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近期,一張央行數字貨幣在農行賬戶內測的照片在網絡熱傳,市場關於數字貨幣的關注度迅速升溫。另據相關媒體報道,央行數字貨幣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
4月17日,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宣佈,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正在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體系在堅持雙層運營、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
早在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就已經成立專門研究小組研究央行數字貨幣,直到今天,央行數字貨幣終於有了要落地的實感。中國或成為首個發行主權數字貨幣的經濟體,2020年有望成為全球央行數字貨幣元年!
那麼,什麼是數字貨幣?為什麼央行要發行數字貨幣?央行數字貨幣和虛擬貨幣有什麼區別?央視網記者專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徐遠,帶你瞭解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一切。
央視網記者:通俗地講,什麼是央行數字貨幣?
徐遠:央行數字貨幣就是電子化的現金。電子現金就是電腦裡的一套加密之後的字符。無論是紙幣現金,還是電子現金,都是國家主權信用背書的法幣。
從老百姓使用的角度看,變化並不太大,就是在支付的時候多了一個選項。用戶只需要下載央行數字貨幣錢包APP,然後關聯自己已有的銀行賬戶,就可以把以前的紙幣換成對應的數字貨幣。甚至都不需要去銀行辦理,非常方便。在交易的時候,不需要通過支付寶或者微信,只要把手機碰一碰,通過近場通信功能就可以完成支付。當然,老百姓仍可以用微信或者支付寶,這個取決於用戶體驗。
央視網記者:央行為什麼要發行數字貨幣?會帶來哪些變化?
徐遠: 從紙媒變成電子媒,雖然從用戶使用的角度講變化並不大,但從央行監管,從未來金融形態、支付形態、商業形態、社會治理等方面來說,這都是一件比天還大的事情。
我們現在日常的現金交易都是線下的,微信、支付寶的交易數據都是散落的,這就意味著這些數據都不在一個統一的數據庫,那麼央行也就無法實時監控現金流。
如果有了數字貨幣,任何人在完成一筆支付之後,理論上這些數據都是進入一個統一的數據庫的,這樣監管體系底層的數據庫就統一了,而且幾乎是實時在線的統一。從數據計算、數據監管角度來說,底層結構就完全變了。因為底層的數據庫結構變了,監管體系變了,商業形態也會改變,還會產生很多其他的連鎖反應。
比如,數字貨幣可以實現公務員系統的收入透明化,電子現金的賄賂就幾乎不可能了。金融監管更直接有效。再比如,很多連鎖店的辦卡業務其實是在做金融生意,辦卡後的現金沉澱可以做投資,利息和投資回報是蠻大的一塊收入。如果是數字貨幣,客戶對自己資金的流向會更清晰,那麼依賴這種模式的商業形態都會發生變化。同時,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對數字貨幣現金流的監控來評估貸款業務,完善信用體系。數據庫完備以後,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也會部分得到解決。
支付是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底層基礎設施,通過數字貨幣這種電子化的辦法把基礎設施做好了,以後很多事情的成本都會降低,效率提高,會產生很多連鎖反應,影響會很深遠。
人類的貨幣史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實物貨幣,或者說商品貨幣,比如貝殼、糧食、牲口。這個階段的最終形態就是黃金,1816年形成了金本位。第二個階段是政府信用,也就是二戰以後,1944年確立的以美元為核心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第三個階段就是今年的數字貨幣。數字貨幣的實質就是政府信用加上技術信用,這套數據庫系統增強了政府信用的作用。今年數字貨幣在我國開始逐步落地、試點,所以今年是貨幣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這件事情,多年以後回頭看,會非常清楚。
央視網記者:未來紙幣會被完全取代嗎,還是兩者會同時存在?
徐遠:基於現實的考慮,紙幣被取代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因為使用電子現金需要有前提條件,就是可以熟練使用智能手機。很多比較落後的地方還有很多老人,他們學習使用智能手機會有一些困難。所以電子現金的使用肯定是從大城市的年輕人開始,逐步推廣到偏遠、收入低的地方。
我之前用過一個詞,叫“結構化無現金社會”,就是能否熟練使用智能手機這件事,在人口中的分佈是有一個結構的。數字貨幣取代紙幣是個趨勢,但完全替代還是個非常緩慢的過程。
央視網記者:未來央行全面發行數字貨幣,我們還需要支付寶、微信這些支付方式嗎?
徐遠:如果我們的央行手機錢包做得非常好用,可能會對支付寶和微信產生衝擊。
但是,如果央行從安全性、穩妥性的角度出發,它就只是一個底層的基礎設施,沒必要做得非常複雜、全面,比如說APP上掛很多功能,滿足所有需求,這就為商業機構留下了空間。其他的商業機構在此基礎上進行改善,做得更便利、更高效,那麼其他的支付方式還是有存在空間的。央行的首要考慮是安全,已經同時容納較大體量的併發交易,其他的交給商業機構去做。
人類社會的一個基本演化規律是越變越複雜,而不是越變越簡單,最後都是市場競爭的過程。打個比方,你有一件好看的衣服,並不意味著你不會買更多的新衣服。央行即便做得好,但總是還有多樣化需求,存在進一步演化空間。
央視網記者:和其他的虛擬貨幣相比,比如比特幣,央行數字貨幣有哪些不同?
徐遠:市場上一直有一個誤解,認為比特幣是貨幣。其實比特幣從來不是貨幣,它真正的性質是數字資產。
貨幣需要一些基本的性質,比如幣值要穩定,比特幣的幣值就不穩定,波動很大。現代社會的貨幣是要求有國家信用背書的,比特幣也沒有。再者,如果比特幣要成為貨幣,它的總量應該是可以調節的。因為只有可以調節才能夠完成貨幣的功能,比如保持物價穩定,防止惡性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這些比特幣都做不到。
所以,比特幣的實質不是貨幣,沒有主權信用背書,也不能夠實現貨幣幣值穩定的功能。比特幣的實質,是數字資產,它有一些價值,有技術性支撐,總量穩定,有匿名性的一些特點,因而人們願意收藏、投資。比特幣和黃金有點像,可以說是“數字黃金”。
央視網記者:其他國家的央行對數字貨幣的態度是怎樣的?
徐遠:數字貨幣是個趨勢,頂尖的貨幣專家、中央銀行家早就明白這個趨勢,都在推進,但各自的思路和採取的路線會有一些不一樣。
像瑞典央行、英格蘭銀行和歐洲央行都在緊鑼密鼓地推數字貨幣。美國央行相對來說,對數字貨幣不太積極,這和美元的國際地位有關。現在美元是主導性的國際貨幣,美國不想因此改變自己的地位。但是在競爭之下,美國後續可能也要採取動作。
央視網記者:商業機構也在推出自己的數字貨幣,比如,Facebook的Libra最近剛更新了第二版白皮書。這種類型的數字貨幣和我們央行的數字貨幣有何不同?他們之間也有競爭關係嗎?
徐遠:Libra是Facebook主導的加密貨幣,最新版本的白皮書比之前增加了更多務實的因素。比如,雖然它還是採用的區塊鏈技術,但已經不再用公有鏈,而是用私有鏈,這樣會更安全,效率更高。再一個,它以前掛靠的是一籃子貨幣,現在是掛靠單主權貨幣,很可能是美元、歐元或瑞士法郎,這樣也有利於這些貨幣的推廣。
另外,Libra和我們央行數字貨幣在信用原理上還有很大不同。我們央行數字貨幣的信用原理是政府信用支撐,商業銀行去推廣。而Libra的貨幣原理是掛靠現有的政府信用,掛靠誰的貨幣就用誰的政府信用,然後再利用他自己的網絡系統去推廣。所以從信用體系的角度講,這兩者是反過來的,信用來源和推廣體系的順序是正好相反的。
不過,數字貨幣畢竟是降低交易成本、推廣流通的一種技術。所以,這種商業機構的數字貨幣和我們央行數字貨幣也是有競爭關係的。Libra如果落地,也會是央行數字貨幣的重要競爭對手。
央視網記者: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對人民幣國際化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徐遠:人民幣的信用和幣值穩定是推廣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亞太區域周邊國家和經濟關係密切的其他國家才會樂於接受和使用人民幣。在人民幣信用和幣值穩定的前提下,數字貨幣可以大幅降低交易和流通成本。交易雙方通過下載中國央行的APP就可以完成貨幣兌換和日常支付,不再需要商業銀行跨境鋪設網點,節約了很大的成本。這樣通過電子化的手段大幅降低流通成本,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廣還是很有幫助的。
閱讀更多 中國記錄者袁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