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大“白脸”(后代篇)

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特别“奇”和“恨”,这个我们上一篇文章已经分析过了。他的这两个特点,不可能不对子女们有影响,尤其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完全继承了司马懿的作风。

先说司马师,这也是个厉害人物,他也够狠,毒死了给自己生了五个女儿的妻子夏侯徽;司马师也够“奇”,以立长君(成年皇帝)的名义废了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假装要立年长的曹据为帝,又暗中强迫郭太后出面说不同意,最终改立了14岁的曹髦(小孩子比较方便控制)。

司马昭也是一样的“狠”,在与东吴的东兴之战失败后,司马昭为推卸责任,曾询问众人应由谁承担责任,随军司马(相当于参谋长)王仪称“责任在统帅(指司马昭)”,司马昭大怒,当即下令斩杀了王仪。


司马懿的大“白脸”(后代篇)


其实,司马懿这家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并不是一点好事没干,比如兴修水利、推行屯田。但他们跟曹操不同,曹操的地盘是自己打下来的,统一了北方,是对社会有贡献的,而司马懿及其后代的地盘是搞政变得来的,而且这一系列的政变还直接导致了淮南地区的三次叛乱,然后不得不发动平叛的战争,这造成了当地经济的衰退,死了大量人口。如果司马氏一家子人不夺权,淮南三叛就不会发生,所以他们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对社会的贡献。

司马氏一家人的行事风格是为很多正人君子所不齿的。举个例子,当年已经一手遮天的司马昭给儿子司马炎选择联姻对象时,首先选择的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女儿,然而阮籍根本看不上司马一家子人,断然拒绝。后来,司马昭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弘农杨氏家族杨文宗之女杨艳。

所谓“得国不正,必有后灾”,西晋仅仅维持了11年的短暂和平,就陷入了“八王之乱”,华夏大地再次生灵涂炭。司马懿搞内斗、搞政变,这给他的子孙们做了不良的示范,构成了“八王之乱”的思想基础。司马家族的子孙们会这样想,既然老祖宗搞政变是可以的,那我也这样搞,结果乱成一锅粥。中原王朝的力量在内乱中削弱了,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创造了条件,于是又有了更加惨烈的“五胡乱华”,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黑暗时代了。


司马懿的大“白脸”(后代篇)


西晋是统一了,可惜是存在感最低的统一。一般的历史统计,从汉末三国分裂以来,一直到隋文帝杨坚灭了南朝才算重新统一全国,西晋那短短十一年的统一直接被忽略掉。如果这样算,这个分裂的时间接近三百年,要知道强大的唐王朝也才不到三百年国祚,这个分裂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司马懿这家人没给中国带来什么好事。

所以,给司马懿一个大“白脸”基本上是对的,那么司马懿及其子孙的事情给我们带来什么教训呢?如果你创办了个公司,这个公司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公司里面的人也多了,也比较复杂了,你就应该警惕类似司马懿这样的人。有些人是有点能力的,甚至是很有能力的,但要考虑到他以后可能给公司带来很大的破坏。

用人,应该德才兼备,并且以德为先,而司马懿就是才高于德,这样的人是不能给与实权的(当个参谋还行)。千万不要抱怨没有德才兼备的人,要知道“世不乏贤”,人才总是有的,关键是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当然,这并不是通过人事部门公对公的谈谈话就可以的),并要下功夫去培养,这需要大量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是领导者最重要的本职工作。

诸葛亮为什么不篡权?其实很简单,蜀汉集团是一个以“忠于汉室”为基础价值观的集团,诸葛亮尤其“心存汉室”,虽然价值观也是可以改变的,但基本上是稳定的,诸葛亮不可能违背他自己的价值观,不然当初也不可能加入刘备集团。就算诸葛亮“篡汉”,也不可能得到以“忠于汉室”为基础价值观的蜀汉上下群臣的支持,所以他没有政变的可能性。可见,价值观的建设对一个组织而言,是最重要的。


司马懿的大“白脸”(后代篇)


司马懿这边的价值观就不同了,司马懿一家子善于阴谋诡计,司马集团内部的核心人员,如钟会、贾充等,也全都是善于耍阴谋诡计的人,这就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钟会攻占蜀地后阴谋叛乱,事败被杀;贾充的女儿贾南风直接导致了西晋的“八王之乱”,造成了更大的祸乱。

现代企业管理也是一样的,价值观的建设最重要。阿里巴巴集团曾经开除过一个每年有上千万业绩的销售员,而这位业绩出色的员工估计掌握有130多个客户。开除他的原因是他的客户回访记录造假了,他触及了阿里价值观的底线——“诚信”。可见,伟大的公司自有伟大的道理。

我们在用人上要注意,一个人,如果他像司马懿那样屡出“奇”计,这就要警惕了。其实,奇计并不是不可以用,但只能在非常时刻才能用,如果“屡”出奇计,就说明他不是个守规矩的人,他的脑神经回路的构成、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从本源上就是要突破某种底线的,他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这样的人将来是一定会给整个组织带来破坏的。不能用对人,将导致最终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