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墳習俗,前三後四,左五右六


清明上墳習俗,前三後四,左五右六


眼看就要到清明瞭(四月四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的是人們上墳時悲傷的心情。

在過去上墳有許多講究,比如“前三後四”之說 。意思是在清明前三天或清明後四天上墳燒紙最好。

直到現在,許多農村還保留著這種傳統。即不在清明這一天上墳燒紙。

有的地方在清明前三天燒紙,其解釋為前三天陰間路上不擁擠,去世的親人能很快收到冥幣,路上行走安全快捷。

清明上墳習俗,前三後四,左五右六


一說是,到清明這一天都燒紙,“快遞”很忙,燒去的錢容易出現積壓,容易出現丟失冥幣現象,當然這是人們想象出來的情景。

第二種說法是,古代的寒食節通常在清明的頭一天。

“寒食節”的意思是這一天不能生火,要吃冷食,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名臣介子推而設的節日。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在晉文公重耳落難的時候,介子推不離不棄追隨其左右。

令公子重耳感動的是,但沒有任何吃的情況下,介子推割股肉煮湯給重耳充飢。

清明上墳習俗,前三後四,左五右六


當重耳苦盡甘來稱王后,大封功臣,唯獨忘了封介子推。

過後大臣們提醒重耳,重耳方才恍然大悟,於是親自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經看淡了仕途,揹著老孃早已躲進了綿山。

最後重耳為了讓介子推出山輔佐,想出了燒山逼其出山的餿主意。

介子推不願再輔佐重耳,就在清明前一天,寧可和母親一起被火燒死也不出山。

重耳後悔莫及,為了紀念介子推,下旨這天舉國不許生煙火,一律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清明上墳習俗,前三後四,左五右六


清明的頭一天是寒食節,自然不能生煙火,所以有的地方都是前三天上墳燒紙。

如果前三天忘了,或其他原因沒有上墳燒紙,一般情況都是後四天再燒紙。

有的地方還說前三年的新墳都是清明前三天上墳燒紙,如果是三年以後的舊墳,那麼都是後四天燒紙。

據說“前三後四”是對應“七天”之說。

古代人去世後,後生晚輩都要燒“五七紙”,也就是新墳燒5個7天的紙。“前三後四”恰好是“頭七”紙。

除了“前三後四”,古代還有“左五右六”之說。

“左五右六”也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一般情況下清明這天不為墳培土,而是提前在春分過後,五、六天時修墳培土。

清明上墳習俗,前三後四,左五右六


據說清明這天修墳培土有點晚了,又燒紙又修墳,會打擾逝者收冥幣。

另一種說法是,清明上墳燒紙時,一般選擇在早上五、六點鐘,這時候太陽還沒升起來,陰盛陽衰,便於逝者收冥幣。

假如太陽出來陽氣會過盛,陰氣太弱,逝者靈魂不敢出來收冥幣。

農村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長輩們一代一代傳下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