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美嗎?“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座城,一個人,一本書,一間房……

去最遙遠的世界找尋自我,

在最尋常的巷陌仰望群星

一生出走,欲得繁花似錦;

歸來方寸,始見星辰大海。

唯許歲月淳良靜好,願世界溫柔以待。

我美嗎?“鄒忌諷齊王納諫”

博厚堂《古文觀止》系列第十話——“鄒忌諷齊王納諫

好了,今天的這篇終於不是來自《左傳》的了。“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咱們就先跟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戰國策這本書很有意思,又叫《國策》,為什麼說這書有意思呢?我們知道,中國的史書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是編年體——代表就是我們前面九篇文章的出處春秋、左傳;再有就是紀傳體——代表就是史記。而戰國策呢——國別體。顧名思義,國別體就是以國家為單位,講述歷史事件。正因為這個特點,戰國策記事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統一天下。涉及西周、東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國等各個國家約的各種著調不著調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基本都不是什麼正經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各種聊天記錄。成書年代也比較晚,連書名也是西漢劉向所定,甚至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本書就是劉向根據前人的一些聊天記錄,自己編輯併名命的。

所以,相較於之前所說的左傳和更多人所熟悉的史記這樣的正經史書,《戰國策》這樣的書,我個人傾向於將之稱為政治寓言。說的直白點,就是古代文人以說故事的方式,聊點自己的政治理想。至於是不是真實的歷史,咱前面都已經說過了,說故事這種事,是不是真的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故事本身有沒有意思,而《古文觀止》中的這篇《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一篇有意思的故事,值得我們讀一讀,瞭解瞭解。

那麼,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這麼說吧,如果給這個故事換一個更像故事的名字,那就應該叫——魔鏡魔鏡,告訴我……

或者叫“皇帝的新衣——戰國腹黑版”

我美嗎?“鄒忌諷齊王納諫”

故事是這樣的:說齊國有個叫鄒忌的,是個美男子。有著所有長的好看的人的一個共同的愛好——照鏡子!

說有這麼一天,老鄒例行的照完鏡子之後

——魔鏡魔鏡告訴我,我是不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人?!

呃,這個劇情不太對,跟傻狍子童話似的。作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周朝人,怎麼能跟鏡子問問題呢!要問也要問人,問誰呢?問自己的媳婦!這顯得多有檔次!

媳婦,我問你呀,我跟城北的老徐比,誰長的更帥?

我美嗎?“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的媳婦是個聰明人:喲,這話怎麼說的,當然是老公你帥呀,那城北的老徐頭怎麼能跟你比,老公你這是置疑你老婆我的審美嗎?

這鄒忌聽的心裡是美滋滋的,可是還是不太放心,又去問自己的小妾同樣的問題,得到的答案依然是一樣的。

我美嗎?“鄒忌諷齊王納諫”

本來這事到這就很完美了,好死不死,這天有個朋友來家裡串門,鄒忌又向人打聽自己跟城北老徐誰美……朋友呢,很上道,當然還是說鄒忌長帥,帥的人神共憤的。鄒忌心裡這個美,高興!興奮!晚上上床了,還在想這事,睡不著呀,數羊,數到母羊都生出小羊了,還是睡不著,數著數著就數出事來了,越想越覺得有問題,於是羊也不數了,覺也乾脆不睡了,下床寫材料!寫論文!不必知知網,也要寫,硬寫!

第二天一大早就抱著材料,嗯,應該是抱不動,那會還用竹簡呢,估計得用車拉!唉,這個不重要了,總之鄒忌就帶著材料去找自己的老大,齊國的國君齊威王去了!把自己昨天照鏡子跟城北老徐比美,自己媳婦,小妾以及朋友的回答這事又說了一遍。齊威王一聽眼睛就亮了,城北的老徐?長的有這麼美嗎?人你帶來了嗎?讓我瞧瞧呀!

鄒忌急的直跳腳:重點不是老徐!也不是我跟他誰更美!

鄒忌趕緊打斷齊威王的話頭,指著自己拉來的材料——大王您看,這是我連夜寫的材料,我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秘密,實在是太重要了!聽我慢慢跟您說呀……

您看,我吧,一向對自己長的帥這件事很有自信的,我就照鏡子呀,可照著照著,我就有點吃不準這件事了。我就問了媳婦、小妾、朋友這三個人,他們都說是我長的比較帥,我聽了吧也覺得挺美的,可是晚上我躺在床上,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我媳婦說我帥,那是肯定的,自己家人,肯定要向著我說話,沒有向著外人說自己老公不好的道理,當然,如果真說了,那問題就更大了;再說,我的小妾也這麼說,那是因為她身份低,懼怕我;上門來拜訪的朋友,本來就是來求我辦事的,更加不可能說我不好。所以他們都說我長的比城北的老徐長的帥,這件事可信嗎?

我美嗎?“鄒忌諷齊王納諫”

齊威王眨巴著大眼睛聽了半天,實在忍不住插嘴說:“對呀,到底你跟老徐誰美呢?你不把人帶,我怎麼知道呢?”看著鄒忌又要暴走,齊威王連忙說:“好吧你繼續說,說重點……”

“大王,您看,咱們齊國現在是地大物博,人品眾多,整個齊國,從您身邊的妻妾丫環老媽子、廚師司機小保安,到朝中大大小小,有品沒品,有權沒權的所在大臣官員們,哪一個不懼怕你,巴結你?再到全國所有的百姓哪一個不想得你的賞賜重用?你看你身邊,周圍遠近都是懼怕、巴結,有求於你的人,你怎麼可能會聽到真話,誰又會跟您說真話……

好嘛,這一大碗雞湯一灌下去,價值也上去了,齊威王也被端上去了,於是後面的故事就是齊威王廣開言路,鼓勵並且獎勵人們提意見,然後就是國家大治,再然後就是諸侯賓服,天下讚揚,巴拉巴拉等等等……

一開始我們就說過《戰國策》整本書就是一個故事集,政治寓言類的故事會。就是用一些寓言故事來談主張,上價值。於作者本意不同的是,我們更多的關注點,並不是在故事後面的主張和上價值上。而是故事本身,以及文字意思之外的意思。所以接下來呢,咱們就來聊聊這個意思之外的意思。

故事就是這麼簡單一個故事,細讀之後,會覺得有意思的地方有很多。咱們就說說這個題目吧——《鄒忌諷齊王納諫》,白話就是鄒忌給齊王提意見。但如果你真這麼理解古文,就成答題而不是讀書了。當然,上面的解釋絕對不能說錯,只是沒什麼意思,因為這個只是一種解釋,而不是意思,是不是聽我說的有點亂,聽的有點暈?其實是因為,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

那問題出在哪兒呢?

出在漢字的“意思和語境”根本不是同一個邏輯線上的表述,而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按照現在漢語的習慣,將之合二為一。這樣說可能不太瞭解漢語言學的朋友還是不太明白,咱們舉個比較簡單和常見的例子吧。

我美嗎?“鄒忌諷齊王納諫”

比如那句非常有名的話——“你吃了嗎?”單獨這句話他的意思就是——“你吃飯了嗎?”。可是在不同的人之間,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裡,他可以是——“你吃飯了嗎?”,也可以是“要不要和我一起吃飯?”,還可以是“你好呀”、“早安”、“晚安”,甚至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以更復雜的是“這個東西特別好吃(或者難吃),你覺得是不是?”。這個別說外國人弄不明白,咱們中國人自己也弄不明白。只有在當下那個場景之中,對話的雙方能明白,這一句“你吃了嗎?”具體所表達的意思究竟是上面的哪一種意思。這個就是上面咱們說的“語境和意思”所代表的不同邏輯線。

再比如李易安(李清照)的那首很有名的詞,“知否,知否”——他可以是“你知道嗎?”(疑問)

也可以是“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不是疑問,是感嘆!是情緒!)

還可以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沒有徵詢你的意見,這個判斷我已經百分百的確定了!只是一種告之而已)

甚至可以是“你怎麼可能知道,你又怎麼可能知道呢……”(這個就跟別人關係不大了,我在跟自己說話呢,想問天問大地,也問問自己,就是沒想著問你……)

所以總結一下,就是漢字在不同的語境下,會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完全沒有邏輯關聯的意思!

而更可怕的是,這個所謂的語境在相當多的時候還是內部閉合的,也就上面咱們說過的,只有對話雙方能明白。這下肯定又會有人說,這怎麼搞,這不是瘋了嗎?其實不用著急,咱們中國人有的是辦法和智慧解決這種小問題。因為有句話叫作——“只可意會,不可言傳。”OK?明白了不?還是不明白?想想你小時候的背的唐詩宋詞,同樣一首詩詞,就那幾十個字,你小學、中學、大學,你現在,你所理解的,你讀出來的感覺,是一樣的嗎?

小的時候,“噯,這老李挺有意思,七個字一句,四句一首,這整的,還挺整齊,挺好背的,老李這人不錯。”

後來你長大了,你到廬山玩的時候,當你真的站在那瀑布之下,那水氣劈頭蓋臉的直懟著你,那聲浪壓的你跟身邊的人說話都得貼著耳朵。“哎呦我去!老李真牛掰,還真是他那四句話才能寫出這感覺。李白你好,我是當年揹你詩的一個二傻子,你看,這是廬山瀑布,真高,真響,你寫的真好,謝謝啊!”

再後來,“生紫煙、掛前川、三千尺、落九天”全都成了密碼,每當他們出現的時候,就會聯結你生命的某一段落,他們聯結的可能是半塊橡皮,可能是一封家書,可能是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可能是親親我的寶貝……

再再後來,你躺在床上回顧自己的一生。也許在某一個瞬間,你會輕輕的說一句,謝謝你,老李!讓我讀過、背過你寫的這些詩。他們真好,謝謝你,讓我這一生也很美好……

感動的不要不要的……請試著瞭解,也請相信我,這個才是文字,或者更準確的說,是漢字應該有的樣子,美好樣子……

好了,《古文觀止》系列第十話“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這樣了,以上。

任他世間砥礪躊躇,

總有,一個人,一本書,一間房,伴你人間冷暖。

博厚堂,等你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