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炯:九歲即中舉,“千年老二”的悲情

楊炯:九歲即中舉,“千年老二”的悲情

姓名:楊炯

時間:650年-693年

籍貫: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

綽號:千年老二

性格:偏激、憤世嫉俗,“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家庭關係:曾祖楊初為常山郡公,伯祖楊虔威為武安郡公

榮譽:初唐偶像組合J4成員

專輯:《楊盈川集》

代表作:《從軍行》

名言: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社會履歷:

九歲進士及第,授弘文館待制,待了十七年。

二十六歲,補為校書郎,九品。

三十二歲,太子詹事司直,成為太子心腹。

三十四歲,因堂弟跟隨徐敬業造反受牽連,被貶。

四十歲,回京,掌管教習官人書算工作。

四十二歲,出任盈川(今浙江衢州)縣令,次年卒。

楊炯:九歲即中舉,“千年老二”的悲情

楊炯,在大唐詩壇上,好像是個尷尬的存在。

提到他,你第一反應知道他是“初唐四傑”之一,跟王勃、駱賓王、盧照鄰齊名。

但要說他寫了什麼詩,你可能要想半天。

雖然現存有他三十多首詩,但沒有王勃、駱賓王那麼好的運氣被選入中小學課本,所以並沒有那麼耳熟能詳的。

唯一一首《從軍行》中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好像還有那麼點兒豪邁和氣勢。

——別看他的這首詩寫得豪邁,其實,他並未從過軍,也未到過邊塞。

所以,大家很好奇,這個人哪來的勇氣,當年居然不服氣自己的排名在王勃之後。

甚至覺得,他連駱賓王都不如,起碼人家在七歲的時候就已經寫出了老幼皆知的“鵝鵝鵝”了。

其實,楊炯也是個神童。

他自幼聰敏好學,九歲應弟子舉及第,侍制弘文館。

小小年紀就實現了經濟獨立,讀書寫字拿工資。

王勃那個時候還吭哧吭哧待業在家讀《漢書》六經,差點兒入山林做了赤腳醫生。

而且,楊炯家世顯赫。

他出身於弘農楊氏,西漢昭帝的丞相楊敞,東漢有“關西孔子”之稱的名臣楊震,以及三國時讓曹操恨得牙癢癢的楊修等,都是他的祖上。

他的曾祖楊初、伯祖楊虔威,都是當世名將,伯父楊德裔為御史中丞。

可謂時代簪纓,可能這也是他雖然沒有去過邊塞卻仍然寫出“寧為百夫長,不做一書生”這種豪邁之句的根源所在了。

這樣的家庭長起來的楊炯,自由他狂傲的資本,也應該一路青雲之上的。

但不幸的是,他雖然十歲就中舉待制弘文館,但一待就待了十六年。

弘文館由唐太宗創建。

這位大唐皇帝重視詩文創作,於是,就召集了天下名士進行集體創作,創制了弘文館,類似於現如今的文聯。

當時的會員都是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等各級別的。

地方雖好,但一個地方待個十六年,才被補授為秘書省校書郎之職。

《新唐書·百官志》二載:秘書省有“校書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讎校典籍,刊正文章。”

在懷才不遇的焦慮中,楊炯寫下了《青苔賦》與《幽蘭賦》,表達了他入仕無門的鬱憤與哀怨。

所以,他變得越來越憤世嫉俗,越來越清高傲慢。

他甚至稱當朝大員們為“麒麟楦”。

唐朝人稱演戲時裝假麒麟的驢子叫麒麟楦。

《朝野僉載》:“唐楊炯每呼朝士為麒麟楦。或問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飾其形,覆之驢上,宛然異物。及去其皮,還是驢耳。無德而朱紫,何以異是?’”

意思就是說,那些沒有德行學識的傢伙,披著朱紫色的朝服,和驢身覆蓋麒麟皮沒有什麼區別。

你說這誰受得了。

讓他最耿耿於懷的,是大家對“初唐四傑”的排名:王勃、楊炯、駱賓王、盧照鄰。

他實在看不起駱賓王,覺得老子中舉的時候,你個小子還只會學“鵝鵝鵝”叫,憑什麼排在老子前面,老子長得比你帥,詩比你寫得好,家世也比你好,憑什麼只能做個千年老子,老子實在不服。

但他又對組合裡面的另一位,也就是最末的盧照鄰比較欣賞,覺得這個小夥子實在有才,排末位實在可惜了。

所以,他才發出“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感慨。

楊炯:九歲即中舉,“千年老二”的悲情

最終,這位老哥在之後就跟王勃槓上了。

楊炯因為文采斐然,受到了當時的皇太子李顯的欣賞,進入了崇文館。

當時,這位太子爺還是英王,經常與自己的兄弟沛王沉迷於鬥雞,

這位太子爺的鬥雞很厲害,將沛王打了個落花流水。

沛王不服,就讓當時自己的屬下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出言諷刺。

這位太子爺因為被王勃給奚落了,所以就招了個跟王勃齊名的楊炯,打算對他進行回擊。

可是沒料到,還沒等楊炯把反擊的文章寫好,王勃就落水身亡,只留下關於《滕王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傳說。

儘管如此,楊炯仍然受到重用,被提拔為詹事司直,掌管太子東宮庶物。

從此,開始飛黃騰達。

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堂弟參與了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的叛亂中,也許他會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怎奈人生沒有如果。

這位堂弟叫楊神讓,伯父楊德干之子。

他跟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

事件平息之後,楊德干父子被殺,楊炯作為直系親屬,受到了株連。

後來,雖然被赦免,但再未進入朝廷中樞,僅僅被授予盈川縣令之職。

見慣了風雲變幻的楊炯,倒也沒有推脫,安心地去赴任。

到任之後,他愛民如子,恪盡職守。

據說每年農曆六月初一,都要到管轄的村裡巡視一番。

有一年,當地遭遇罕見大旱,田地龜裂莊稼枯焦,百姓求神拜佛旱情未解,楊炯心急如焚,仰天長嘆道,“吾無力救盈川百姓於水火,枉哉焉!”

為了求得甘霖解救災情,他甚至縱身跳入盈川潭,打算以自身為祭品,祈求上天寬恕。

或許是上天受到感動,又或者是正好到了雨季。

他跳入盈川潭後,天空立刻電閃雷鳴,暴雨如注,旱情解除。

當地百姓感其恩澤,為其建祠塑像,尊為城隍,長年祭拜。

據說現在,每年農曆六月初一,民間都要舉行“楊炯出巡”祭祀儀式,代代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