还(徐达之子,其妹妹是朱棣的夫人)对建文帝说自己是看着这三人长大的,十分了解他们的品行,且这三人都身负大才,如若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黄子澄却建议建文帝把这三人放回去,害怕打草惊蛇。可是当时朝廷已经搞掉了五六个藩王,削藩之意只要不是个傻子都知道。黄子澄却还建议放人,这真是掩耳盗铃。

黄子澄——忠臣不一定是能臣,建文帝倒台有一半是他的“功劳”

事实也证明徐辉祖的话是对的,后来朱棣的这三个儿子不但在其靖难中帮助巨大,还救过朱棣的性命。可以说朱棣能推翻建文帝,成功登上皇位,他的这三个儿子起了巨大作用。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带兵攻陷南京城,黄子澄密谋继续反抗朱棣,行踪被人告发,因而被捕。后朱棣亲自审问黄子澄,黄子澄抗词不屈,被肢解而死。

作为一名臣子,黄子澄忠心可鉴;但是他却不是一位能臣,可以说建文帝之所以被推翻,很大的原因是出于他的“出谋划策”,真是书生办事,不知所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