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平臺化轉型的方向

作者|杜權 莊瑾亮「浙商銀行,杜權系發展規劃部總經理」


平臺理論和平臺化模式

“平臺”這個詞的含義廣泛,從商業角度總結,有兩層遞進的含義:第一層是產品平臺,可以解釋為“有機整合的產品集合及其背後的資源集合”;第二層是在產品平臺基礎上的共享平臺,可以解釋為“一個高效匹配產品、服務或信息的供需各方,並可衍生出其他產品和服務的空間或場所”。在互聯網時代,平臺不是一個實體場所,而是一個線上虛擬空間。隨著共享平臺上的供需方和參與方逐漸增多,就形成了一個互相關聯的生態圈。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平臺化模式已經成為重要的商業模式,一些互聯網平臺企業興起並發展壯大,如以阿里巴巴、亞馬遜等為代表的電商平臺、以Uber和Airbnb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平臺、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平臺等。在這些新興互聯網平臺企業的影響下,平臺化模式逐步輻射至國民經濟的眾多傳統行業,如物流、零售、教育、健康等行業,很多製造業企業也用平臺化模式對自身進行改造。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線上超市、遠程醫療、線上娛樂、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行業快速發展,各行各業平臺化的趨勢和前景已然明朗。平臺化模式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的趨勢。

對於一家企業來說,平臺化模式有四個顯著的優勢:一是更加便捷地把客戶連接到企業的一攬子產品和服務上;二是解構價值鏈並重塑價值鍊形態,使企業成為價值鏈的主導者;三是瓦解傳統邊界,幫助企業跨界整合;四是協同產業鏈上下游及合作伙伴,打造新型生態圈,從而為企業構建經營場景閉環。

商業銀行平臺化轉型的實踐

近些年來,銀行業經營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銀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之大變局。在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下,銀行的功能已不侷限於簡單地給客戶提供信貸資金,而是從企業經營的場景出發打通企業內部及其上下游之間的金融資源,從個人生活的場景出發打通個人消費、支付和財富管理的金融脈絡,用銀行的信用來激活、用銀行的服務來支撐商業信用和個人信用的流轉。

與其他行業一樣,平臺化模式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的轉型方向。近幾年,銀行業已湧現出多種不同形式的平臺化經營實踐。一是升級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平臺化實踐,走出了一條“供應鏈金融—交易銀行—平臺銀行”的發展路徑。二是基於外部平臺聯動的平臺化實踐,商業銀行不僅與大型互聯網平臺的合作愈加深入,與政府機構、社區物業、車輛交易、房屋租賃等細分場景外部平臺的合作也不斷加深。三是以“開放銀行”無限連接為基礎的平臺化實踐,為合作伙伴提供SDK、API等接入方式,將銀行服務嵌入各個合作伙伴的平臺和業務流程中。四是通過自建平臺的平臺化實踐,包括銀行系電商平臺、智能撮合平臺等。五是利用銀行所在集團資源跨界構建生態圈的平臺化實踐,將銀行業務與保險、健康、旅遊等業務跨界整合,形成更大的閉環。

平臺化經營模式能有效應對銀行業發展的瓶頸和挑戰,它能夠使銀行跳出同質化競爭的“紅海”,實現差異化發展;能夠改變銀行依賴息差的經營模式,在為實體經濟降成本、降槓桿的過程中,實現自身金融服務的躍升;能夠緩解銀行資本約束,打通平臺內外資金和資產融通,減少資本佔用和信貸規模,有效提升商業銀行的資本回報率;能夠降低銀行與客戶之間的摩擦成本,增強客戶黏性。本次疫情期間,很多銀行利用疫情時期出現的特殊場景,推出了具有明顯平臺化特點的服務,如非接觸金融服務、線上化的企業服務、社區管理服務等,這些服務如果不通過平臺化的業務模式就無法很好實現。商業銀行平臺化轉型的方向在這次疫情中得到再次印證和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