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面具(1)

歷史的面具(1)

網絡供圖

從小愛看歷史,來源於大人所說的讀書可以明智;來源於奶奶愛看的戲和爺爺愛聽的評書;來源於孩子身邊的歷史成語故事;來源於身邊的名勝古蹟;來源於對中國這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長長久久的歷史的嚮往。

四大文明古國,是廣泛流傳於中國國內的關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統稱,國際上對此尚有爭議。分別是古巴比倫(位於西亞,今伊拉克)、古埃及(位於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於南亞,地域範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位於東亞,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後:古埃及被古羅馬佔領,趨於衰亡。古巴比倫王國最後被赫梯所滅,新巴比倫王國被波斯所滅,兩河文明衰落。古印度戰亂頻繁,王國林立,但後來被莫臥兒王朝統治,自身文明受到很大破壞。只有中國經歷了長長久久的封建王朝的統治,經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統治,經歷了中華民國,經歷了軍閥割據和混戰,經歷了八年抗戰和國共內戰,於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管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朝代如何更迭,華夏文明不變,中國人的根不變,中國不變。

我一直在想,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到底是誰創造的?是朝代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嗎?是士族大夫?是各地藩王?還是他們的智囊團體?這些上層權貴,一直都是下層民眾的發展追求目標,他們有良好的平臺,顯赫的權利,一怒之下會血染千里,血流成河。而其餘升斗小民,每天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就是要為五斗米折腰,辛苦奔波。統治者一聲令下:他們就要服兵役邊疆戌守、繳稅負、盡勞役、還有逢年過節的進貢和沒完沒了的田租。 生而屈居下層被統治奴役壓迫,他們應該是無奈無助而又憤恨的。是安於現狀還是尋找機遇從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應該一直都是這一代代底層民眾的選擇題。在隋唐之前只能盼望著自己投個好胎,進入官宦人家,從而代代官紳,又或者改朝換代自己能尋得那一線曙光。隋唐之後,有了科舉制度,大家就一股腦的都扎進了學問的洪流之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家家戶戶都盼望著子孫能一朝上榜,光宗耀祖,滿門生輝,從而全家脫離苦海。(也不知是不是害怕”一人得道”所以曾經好一段時間乾脆一人獲罪,株連九族,甚至十族,從而斬草除根,這是後話。)更有甚者,當航海技術越發高超,而底層民眾又實在是難以支撐,只好把目光移向周邊地區,下南洋,闖海外,憧憬著日後能一朝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一代代一輩輩如此反覆更迭,樂此不疲。

縱觀中國曆代,與其說是朝代轉換,東風壓倒西風,倒不如說是中國全民族的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的奮鬥史。朝代更迭,族群不變;任你東西南北風,我都能以一顆包容的心,把你轉換成中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