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闭: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城

最近有个电视剧叫清平乐,原名孤城闭,不知道为什么改名,其实孤城闭更有意境和切入感。

范仲淹生于989年,当了10多年基层干部后,34岁才刚娶妻。36岁那年,范仲淹生了一子,属晚婚晚育,同年被调入汴京做大理寺臣,当官起步也显稍晚。

但这一年却是双喜临门。

1028年经晏殊推荐,范仲淹荣升秘阁校理,他的办公室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也就是说,实际上做了皇上秘书。

这个位子,是中国历代官员腾达的起点,但也常常是倒霉的捷径。

范仲淹到了皇帝面前,就开始不断发光,离皇帝太近,光发勤了容易升迁也容易遭贬,范仲淹仿佛是古代官员中最经得起折腾的人,一生升贬不断。

他的官阶严重地忽上忽下,言官、通判、知州、知府、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最高做到了副宰相(参知政事)。

孤城闭: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城

1038,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在西北塞外自称皇帝,建了西夏国。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

大宋在边境上很是狼狈。仁宗派夏竦去做陕西前线主帅,又采纳当时副帅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作另一副帅。

1041年正月,主张攻击的韩琦在西夏境六盘山麓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韩琦大败而返。

主张以守为攻的范仲淹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

他的建筑代表作便是楔入宋夏夹界间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顺城。

当时边地民谣日:“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看来,范仲淹的确是一猛人。

在韩琦、范仲淹等人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大宋虽不能平西夏,党项人也无力南下。

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重新恢复了和平。大宋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这对于已几十年未打过仗的宋朝来说,已是好结局了。

几年征战,夏去秋来,范仲淹已54岁,常披着满头白发,在城楼里喝酒,当他望见南飞的大雁,心中的感慨难以形容。

孤城闭: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城

深夜失眠,他便挑灯填起《渔家傲》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一词调名始自晏殊,其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晏殊是范仲淹的朋友和同代诗人。文人相轻在宋代还不盛行,这是很多证据中的一例,能用同辈的佳句做自己诗歌的标题。

  渔家傲是这首词的调名。有些版本还有“秋思”二字的标题。

  边塞秋日的风景,正变得非常的奇异。在范仲淹心中,差不多把身边的风景和他记忆中内地的风景做了比较。塞,边境上的紧要之地。这里泛指他驻守的西北一带宋、西夏之间的边疆。

大雁们飞向远方的衡阳,一点都不留念此地湖南衡阳旧城南有回雁峰,相传大雁至此不再南飞。

“雁不过衡阳”、“衡阳雁断”等等是古诗词里一个重磅意象,曾让千千万万中国人在离别、思念等现实中过足了虚幻的伤感之瘾,游子、酒客、怨妇都是这一意象的内部人选。

军营号角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用了一典故,李陵在给苏武的回信中说:“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孤城闭: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城

在屏障一样环绕着的山峦中,黑烟高飘,红日西沉。孤零零的一座城市城门紧闭。

这里借了两个前人的东东:王之涣《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及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千幛里”比“万仞山”差多了,“长烟”也绝对赶不上“孤烟直”,范仲淹在这里有点知识分子气,前贤的身影在心中太重,幸好“孤城”之后来了个“闭”字,使画面美丽而又危险。

至少你会感到局势的紧张。范仲淹用一“闭”字压住结尾,不但算得上名句,还可和他的前贤们并驾齐驱。

范仲淹用远景中紧闭的城门告诉后人,他就在那座孤城里。

这是上半阙,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下半阙则开始抒情。

孤城闭: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城

“一杯”秀的是寂寞程度,范仲淹岂是只喝一杯酒的男人,“万里”则实打实品的是乡愁的浓度,“万里”不是说返乡路程太远,守边无功,哪里有理由返乡?

他又用了一个典故来讲原因:东汉的大将军窦宪奉命击匈奴,得胜后在燕然山整了块大石头,往上刻军功,这叫勒石记功。

这就是范仲淹想回家过小日子而又不能回去的大原因,一个男人没完成任务,一个将军没有为国立功,他哪里有回去的理由呢?

作为宋军的副总司令,在浓郁的思乡情绪中表达了严重的责任感。

羌笛如诉,地上不知不觉铺满了银白的秋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此处也用了典故,但手法变了,前面是挪用,此处叫套用,也就是化用其意。

帐幕中还坐着失眠的人,将军熬白了头发,征夫流着眼泪想着家乡。

范仲淹喝着老酒,拿景当菜,越喝越深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