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00後眼中的華州“送燈籠”習俗

華州“送燈籠”習俗

作者 李欣丹

在陝西華州地區,送燈籠是春節期間很重要的一項民俗,所送的燈籠因寓意不同,燈籠的樣式及大小則產生變化。

一個00後眼中的華州“送燈籠”習俗

1988年下廟街給外孫玩燈 送谷卷 張韜攝

女兒出嫁後的頭一年春節,孃家要趕在正月十五前送一對大紅燈籠,寓意生活紅火美滿。等到女兒生了小寶寶,孃家“新上任”的舅舅則要外甥連送三年“火炭燈籠”, 就是用竹篦做出燈籠輪廓,外面貼上紅紙,中間幾根鐵絲擰成蠟燭的底座,在正月初十之後點上蠟燭,拿一把“大刀”提著,要多威風有多威風,但是這種燈籠極易被中間的蠟燭點燃,有時剛打了一會兒,燈籠就被燒著了。隨後的幾年中,舅舅送給外甥的燈籠改為蓮花燈、魚燈……等娛樂性強、易於小孩單獨操作的樣式。送燈籠的習俗不僅限於女方孃家,早年間的華州很多地方,男方的舅家也要在春節過年時給小孩送燈籠。

與送燈籠相配套的還有送花饃,華州人的飲食以麵食為主,所以衍生出了許多造型優美,帶有美好祝福的花饃。華州人講究正月裡不蒸饃,在臘月最後幾天,每家每戶都會蒸好春節期間所需要的花饃。送燈籠所配的花饃個頭較小,以雞、魚和老虎等小動物的造型為主,栩栩如生,深受兒童喜愛,早年間,華州人送燈籠時,將這些小花饃綁掛在打燈籠的“槍”上,一路上晃來晃去,十分可愛。

一個00後眼中的華州“送燈籠”習俗

2019年瓜坡街道給外甥送燈籠 劉煥民攝

按理說小孩十一歲那一年,就不再送燈籠了,等到十二歲時辦完燈宴席。但華州人講虛歲,所以一般都是在小孩十週歲時停止送燈籠,虛歲十二歲時舉辦完燈宴。

舉辦完燈的日期也有講究,一般是在正月初五之後,取雙數,也就是初六和初八最為合適。近些年來這一習慣也慢慢淡化,在初七、初九甚至初十也有人舉辦。

這一年,舅舅家送的燈籠不能再是之前那些看起來充滿童趣的燈籠,而要送一對大紅宮燈,在完燈的當天掛在外甥家的大門上,所以一定要漂亮大氣。花饃也與之前不同了,舅舅家要送一對“老虎”,造型更加精美複雜,體積也更大。除此之外,行大禮更是少不了的,一般舅舅家行的禮數要在三千左右,有的富裕人家甚至更多。

那一天,所有的親戚朋友、街坊四鄰都會來參加完燈宴席。宴席的可口程度也是評判這場儀式好壞的重要標準。完燈宴席期間,小孩逐個向長輩敬酒,酒當然不能白敬了,長輩要在禮盤中放入敬酒錢。完燈意味著孩子告別了童年,要開始幫家長做事情,並要逐漸學會獨立了。這場儀式也是父母與親朋好友對晚輩的殷切期盼,希望他們能夠從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以後有所作為。

完燈在華州地區,尤其是在廣大農村,是和婚喪嫁娶同等重要的大事,宴席的規模也相差不遠。過年時農村的年輕人都陸續回來了,村中有這樣的喜事大家能聚到一起,好不熱鬧。

近些年來,完燈的習俗沒有被時代沖刷掉,反而一直保持著,證明它具有特殊的魅力,是人們對晚輩殷切希望的象徵。但是,社會的進步也給完燈帶來了許多新發展。比如,在之前完燈一般在農村舉行,找個場地支起帳篷就開始準備,但近些年來農村人在酒店舉辦完燈的越來越多,而且大多酒店都在春節期間設有“完燈席”,既省心又衛生。所送的燈籠也有很大變化,從最開始的那種火炭燈籠,到現在各種形式各異的燈籠,可摺疊的、塑料的、帶燈的……應有盡有。而且大多都做成了當年生肖的形象,有的裝上馬達,燈籠也能歌善舞。再一個就是隨送燈籠所配的玩具也發生變化,如手電筒、檯燈、書籍等到,有的乾脆直接用玩具代替燈籠。

一個00後眼中的華州“送燈籠”習俗

2019年瓜坡街道給外孫完燈 劉煥民攝

華州地區的完燈儀式,是人們對春節期間遺存不多的民俗傳承,使天真單純的孩子感受到了殷切的祝福與成長的快樂。完燈也經歷著社會帶給它的鉅變,希望它能在不斷更迭的時代洪流中保存下來,繼續帶給人們美好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