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丨對於航空工業,素質和知識哪個更重要?

作為普及航空知識的最好方式,航模運動在我國一直以來的普及率都比較低,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貫徹奧運戰略之後,航模被“打入冷宮”,直接導致“兩代人沒有航模運動”。

在業內專家看來,這是航空工業缺乏底蘊的重要表現,當前無人機行業真正人才緊缺、用戶提不出合理需求、航空工業各種心臟病,說到根上都跟沒有航模這樣的運動普及導致整體上的航空盲有關。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是航空素質,而不僅僅是知識。

關注丨對於航空工業,素質和知識哪個更重要?

玩航模的小朋友/圖 來源網絡

普及率很差但比賽拿金牌最多的運動

在世界大賽中,中國拿金牌最多的項目,“不是什麼乒乓球、不是體操,是航模。”廈門天源歐瑞科技有限公司CEO譚戎之前從事過航模、現在從事無人機研發,不過在他看來,雖然我們國家在全球的航模運動比賽中金牌最多,但航模運動一直沒有起來,普及率很差。

“中國的航模愛好者有種陽春白雪的感覺,曲高和寡。”譚戎說,從五幾年到六幾年到七幾年到八幾年,尤其是在空模和航海模型上,我們幾乎可以說是全球領先,當然這種領先指的是專業隊。模型運動在當時屬於“舉國體制”的一部分,由各地體委組織。隨著上世紀90年代奧運戰略的實施,不是奧運項目的航模運動逐漸被拋棄。1993年,航模最後一次在全運會亮相,此後,各省市航模隊紛紛取消。

與國內不同的是,國外的模型運動都是以俱樂部形式,玩航模是爺爺帶爸爸,爸爸帶孩子。這種俱樂部體制,極大地提升了普及率。我們的普及率為什麼上不來?譚戎說,第一是費用很高,玩航模是個燒錢的事情;還有一個是空域、地形的限制,也會阻礙普及;此外也存在配套設施較差的問題,“比如我在玩航模,期間出了小問題,我不知道怎麼弄,但又找不到誰來幫我。”譚戎說,航模愛好者理論上需要變得全能,但也有很多愛好者其實只是願意飛願意駕駛。歐美因為傳承好,讓這項運動的開展顯得更加容易,比如德國漢莎航空有上萬人,其中男的八千多人,有六千多就是航模愛好者,光是漢莎航空內部的模型比賽就如火如荼,譚戎說,你到國外可以看到各個飛行俱樂部,有專門的航空申報、專門的教練,俱樂部裡有低中高配,有空管等。還有就是他們有各種活動,由俱樂部舉辦,生廠廠家贊助,水平高的參賽者,可以不用交錢。相比之下,國內玩航模的人很少,現在最多也就幾十萬。而在原本基數很小的情況下,因為消費類無人機的介入,就顯得更少了。

航模運動普及率的低下,在北航無人駕駛飛行器設計研究所工程師楊炯看來,後遺症也很明顯,甚至可以說也是現在中國無人機一切問題的所在。“中國所有的無人機問題,用戶的整體素質不夠,提不出好的趨勢,以及使用無人機能力太差,老摔機,不會修,還有無人機研發人才缺乏,其重要的原因,一個是中國無人機市場不成熟,但最重要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兩代人沒有玩航模的薄弱基礎上。”他說自己小時候玩航模,是因為在北京的特殊環境下可以玩,跟自己同齡的很多人其實連航模都沒見過。對他來說,從小玩航模的“這顆種子從木質航模發展為遙控航模,然後開始設計航模,再發展成cad和三維建模以及有限元分析,再到飛機結構設備,最後變成飛行器總體。”

楊炯說,航模運動是普及航空知識最好的手段,但是中國有兩代人沒搞這個運動,導致幾乎整個國家航空盲。“如果父母是航空盲,他們能灌輸給孩子航空運動思想嗎,能把航空的設計、製作、使用這些?灌輸到下一代嗎,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現在這一代孩子開始學,他們學起來以後灌輸給他們的孩子。”這個過程,他覺得需要經過兩到三代人,中國人的航空素質才能起來。經過兩到三代人的積累,航空工廠裡才能招到進來就能幹活的師傅,招來的設計師一來就會畫飛機。“中國一切無人機行業的現狀,不滿意的地方,最後的根源全在這裡。”

興趣愛好大不過功利心和實用主義

航模運動的落後直接反射到行業內,在楊炯看來就會出現例如無人機公司招不到人,或者招來的人不會幹活的問題。即便是那些航空院校的人,也大多隻是屬於以生存為目的,教給他們知識,而不是以興趣為目的提高自己的素質,這兩個在他看來有本質區別。“航空工業的發展是需要素質的,不止是需要知識。這裡的素質指的是習慣,素質反應在工作中是一種工作習慣,這個習慣是教不出來的。我幹這個活的時候天然的就知道哪個螺釘該用什麼螺絲刀,天然地知道哪個機翼不能碰,這就叫素質,這些東西要教的話就太累了,把它全部寫成條款得寫幾本書,誰能背的下來?靠的是你小時候玩過,你自己就知道,中國缺乏具有航空素質的專業人員。”

譚戎也表示招人的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煩惱,“我們現在招無人機設計師或者總的架構師,要麼就是找從大飛機團隊下來的人,要不然就要找有航模團隊經驗,又接受過一段無人機薰陶的人。”他說,現在各個無人機公司裡面能夠做大拿的也是這樣,要不然就是大飛機團隊出來,要不然就是有航模經驗但轉型無人機行業較早。

楊炯把中國現在的航空工業形容為是靠著一群只有知識沒有素質的人撐起來的,民用無人機產業發展如今進入瓶頸期,在他看來也是因為這個問題。“國外人家很小就在玩,在飛飛機,玩渦噴,小時候玩渦噴長大了很可能就是渦噴設計師。中國一個二十多歲畢業的大學生到了航空發動機生產廠,可能都不知道是啥。”

也正是因為國內航模運動沒有起來,中國的航模工廠生產的產品絕大部分都是外銷,而外銷的目的地,正是歐美。

譚戎擔任過廈門模型協會會長,“我做的六年間每一年都在廈門輪訓小孩,有小學級,有初中級,有高中級的各種模型培訓,小學級基本上屬於普及,每年輪訓有五千人。初中的飛機接觸到遙控,高中就是直接參加國際大賽。一旦拿到金牌,在高考的時候有加分,對於孩子有幫助。而且,現在全國中小學生也有各種比賽,像航空有“飛行北京”,汽車有“駕駛未來”、海模是“我愛祖國海疆”,這些成績教育部認可,在很多省的高考或中考加分有效。不過,在他看來,這些運動之所以很多人去參加,也是因為有加分的存在,功利性很強。“所以為什麼航模在國內普及不了,也是這個原因,如果沒有加分,不是奧運比賽項目,國家就不重視,沒加分,就沒有人去玩。國外更多的是興趣愛好,而且是傳承很多,由爺爺到孫子一直傳承。所以機械製造比較發達的地方,如美國德國,對模型的普及率都非常高。”譚戎說。

而在楊炯看來,“一個國家沒有航模運動就沒有航空工業。”因為航空工業需要研發人員和最終使用人員在涉及研發、生產、銷售等全產業鏈環節具備很好的航空素質。而在我們國家,現在指得上的設計飛機的那些人,都是後發的,都是在學業完成以後,才開始學習航空知識。在他看來,一個人最良好的提高自己素質的年齡已經過去,“從小沒玩過,長大了只能學知識,不能學素質。”這在他看來是很大的問題,但目前也沒有辦法解決得了,只能等。

航空素質差距的縮小需要頂層設計

不過,針對多數國人從小連航模都沒有玩過,從業者也大多隻是知識的學習,而不是航空素質的提高。朗星無人機系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伏虎表達了不一樣的看法,他表示,愛好不一定會轉換成職業。而且,中國對航空的熱愛程度其實不亞於歐美,比如現在玩無人機的人其實很多,需求強烈,從擾航事件到禁飛,說明中國人非常愛玩無人機,也渴望玩無人機。“我們跟歐美差距比較大的是通航產業”,究其原因,主要是受限於政策,因為低空領域並沒有開放。一旦低空開放,玩私人飛機、通航飛機的慾望會特別強烈,所以在他看來,減小差距的方法就是:低空開放。“打個比方,現在國內老喊修通航機場,就跟汽車一樣,光修停車場不修路,汽車工業是得不到發展的。我們要修機場,更要低空開放,這樣必然就會趕上歐美。”他承認,有關航空素質的問題,以及涉及到傳承的問題,我們之前確實比較弱,也沒有帶起來。但是從無人機來說,跟歐美差距不是很多。”尤其是在民用無人機領域。關於這個問題,楊炯認為主要是因為我們在做,別人沒做,“實際上其實主要就是因為我們有個大疆。”

劉伏虎不太認可從小玩航模瞭解航空知識了做無人機就更好,因為在他看來玩航模和無人機是兩個概念、兩個思路。“無人機是可以多次重複使用的飛行器,航模是滿足自己個人需求,可能重複率不會那麼多,更個性化一點。”他說,即使玩過航模,做無人機同樣需要系統理論化學習,加上工程化思維,如果你沒有玩過航模,通過系統化學習,去玩無人機,兩者的起點,其實並不是很大。

劉伏虎說,我們做無人機、學航空的,並不一定需要很多人都懂這個事情。就像做汽車的,可以說我們中國汽車素養比較低,小時候沒玩過汽車賽車;玩滑冰的人說中國的短道速滑素養比較差,這樣一來就有點偏了。“航空是一個非常窄的知識面,如果大家都懂那當然好,但是也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懂,應該更中性地去看這件事。”他說在航空素質上,我們確實跟國外有差距。現在大家想玩,也確實存在政策壁壘,但差距主要是在通航產業。要縮小差距,就要開放低空。“這幾年國家政策迴歸,要大力發展航空,發展大飛機。一旦國家政策到位,青少年自然而然就會去學習,這是順其自然的事情。”在他看來,國家政策就是引導,比如要大量發展大飛機,國家定了大方向後,高校就會設立大飛機班、設立適航專業、設立一些民航專業,這些自然而然就會跟上,大學設立這些專業以後,中小學也自然而然就會跟上,這個一定是順應頂層的設計,從上而下,否則設立這樣的專業可能就沒有用——“畢業後去哪,找什麼工作,出路在哪裡?”

關注丨對於航空工業,素質和知識哪個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