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傳統禮儀習俗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五禮”的內容相當廣泛,從反映人與天、地、鬼神關係的祭把之禮,到體現人際關係的家族、親友、君臣之間的交際之禮;從表現人生的生、冠、婚、喪之禮,到人與人之間的表示慶祝、慰問、撫卹之禮,可以說是無所不包。民俗界認為古代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中國古代傳統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類。

古代政治禮儀

1、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即圓形祭壇,古人認為天是圓的,故祭天之壇為圓形。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中國古代傳統禮儀習俗

2.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奠。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漢代祭后土,王莽改孟春正月合祀天地於南郊。南北朝時各國在北郊祭地。隋初於宮城之北建方丘,夏至祭皇地祇,孟冬則在北郊察神州之神。唐、宋沿襲隋制。明代初年於鐘山之北建方丘壇,嘉靖時,在北京安定門外建方丘即地壇,每年夏至之日祭祀。清代沿襲明制。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穀神等。

中國古代傳統禮儀習俗

3.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借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放旁設祖宗神位。祭奠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奠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奠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奠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奠,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畫、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奠。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奠先代帝王。明大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奠先王三十六帝。

中國古代傳統禮儀習俗

4.先師先聖之祭。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瀋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奠先師先聖的產物。

中國古代傳統禮儀習俗


5.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交別行四拜禮,近別行禮

6.軍禮。包括征伐、徵稅、狩獵、營建等。

二、古代生活禮儀

中國古代傳統禮儀習俗

1、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週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謀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謀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謀之祭的禮儀,金代商謀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臺,合下設高謀神位。清代無高謀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週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要兒滿一個月時剃胎髮。“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週歲”時行抓周禮,以猜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中國古代傳統禮儀習俗

2、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披牙、染牙、穿裙、穿褲、盤髮髻等儀式。

3、宴饗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宴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係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4、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如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禮尚往來是饋贈行為的準則,“受人財不以成富”是饋贈行為的尺度,一切饋贈行為都要在“禮”的規定下進行。同時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5、五祀。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門, 冬祀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官中小神)、中、國門、國行、秦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同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中國古代傳統禮儀習俗


6.儺儀。儺儀產生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瑰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宋代儺儀已有了《鍾馗嫁妹》等故事情節,儺儀由北向南傳播。元明清時,儺儀向東西民族地區擴展。至今仍有遺存,貴州土家族儺堂儀就是典型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