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存款變局與負債業務重構(小編推薦)

去年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出臺後,銀行體系理財業務發展面臨重塑,在打破剛兌、嚴禁資金池和推進淨值化管理等一系列舉措影響下,銀行理財資金來源增長漸緩,此時結構性存款作為理財產品的替代品開始受到市場關注,並逐步成為銀行資產投放的主要資金來源。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結構性存款面臨的問題開始凸顯,一定程度上對市場和銀行自身經營產生了影響。鑑於此,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國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發展脈絡,在此基礎上,對結構性存款的快速增長、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趨勢進行了剖析,並對商業銀行負債業務調整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建議。

結構性存款變局與負債業務重構(小編推薦)

我國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發展脈絡

從貨幣銀行學角度看,商業銀行存款增長源於基礎貨幣派生,銀行獲得基礎貨幣後進行資產投放,最終會形成一般存款。近十年來,隨著市場形勢的不斷變化,國內銀行存款業務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外匯佔款驅動基礎貨幣和存款增長。自我國加入WTO後,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國際收支常年處於雙順差狀態。在強制結售匯制度下,雙順差基本轉化為外匯佔款,進而形成基礎貨幣投放。2002~2011年,外匯佔款成為基礎貨幣增長的主要來源,兩者呈現較強的正向關係。這段時期,外匯佔款增速基本維持在20%以上,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央行通過發行央票的方式回籠資金,M2和商業銀行存款增速均值分別為18.18%和19.25%。總體來看,2002~2011年,外匯佔款的快速增長為基礎貨幣的擴張提供了較好的外部環境,商業銀行存款增長的資金來源呈現“量高、價低”的特點,為銀行資產負債規模的迅速擴張和盈利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在此期間M2和一般存款增長均呈現高速增長態勢。(見圖1)

結構性存款變局與負債業務重構(小編推薦)

大資管擴容時期影子銀行快速發展帶動信用體系擴張。2011~2016年,外匯佔款結束了高速增長態勢,在央行總資產規模佔比開始趨於下降,外匯佔款驅動基礎貨幣和存款增長的模式不可持續。受此影響,商業銀行存款增長的驅動因素髮生了質的變化,依靠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和增加大資產投放提升信用派生的模式成為商業銀行存款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商業銀行超儲率開始下降,貨幣乘數已被髮揮到極致。

在這段時期,國內宏觀經濟進入“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段,銀行經營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等均對銀行盈利能力形成了嚴峻挑戰,商業銀行風險偏好開始降低,並在信貸規模和投向、資本充足率等領域受到更為嚴格的監管,應對信貸門檻提升的創新型業務開始擴容,加之行業門檻不斷放鬆和資源牌照放開,信託、基金和資管等影子銀行得到較快發展,從傳統意義上資產管理向通道性質產品延伸,資管行業在企業融資端形成了對傳統信貸的替代。影子銀行的膨脹使得資金在同業存款和一般存款之間轉換,成為驅動商業銀行存款增長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外匯佔款增速放緩使得央行開始轉變基礎貨幣投放模式,2014~2015年央行先後多次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並創新SLF、MLF和PSL等貨幣政策工具對沖外匯佔款下滑帶來的影響,貨幣市場利率處於較低水平,資金成本和資產收益率之間形成較為穩定的利差,刺激了金融機構通過加槓桿、期限錯配等途徑開展套利,影子銀行業務規模得到蓬勃發展,全社會信用派生能力明顯增強。

“穩貨幣、強監管”導致信用派生明顯減弱。2016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去槓桿、防風險的政策基調後,貨幣政策開始轉變為實質穩健中性,金融監管力度不斷加強,進一步加強了對同業、理財業務等拉長資金鍊條、導致資金空轉等領域的監管。受此影響,商業銀行開始主動壓降同業業務,2017年理財規模基本實現零增長,大資產投放速度的放緩導致全社會信用派生能力明顯減弱。

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商業銀行存款增長的兩個重要驅動因素——外匯佔款和信用派生已明顯減弱,在外匯佔款增長依然乏力的情況下,基礎貨幣增長高度依賴央行投放,M2首次進入個位數增長區間,銀行存款增速較前期大幅下滑。此時,負債問題特別是核心存款增長的極度乏力成為制約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關鍵因素,穩存增存壓力明顯加大,銀行對於主動負債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也為結構性存款的快速發展埋下伏筆。

結構性存款的快速增長、主要問題及發展趨勢

結構性存款逐漸成為商業銀行負債增長的重要來源

從我國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發展的演化脈絡不難看出,銀行存款增長經歷了由外匯佔款驅動到影子銀行信用派生驅動的過程,但隨著雙順差的結束以及金融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商業銀行存款的內源式增長動力已顯不足。在此背景下,結構性存款作為商業銀行的一種主動負債,開始呈現蓬勃發展態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末,我國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近9.3萬億元,較去年年初增長3.5萬億元。(見圖2)

結構性存款變局與負債業務重構(小編推薦)

事實上,結構性存款並非全新產品,而是在金融市場不斷深化背景下,商業銀行創新的一種“存款+期權”的產品,主要針對風險偏好較高的高淨值客戶,規模增長相對有限,並未引起過度關注。結構性存款的快速崛起源於去年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的出臺,新規明確規定,“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在資管新規約束下,銀行保本理財面臨逐步壓降,理財資金來源增長乏力和表外資產回表對錶內流動性的擠兌,進一步加劇了銀行負債端壓力。與理財產品不同,大部分銀行在會計處理時,一般將結構性存款納入對公存款科目(少部分銀行納入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FTP定價主要以Shibor作為基準利率再加上若干調整項。這樣一來,結構性存款較一般存款在價格上具有明顯優勢,既可以滿足客戶高收益需求,又可以規避資管新規的約束,短期內能夠實現對保本理財的有效替代。

結構性存款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穩存增存已被提升至各家銀行“立行之本”的戰略高度下,結構性存款儼然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然而,結構性存款在快速增長過程中,自身面臨的問題開始凸顯,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結構性存款與同業資金利率持續背離。年初以來,儘管廣義信用仍呈收縮態勢,但貨幣市場利率整體穩中有降。與之相對應的是,結構性存款利率持續高位運行,截至5月末,股份制銀行新發生結構性存款(考慮準備金因素後)與同業存單利差約為50~60bp(兩者利差在3月中下旬一度高達100bp)。從性質上看,結構性存款大部分計入對公存款範疇,銀行內部對一般存款的考核,使得結構性存款存在剛性增長需求,利率總體易上難下。在貨幣政策已出現邊際放鬆的背景下,市場化資金利率趨穩態勢已較為明確,結構性存款利率與同業資金利率背離態勢有望延續。

二是結構性存款並未完全實現與衍生品掛鉤。理論上,結構性存款的本質應為“存款+期權”,一部分收益為存款產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收益為與標的資產(匯率、商品、股票等)價格波動掛鉤的浮動收益。但在實際運行中,結構性存款並未完全實現與標的資產的掛鉤,即在期權部分設置不可行權條件,並通過提高FTP將結構性存款轉化為高收益“類固收”產品,進而滿足客戶高收益和剛兌需求。在現有銀行體系中,中小行是結構性存款發行主體,其共同點在於核心存款增長較為乏力,或缺乏衍生品交易資質和投研能力,對結存增長存在一定剛性需求。

結構性存款的發展趨勢

對於未來結構性存款的發展趨勢,預計短期內結構性存款仍將作為商業銀行負債資金的重要來源,結存利率難有明顯回落空間。一方面,近期《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正式將NSFR納入監管指標範疇,並按照不低於100%的標準進行考核。測數據顯示,大部分股份制銀行NSFR安全邊界較低,在核心存款增長依舊乏力的情況下,考慮到結構性存款對NSFR的消耗較同業資金具備比較優勢,股份制銀行對結構性存款的需求依然較大。另一方面,從目前的政策動態來看,監管層尚未出臺針對結構性存款的監管方案,儘管相關部門近期已對部分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開展情況進行了調研,但各家銀行的結存業務並未取消。隨著資管新規落地和過渡期內保本存量理財逐步壓降,銀行表內存款增長壓力不減。

從中長期看,結構性存款快速增長態勢有望趨緩。一方面,推進存款利率向市場化利率靠攏,是下一階段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主要方向,結構性存款與市場利率的持續背離不符合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結構性存款屬於理財產品向淨值法管理轉變過程中的過渡性產品,在當前金融監管趨嚴的背景下,通過改變產品結構的方式變相實現高息攬儲或將受到針對性監管。因此,從中長期看,結構性存款的發展或將與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類似,遵循風險與收益匹配原則,逐步取締沒有衍生品交易資格的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實現結存市場的規範化運行。

商業銀行負債業務重構的策略建議

對於較為依賴結構性存款增長支持資產投放的商業銀行而言,結存與同業資金利率的背離以及當前監管形勢的趨嚴,對其經營管理造成了一定影響。一方面,結構性存款屬於無業務關係存款,客戶配置結構性存款產品的主要目的在於享受高收益,而非用於日常資金結算用途。因此,結構性存款穩定性較差,特別是非標期限的結存,到期後可能面臨流失。另一方面,考慮準備金因素後的結構性存款與同業資金利差高達60bp,儘管結存流失率較同業資金相對較低,但流動性達標成本過高,過度吸收會對銀行息差產生侵蝕。針對這些問題和影響,商業銀行要從基礎源頭和管理策略兩方面入手,全力推動核心存款增長,夯實穩定負債基礎,並通過優化負債管理策略,實現流動性與盈利性目標的兼顧。

全力推動核心存款增長,夯實穩定負債基礎

近年來,存款結構惡化(核心存款快速下降,結構性存款增長較快)對商業銀行盈利和穩健經營形成較大壓力,需要全力推動核心存款增存工作,多措並舉促進優化負債結構。

一是加大客戶拓展力度。要持續推進客戶拓展,將客戶基礎建設作為存款增長的源頭活水,督促分行狠抓客戶營銷和新開戶工作,提升客戶的數量和質量。優化完善客戶服務質量和客戶財富管理能力,增加客戶黏合度,沉澱核心存款。

二是建立分層開發經營模式,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應打造“分層經營、分級營銷”模式:戰略客戶經營集中在總行層面,區域客戶經營集中在分行層面,小額貸款和零售客戶集中在支行層面。在分層經營、分級營銷模式中,逐步打造不同層次專業團隊,滿足客戶多樣化的產品及服務需求,不斷提升營銷效率。

三是信貸投放要兼顧收益和存款派生。在目前形勢下,預計銀行負債成本難現回落,貸款利率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鑑於此,要加快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對存量規模的騰挪,降低表內壓力,應對未來變化;同時,壓降平臺類貸款宜有序推進,適度加大中小企業信貸投放,進而增強存款派生和提升負債穩定性。

優化負債結構,實現流動性與盈利性目標的兼顧

近年來,隨著金融監管的趨嚴,商業銀行同業業務出現明顯壓降,與1/3的監管紅線保持了一定安全距離。考慮到當前結構性存款綜合成本明顯高於同業資金,商業銀行可在滿足監管要求的情況下,靈活調整市場化資金佔比。對於流動性監管指標運行情況較好以及同業負債佔比不高的銀行而言,可採取退出部分結構性存款,並適度加大同業資金吸收力度的方案。為了簡化分析,假設銀行某時點初始負債結構如表1所示: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若採取等量對沖原則,即退出10單位結構性存款,並用同業負債進行對沖(同業活期增長2單位,其他同業負債增長8單位,從控制成本角度,同業資金期限均為一個月期以內的線下資金),將導致同業負債佔比提升4%,同時對LCR、LMR和NSFR產生一定消耗,負債成本下降0.106單位。因此,這一方案只適用於流動性監管指標存在一定安全邊界的銀行。對於流動性監管指標安全邊界較為薄弱的銀行而言,可嘗試採取超額對沖的方式,具體見表2。

仍以上述資產負債表為例,從兼顧負債成本與流動性指標達標的方向出發,一方面退出10單位結構性存款,吸收14單位同業資金(2單位同業活期、8單位1個月期以內線下資金,以及4單位6~12月期的其他同業負債),另一方面用4單位增量資金配置優質流動性資產,包括短期融出、貨幣基金、利率債及高等級信用債,配置方案及對流動性監管指標和成本的影響如表3所示。

結構性存款變局與負債業務重構(小編推薦)

結構性存款變局與負債業務重構(小編推薦)

結構性存款變局與負債業務重構(小編推薦)

從中不難看出,在四種配置方案中,超額吸收的增量資金用於配置利率債是一個相對更優的選擇,在降低負債成本和管控流動性監管指標方面較為適中。由於上述方案僅僅是將增量資金全部配置某一資產,在具體的策略上,需要根據自身對盈利能力改善需求和流動性安全邊界靈活調整,但在實踐中需要的是,負債成本改善存在不確定性,後期面臨更大滾動續作壓力。從大環境看,2018年市場化資金利率總體保持平穩運行狀態,但階段性波動難以避免,特別是大型銀行與中小行、非銀機構流動性分化格局依然存在。如果超額吸收同業資金,將使得金融市場條線部門面臨更大的滾動續作壓力,需要在期限擺佈上更加精細化,儘量繞開稅期、月(季)末等時點到期,避免出現資金價格階段性上行造成負債成本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