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朱元璋死後,藩王的勢力達到了何種程度?

建文帝有理說不清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

削藩的動因,是建文帝看到各路藩王漸漸勢大,怕自己的叔叔們尾大不掉。比如前文所講的寧王朱權。寧王朱權雖然只有二十出頭,但卻是“守邊九王”裡面勢力最大的一個。這個時候寧王甚至已經把標配的“三護衛”,擴展到了“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明史.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五》)。插一句閒話,朱權是第一代寧王,朱權後來有個後人叫做朱宸濠,是第四代寧王。朱宸濠起兵作亂未果,成就了一帶聖賢王守仁。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朱元璋死後,藩王的勢力達到了何種程度?

寧王朱權劇照

削藩的理論基礎則是來源於齊泰,黃子澄的戰略分析,他們引用了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的舊事啟發建文帝,希望建文帝立即採取有效措施限制藩王權力。建文帝最終聽從了這兩位智囊的建議,正式啟動削藩。

應該講,站在建文帝的角度,削藩的決策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是削藩的方式選擇卻嚴重錯誤。

第一, 削藩的時機選擇過於急迫。年輕的建文帝剛剛登上帝位,他迫切需要的是站穩腳跟,控制局面,進而取得滿朝文武大臣更深的信任和效忠。往往一個心狠手辣的政客上臺,不管前朝的大臣是否懷有二心,都一定會重新洗牌,將中央各部委以及地方上的軍政要員,逐步替換成自己信任的人。然而這種人事調整,往往需要至少幾年時間的磨合。就像煲湯一樣,要掌握火候和時機,如果時機不到,則很容易生變。很遺憾,建文帝只等了幾個月,沒等自己全面掌控政局,就迫不及待表達了削藩的意願;

第二, 削藩的順序選擇錯誤。當時的齊泰和黃子澄關於削藩順序,曾經有過一番爭論。齊泰的意見是從諸王中最強的燕王朱棣下手,然後再去收拾其他相對弱一些的藩王。理由是,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但年輕的皇帝經過反覆考慮,最後採用的是黃子澄的意見,從柿子裡面最軟的開始捏起,最後再動實力最強的燕王。不過,建文帝忽略了一點——如果從最弱的藩王開始實施削藩,那麼就一定會打草驚蛇,結果只能使燕王朱棣提高戒備,從而爭取到更多的時間來做好抵抗的準備;

第三, 削藩的B計劃準備不足。削藩無非幾種方式,要麼和平解除兵權,要麼朝廷派兵抓捕,最壞的一種結局就是開戰。總之就是先禮後兵,但不管是禮還是兵,都需要做好萬全的準備,上中下三策都要做好行動預案,以防不測。然而,從事結果分析來看,建文帝根本沒有做好認真的戰爭準備。換句話講,建文帝可能從心理上,並沒有做好叔侄反目,兵戎相見的最壞打算。

其實,退一步講,建文帝的這一切,又都不算錯。因為朱允炆不是朱元璋,他的執政理念裡面,壓根就沒有祖父那樣狠辣的手段,反而充斥了更多的儒家“以德治國”的仁政思想。不過無論如何,削藩的動議一旦通過,“秀才朝廷”就已經身不由己,走上了一條只許勝不許敗的不歸路。

------------------------

備註:本文是一本書的其中一個小節,整本書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國史》。欲知上下文,請關注“唐島漁夫”頭條號。更多最新內容,請關注天涯煮酒論史版塊的原帖——“打亂順序重讀中國歷史”,原貼已更新三十五萬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