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平台化转型的方向

作者|杜权 庄瑾亮「浙商银行,杜权系发展规划部总经理」


平台理论和平台化模式

“平台”这个词的含义广泛,从商业角度总结,有两层递进的含义:第一层是产品平台,可以解释为“有机整合的产品集合及其背后的资源集合”;第二层是在产品平台基础上的共享平台,可以解释为“一个高效匹配产品、服务或信息的供需各方,并可衍生出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空间或场所”。在互联网时代,平台不是一个实体场所,而是一个线上虚拟空间。随着共享平台上的供需方和参与方逐渐增多,就形成了一个互相关联的生态圈。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平台化模式已经成为重要的商业模式,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兴起并发展壮大,如以阿里巴巴、亚马逊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以Uber和Airbnb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平台、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等。在这些新兴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影响下,平台化模式逐步辐射至国民经济的众多传统行业,如物流、零售、教育、健康等行业,很多制造业企业也用平台化模式对自身进行改造。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线上超市、远程医疗、线上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行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平台化的趋势和前景已然明朗。平台化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平台化模式有四个显著的优势:一是更加便捷地把客户连接到企业的一揽子产品和服务上;二是解构价值链并重塑价值链形态,使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主导者;三是瓦解传统边界,帮助企业跨界整合;四是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及合作伙伴,打造新型生态圈,从而为企业构建经营场景闭环。

商业银行平台化转型的实践

近些年来,银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银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在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下,银行的功能已不局限于简单地给客户提供信贷资金,而是从企业经营的场景出发打通企业内部及其上下游之间的金融资源,从个人生活的场景出发打通个人消费、支付和财富管理的金融脉络,用银行的信用来激活、用银行的服务来支撑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流转。

与其他行业一样,平台化模式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转型方向。近几年,银行业已涌现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台化经营实践。一是升级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平台化实践,走出了一条“供应链金融—交易银行—平台银行”的发展路径。二是基于外部平台联动的平台化实践,商业银行不仅与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愈加深入,与政府机构、社区物业、车辆交易、房屋租赁等细分场景外部平台的合作也不断加深。三是以“开放银行”无限连接为基础的平台化实践,为合作伙伴提供SDK、API等接入方式,将银行服务嵌入各个合作伙伴的平台和业务流程中。四是通过自建平台的平台化实践,包括银行系电商平台、智能撮合平台等。五是利用银行所在集团资源跨界构建生态圈的平台化实践,将银行业务与保险、健康、旅游等业务跨界整合,形成更大的闭环。

平台化经营模式能有效应对银行业发展的瓶颈和挑战,它能够使银行跳出同质化竞争的“红海”,实现差异化发展;能够改变银行依赖息差的经营模式,在为实体经济降成本、降杠杆的过程中,实现自身金融服务的跃升;能够缓解银行资本约束,打通平台内外资金和资产融通,减少资本占用和信贷规模,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资本回报率;能够降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摩擦成本,增强客户黏性。本次疫情期间,很多银行利用疫情时期出现的特殊场景,推出了具有明显平台化特点的服务,如非接触金融服务、线上化的企业服务、社区管理服务等,这些服务如果不通过平台化的业务模式就无法很好实现。商业银行平台化转型的方向在这次疫情中得到再次印证和确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