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初唐四傑之迷』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迷』


回望初唐四傑的命運和性格,王勃狂傲早逝,楊炯沉穩安度,照鄰悲慘自盡,只有駱賓王死因成謎,一生傳奇。


有人說,徐敬業伐武失敗後,他也死於鎮軍的刀下。也有人說他沒有死。當年兵敗後,討伐的大軍並沒有抓到他,怕武皇降罪,找了兩個相近的叛軍砍下頭顱並將臉部劃得血肉模糊,回朝交差。而駱賓王則和徐敬業死裡逃生,後來隨徐敬業于衡山出家,遍遊名山麗水,去往隱寺。與著名詩人宋之問對出:“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的壯麗詩句。


後人總喜歡給那些迷離的故事,編織一個完美的結局,以此延續前人的傳奇,彌補心中的未知。給詩人一個歸宿,向後人添幾許詩料,幾許書香,免去無助時的胡思亂想。這些傳說真實與否並不重要,因為我們都願意相信,才傑雅士的人生,即便沒有詩的輕盈俊逸,也有詞的旖旎多情。我們也願意在清風旭日下翻起他明媚的詩句,再在午後長廊的夢裡逛一逛滿城柳絮,酒旗招搖的長安,穿行十長街,看一看壯麗的大唐,把一些人想起又忘記。


厚厚的文學史籍上,就記了這麼簡單的幾句:“駱賓王,字觀光,婺舟義烏人,出身寒微,少有才名。”可就是這簡潔的幾句,讓多少人熬白了青絲,葬盡了韶華,不堪重負,不甘寂寥,孤單無聞的死去。一抔黃土一層沙,一座青山一孤墳。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迷』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雖出身寒門,但從小在父親的監督下,博學好文,泛閱古籍,聰穎好學。居住於義烏城北,城北有一池塘,春天碧水柳綠,桃紅梨白,白鵝浮水,綠波悠悠。七歲那年,家中來了一位客人,想考驗一下年少的駱賓王,讓他根據眼前的場景即興吟詩。他環顧四周,見門前池塘裡有幾隻遊戈嬉戲的白鵝,便輕盈吟來:“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將池中之景躍然口中。文辭清麗,意象生動,且又意蘊豐富,朗朗上口,餘音不絕。展示出了他孩童之齡的過人才華。


駱姓是古烏望族,早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就出過駱俊和駱統等著名人物。當時駱賓王的父親在任青州博昌縣令,雖官職低微,也算書香之家。父親在時,尚可無憂。可這世間就總有那麼多的意外不知何時降臨?倘若你承受不住,就只有忍受欺壓,含恨而死。無人理解你的辛酸,無人體會你的悲痛,唯有自救,尚存一線生機。


紅塵坎坷,命運多牟,劫難總是一程未平一程又起,上京參加科考,又總是名落孫山。我們都以為,神童的人生之路,總要比常人順暢,殊不知,無論哪朝哪代,唯有迎得當權者的心意,方可平步青雲,一生尊貴,位高權重。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迷』


早年的駱賓王,在父親離世後,流寓博山,落魄無行,喜與博徒遊玩。直到遇見他人生中的貴人道王李元慶。成為府屬,擔任主簿,才算是有了倚靠,暫時安定。這世間,有人喜歡蒐藏古玩字畫,有人喜歡收藏玉簫美人。漢武帝為取阿嬌,以金築屋,金屋藏嬌;李清照與趙明誠,為收藏金石古玩,不惜省衣縮食,挨餓受凍。而道王李元慶則異於常人,他愛才,惜才,更喜歡收藏人才,為大唐江山永葆生機。


道王李元慶賞識駱賓王的才華,曾想對他委以重任。但當時的駱賓王並無什麼功績,不能破格提拔,便讓駱賓王寫文自薦。很遺憾,面對這樣的良機,駱賓王未能抓住。因為從小受父親的影響,讓他覺得自薦非君子所為,並以此拒絕了道王李元慶的提拔。他說:“若乃脂韋其跡,乾沒其心;說己之長,言身之善;靦容冒進,貪祿要君;上以紊國家之犬猷,下以瀆狷介之高節;此兇人以為恥,況吉士之為榮乎?”


他生性剛直,不薦貪祿,卻負了道王一片苦心也斷了自己的升遷之路。這就是我執,我們認為的真理,不過是一己之心的偏執,也就是這樣的偏執,我們失去了太多按時到來的良機。但也是這份偏執,造就了駱賓王充滿傳奇的一生。這執,於他是劫難,於後世之人是幸運,是凡塵煙火中的詩情畫意。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迷』


次年,道王李元慶去逝,駱賓王離開王府,回到老家兗州開始隱居,過著耕讀自娛的生活。結友出遊,優遊山水,清泉石上,飲酒賦詩。可山水雖好,到底貧寒。本就官小祿低的駱賓王並無多少碎銀,日漸拮据,漸漸的糟糠不贍,單笥無資。不得已又出山求仕,四處上書自薦,以博官職。


664年冬,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禪,手齊州各界推薦駱賓王作《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被封為奉禮郎,品秩從九品上,負責朝廷舉行朝會和祭祀典禮時君臣的位置安排和祭器的擺放。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未來。一個人,若想改變自己,就要先學會改變自己的性格和習慣。如同楊炯,他可以從輕狂轉為沉穩,換取安穩的餘生;但駱賓王卻無法徹底改變他剛直的本性。


有些人,看不慣可以不去交往,沒有必要鄙視;有些事不如己心,可以埋藏心底隨風消散,無須強加譴責。可他做不到,這就意味著難以合群,註定孤立,被妒忌排擠,遭到貶謫。被謫後,他曾久戌邊城,寫下不少邊塞詩。描寫了邊地戰爭的艱苦,壯麗的邊塞風光和愛國報君的熱枕與望鄉思歸的情愫。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迷』


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

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戌樓。

龍庭但苦戰,燕頷會封侯。

莫作南山下,空令漢國羞。


他跟隨薛仁貴大軍進入前往邊城,評定吐蕃。一路窮山惡水,黃沙飛石,狼煙四起,加之戰爭不順,大軍頻繁開拔轉移,未能得勝,歸期遙遙,讓他對長安的花月,故鄉的樓臺,迫切的思念。


駱賓王與楊炯不同,楊炯一生未到邊城,親歷戰爭的殘酷。但二人又有共同之處,都是仕途的長期不順導致他們發出了“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想法。與其在官場爾虞我詐,明爭暗鬥,不如奔赴邊城,戎馬金戈,殺敵建功,保邊疆寧定。


他未能在戰戌邊城的這段時間裡有所建樹,夢想還未實現,就被召回長安任長安主簿,由長安主簿擢為侍御史。又因上書諷刺武后啷噹入獄。在獄中寫下在《在獄詠蟬》一洩悲憤。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蟬、春生秋死,生命短暫,而秋天又是蟬的生命尾聲。但他沒有描寫蟬生命的短暫,而是以蟬的品性,表達自己不畏權貴,無人賞識的高潔與清廉。蟬居高處,口渴時長用口器插入樹幹汲取甘露,以延長自己的壽命。蟬又鳴叫,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故古人常用蟬比喻高潔之士。


駱賓王與虞世南、李商隱的詠蟬詩一起被稱為唐代“詠蟬”三絕。其中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被譽為清華人語;李商隱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稱為騷人語;只有駱賓王的“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可見駱賓王對仕途的坎坷,歸結為無人賞識他的清高自廉。殊不知,今日之局面,只因他太過剛直。若他像楊炯一樣在經歷了宦海浮沉後學會轉變和釋然,便不會一步步把自己推向叛軍的陣營。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迷』


公元690年,載初元年,武則天自立為皇,改唐為周,改年號為天授。開國元勳徐世勣之孫徐敬業因長期貶官,對武后不滿,集結了大批忠於李唐江山的仁人志士準備在揚州發動兵變,並招駱賓王為幕僚,撰寫討武檄文。


檄文一出,便轟動大江南北,叛軍隊伍很快增長至十萬之眾。文章立論嚴謹,先聲奪人,數列其罪,清晰流暢,聲勢浩蕩,義憤填膺,讀之令人肅然起敬。就連武皇在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且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時也矍然為之動容,說“未得此人,宰相之過也。”


可惜徐敬業的謀略配不上駱賓王的驚世之才,起兵僅僅兩月,連連戰退,最後在揚州城下土崩瓦解。當時叛軍軍師魏思溫建議徐敬業直取東都洛陽,但徐敬業因為私心,堅持先取有長江天險,有金陵帝氣的潤、楚二州,以至痛失先機。江南一代,物產富饒,民生安定,人民不願挑起戰火,四處流離,但徐敬業偏偏擾了這一方安定,同時也給武則天提供了調動大軍的時間。鎮壓大軍聲勢浩蕩訓練有素,而叛軍倉促起義缺乏訓練,所以在揚州下阿溪決戰時,徐敬業兵敗如山,倉皇而逃。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迷』


我一點也不為徐敬業的失敗惋惜,只是可惜了駱賓王一代奇才,為此背上叛軍的罪名。一時間,大唐風月,關於他的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資治通鑑》說他與徐敬業一起被殺;《朝野僉載》說他投江而死;《新唐書》則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我願意相信那神秘的傳說。


傳說他沒死,後來隨徐敬業于衡山出家,遍遊名山麗水,去往隱寺。在一個明月朗照,江水如鏡的夜晚留下:“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的壯麗詩句後,竹杖芒鞋,破缽僧衣,隨風消失。


從此,他的死,成了時人猜不透的謎底,後人破解不了的棋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