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從清朝流傳至今的民間“過年”習俗,都有哪些講究

為清朝的很多年俗一直流傳至今,尤其是在廣大東北地區,這清朝年俗規矩幾乎是無變化地被傳承下來。

从清朝流传至今的民间“过年”习俗,都有哪些讲究

那麼咱們就聊聊這些過年的老規矩吧。

臘月二十三,在我們東北這一天過小年,從此就正式拉開“年”的序幕了。臘月二十三晚上,有一個重要的活動——辭“灶王爺”,作為最受廣大群眾愛戴的天庭基層幹部,要在今晚返還天庭,彙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吃穿用度等狀況。關於灶王爺,民間傳說版本很多,但是可以說灶王爺是一位祥神,正所謂“上天言好事,下屆降吉祥”。因為灶王爺上天彙報工作多言好事,所以天庭又安排了一位監督民間百姓是否有褻瀆神靈等“不法”行徑之神,它就是熬神,此神位居西北,恰好與位居東南的灶神(即灶王爺)相對。因為熬神多言壞事,被民間百姓視為凶神,時間長了也就沒有人祭祀它了,所以也被大家遺忘了。

从清朝流传至今的民间“过年”习俗,都有哪些讲究

過了小年就來到大年也就是除夕年三十兒了,這除夕那講究就更多了。

一早醒來,早餐過後就進入忙碌狀態,上午主要的任務是“擺貢”和“封門”。“擺貢”其實就是民間供應神靈與祖先的祭祀活動,要將家族宗譜(大家大戶可能是歷代先祖牌位),放於正北面南之高堂上位,再將早已準備好的貢品擺放在案抬之上,漢族的貢品比較偏“素”,以糧食、油炸物品為主,滿族的貢品多以豬肉為主,生豬頭、排骨等乃必需品。“封門”就是貼春聯,東北人叫“貼對子”,貼春聯是全國各地的民俗活動,但由於我國地大物博,各地人文文化有一定差異,所以貼春聯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中午午飯以炒菜和燉菜為主,滿族人必吃豆腐,原本隸屬旗籍的漢人家族,也深受滿族文化影響,豆腐也是過年必吃食品。除此之外,還要喝上自家大黃米釀的黃酒,倘若你嘗上一口熱乎乎的自釀黃酒,你就會感受到這純糧醞釀之醇香,當然千萬不可貪杯,這種黃酒可謂後勁十足,飯桌上微醺的你,很快就會醉倒呼呼大睡。

从清朝流传至今的民间“过年”习俗,都有哪些讲究

過年的“重頭戲”都在除夕晚上“上演”。

項目一、請神

東北的冬天,下午五點多的時候就開始進入黑夜,請神工作就在此時進行。老規矩是要家裡的男丁前往家裡的祖墳墳塋請神,過程很簡單,在列祖列宗墳塋前燃些紙錢,磕頭後燃放幾個炮仗,然後徑直走回家,這回家的路上忌諱回頭和交頭接耳,尤其不能說一些褻瀆神靈的話,如此祖宗神靈以及各路神仙都跟著你回家了。回家進入庭院大門之後,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放下攔馬檔,也就是一個兩米長左右的直木棍放躺在大門口內側,主要的目的是攔住跟隨主人而來蹭吃蹭喝的那些孤魂野鬼和凶神惡煞,這樣神仙和老祖宗們就算是請回家了。請回家的神靈們就位居供奉的高堂上位。

从清朝流传至今的民间“过年”习俗,都有哪些讲究

項目二、吃餃子

為什麼要在傍晚時分,晚飯之前完成請神呢?因為年三十這第一頓餃子是要先給神仙和祖先們品嚐的,也就是在晚飯正式開始之前,先要給上位的神仙和祖先們貢上餃子,以示尊重。過一會等神靈和祖先們“用餐”之後,晚飯才能正式開始。

餃子是中國北方地區很流行的一種食品,在廣大東北地區,餃子那就是最為吉祥如意帶來好運的食物,東北流行這麼一句話:“餃子就酒,越吃越有”,是東北地區最受歡迎的食物了。筆者有一位勤勞的母親,平時我們家基本上每個星期都要吃一回餃子,吃上一口老孃親手包的餃子,陪老爹喝點小酒,人生之愜意如此,真不敢再有過多奢求。

晚飯過後,通常是一家人聊天說笑,那時候沒有春晚,所以主要是打牌聊天作為消遣。

从清朝流传至今的民间“过年”习俗,都有哪些讲究

項目三、磕頭拜年

在辭舊歲之前,由家中最長者帶領家中男子,依照輩分和家中長幼之序排好隊,依次給高堂之上的列祖列宗和神靈們以及家中每一位長輩磕頭拜年,每一位長輩磕一個頭,同時問說一句過年好。筆者小時候回老家過年的時候,要磕上十幾個頭給每一位長輩拜年,可想而知,老輩人得磕多少個頭。

拜年之後,就是到每位長輩那“領取”壓歲錢,過去年代,老百姓家裡普遍生活困難,尤其是在廣大農村,生活水平就更差一些了,所以能從每位長輩那得到一點點壓歲錢就很高興了,哪像現在,沒兩張大紅票都拿不出手。

从清朝流传至今的民间“过年”习俗,都有哪些讲究

項目四、放鞭炮

一提放鞭炮,最高興的還是孩子們,孩子們不懂什麼“爆竹聲聲辭舊歲的下”,更多是被煙火的美麗和爆竹的巨響所吸引。庭院裡高高掛起長長的大掛鞭炮,燃放起來噼裡啪啦特別帶勁,直衝雲霄的禮炮,伴隨一聲聲巨響而綻放的美麗煙花,承載著人們辭去舊歲所有不快和對新歲的美好期盼。這一刻真的是華夏大地普天同慶的大時刻。

放完煙花爆竹時間應該是過了子夜,也就是說辭舊歲迎新春了。這時候,還是要吃上一頓餃子來辭舊迎新。

除夕之夜燈火不能斷,院落要大紅燈籠高高掛,貢桌上的燈火更不能斷,在過去只有燃燒蠟燭保證燈火。現而今都以電力LED燈泡代替了蠟燭,即省了半夜還要更換蠟燭的麻煩,又環保了許多。

从清朝流传至今的民间“过年”习俗,都有哪些讲究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正所謂“大年初一頭一天”,幹啥啊?拜年唄!與城裡見面拜年不同,在我們老家,晚輩是要親自到長輩家中登門拜年的,這也是世代老輩們留下的規矩,甭管血緣關係出沒出五伏,只要輩分比自己高,作為晚輩就要登門拜年,問長輩一聲“過年好”!當年我爺爺在世之時,在族中輩分較高,初一上午前來拜年的本家人真是絡繹不絕,好生熱鬧。

對了,還要說一下初一早上這頓餃子,這頓餃子不同之處在於以素餡為主且有一兩個餃子中包上鋼鏰錢,誰要是能吃到錢,預示著這一年將會行好運,不缺錢。往往為了吃錢,尤其是孩子們,吃得都特別飽。

从清朝流传至今的民间“过年”习俗,都有哪些讲究

大年初二,有一個重要的儀式,那就是送神。送神的具體時間,由於各地規矩不同,多有差異,一般是在初二子時與初三交替之時,或是初三入夜時分,我們老家的規矩是前者。年三十請來做客的列祖列宗和各路神仙,此時是要回去的時候了。有句話“請神容易送神難”,所以送神這個儀式要比請神複雜的多:首先是熬夜到深夜,其次要在貢桌前焚燒大量準備好的紙錢,再次全家老少在神靈和先祖牌位前磕頭謝恩,祈求保佑一家人這一年遠離病災,最後燃放大量煙花爆竹,恭送各位昇天離開。

至此,這個年總算是告一段落了。

从清朝流传至今的民间“过年”习俗,都有哪些讲究

送走了祖先和神靈,就開始串門拜年了,尤其是女婿和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拜年,所以初三、四車馬上道,往來大多是回門拜年的人。現在,家裡孩子也少了,也沒有了男尊女卑,嫁娶之分,所以女婿“回門”時間也沒有那麼硬性規定了,甚至就在岳父母家過年也屬於正常,這在過去封建思想極深的舊社會是絕不能被允許的。

東北的年俗還沒有結束,還有正月十五鬧花燈,二月二龍抬頭等等都有不少講究的活動。過了二月二(農曆二月初二),這個年就算徹底結束了。

通過年俗活動,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對於中國最為重要之節日的重視。人們通過這一系列的年關活動,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和家人幸福安康,我們更會從這些年俗活動中,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和祖國的繁榮昌盛。

最後,祝願每一位讀者朋友,新春愉快,闔家歡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