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一個不知自省的人,肯定是一個淺薄的人

一個不知自省的人,肯定是一個淺薄的人

《論語》上有句話,在中國,可謂盡人皆知,即“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裡面的“三”,顯然並非確數——真若一天之中反省三次,以活七十歲計,就有七萬六千多次了。而學者顧隨則把“三省”解為“日省三事”:“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如此一來,“三”就成了一個確數了。如此解說倒也別開生面。至於那個“省”字,古今一律,都作“回頭看”的意思,也就是審視自己前一段時間裡的每一言、每一行,看看孰優孰劣,曷對曷錯。

這正是臺灣人眼下常說的“檢討”之意。

時日繼繼,光陰如流,處在這熙熙攘攘的凡塵俗世之中,要日則“三省”,一遍遍審視自己,反省自己,做人做到了這個份上,也算得是“日乾夕惕”了。

曾讀過王鼎鈞的《腳印》,其文曰:“傳說,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腳印一個一個都揀起來。為了做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經過的路再走一遍。車中船中,橋上路上,街頭巷尾,腳印永遠不滅。”這種揀拾,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回望,是對一個人一生的回顧。而這個傳說的意義,正在於在告訴我們這些活著的人:要把每一步路都走好,要經得起死後的檢視。

一個不知自省的人,肯定是一個淺薄的人

我們說,生而為人,總不能日無思,夜無夢,整天無所用心、渾渾噩噩打發日子,而作為一個民族,就更不能只顧一路前行,不回顧過往,反思自省,尤其是容易健忘的民族,恐怕就更需如此了。

這樣說,並不是要人們停下腳步,從此裹足不前。我們沒有理由止步,更不能倒退。我們總要前行,奔向夢想的地方。但與此同時,我們難道不應該經常回過頭去,想想當初為何出發,看一看身後所留下來的那一串“腳印”嗎?

不可否認,時下不是沒人在向後張望,但他們那種“回望”,卻與前行無關。因為,他們眼裡充滿了物慾,所關注的,或為黃腸題湊、金冠玉衣,或為銅車陶甬、壽石均片,再不,就是隸篆丹青、金石古玩等等奇珍異寶了。這些家珍國寶,固然值錢,有的,甚至價值連城,但我卻認為,世上還有一些東西,比這種“寶物”更可寶貴。因為,器物之寶,並非至寶,這一點,古人早就有了明確的認識,《資治通鑑》上就有這樣一段記載:

齊威王、魏惠王會田於郊。惠王曰:“齊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惠王曰:“寡人國雖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豈以齊大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鍾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此四臣者,將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慚色。

這個齊威王就是《戰國策》所記“鄒忌修八尺有餘”中的齊王。其實,鄒忌諷齊王納諫,從而廣開言路,使國家大治,也是國之一寶。

此類故事並非《戰國策》所獨有,《國語▪楚語》中的“王孫圉聘於晉”、《新序▪刺奢》中的“孟獻子聘於晉”,都有這種以人為寶的故事。

一個不知自省的人,肯定是一個淺薄的人

但如今,這些優秀人物早已逝去,我們是不是寶無可寶了呢?非也。每一個時代都有當代頂尖的精英,每一個國家,也有她的一國之寶,甚至一地也有一地之寶,人才總是層出不窮的,即便是小小的“朋友圈”,也可能潛藏有某類人才,只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罷了。


人之為寶,最可寶貴的是什麼?是他的思想。

思想智慧雖然視之無形,藏之無物,既非金條,亦非銀錁,但卻是任何有形的“寶貝”都不能與之相比的。這就如方鼎珍稀,比方鼎更有價值的卻是鼎上那些銘文;丹青寶貴,比丹青更堪玩味的,則是筆墨以外的寄意。也許,它們才是一器一物的靈魂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代那些器物,雖然也承載著既往的歷史和文明,但它們不過就是實物佐證,而古聖先賢留下的那些文字,才體現著我們民族的性格、風貌和文化特徵。但眼下物慾橫流,只以珍玩為寶,即便是拿到了一冊“古籍”,也只問它“市值幾何?”所以,書店裡那些鉛印的典籍,讀,又不懂,藏,又不值,便只好漠然置之了。他們可以有時間賞玩鼻菸壺、玉帶鉤,卻絕不肯去研習孔孟老莊、韓柳歐蘇。這情形,真就如孔子所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老夫子當年那一聲感嘆,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時空,至今還回響不去。

一個不知自省的人,肯定是一個淺薄的人

如果要問:人們何以如此輕著述而重寶貨呢?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市值有所不同吧。試想:古玩珍稀,歷久彌珍,件件價值不菲。而一篇文章呢,即便寫得再怎麼好,也不過鬧個洛陽紙貴。但紙一貴,賺錢的卻是書商紙販,寫作者所得,也不過一缽滿一飯足而已。從古至今,思想與藝術,從來都不是上市場售賣的東西。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語言也是一種物質存在,但一本書千言萬語,反倒不值錢了。原因是:書一印出來,批量行世,你有我有他也有,若不成絕版孤本,哪有什麼珍稀可言?更何況,星移斗轉,今古不同,古人之言,在今天怎敵得上單位領導的“重要講話”?何況自古便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以及“陳言務去”的說法,所以,試看今日,只外語悅耳、唯官話是聽,也就不足為怪了——“我是現代人,管他老子孫子!”其實,這些人有所不知:無論你今日再怎麼“現代化”,也不過是站在前輩肩膀上的後人,而且恰恰是在文化著述方面,那些昔日的巨擎,我們至今也無法超越。時下雖然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但在哲學思想領域,我們卻少有新說創見,而這些文化著述,與“種樹書”是有著本質不同的。

我們必須牢記:

一個不知自省的人,肯定是一個淺薄的人。

一個不肯“回望”的民族,定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

而回望,正是為了前行。

所以,我們要記住墨西哥那句諺語:“應停下腳步,等等靈魂的東西。”

作者簡介:李李漢君,自幼喜書,但讀得多,寫得少。及長,不過數年知青,數年醫生,數年編輯,隨波而逐流,漂忽兮不定。轉任文吏,縫裁嫁衣,方坐得幾年小吉普,轉眼又成田舍翁。於是復又埋首書堆,重操楮墨;煮字煉詞心繾綣,紙上談兵意沛然,無他,性本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