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丨羅穎

攝影丨董林

丨受訪者提供


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不需要樣板間式的精心設計,也不需用滿牆昂貴的藝術品,以彰顯自己的審美與睿智。

家,是我們最飽滿的生活空間,它會逐漸凝固主人的情感。它可以是賞心悅目,也可以是怪異突兀,但它一定會有自己的故事。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圖為電影《最佳出價》劇照

五個案例中跟藝術關係最密切的是Freda,她本身就是藝術從業者,現在也是一位創業者。從一份工作到自己的事業,藝術是她成長的見證。她坦誠地說曾動過投資藝術品的“邪念”,也曾缺乏過判斷力。但是天生的眼光加上後天的歷練,撐起她對品位的自信。

胡弦子是溫州人,她毫不掩飾對“升值”的慾望。最特(怪)別(癖)之處是她苛刻的審美,她說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所有的衣服都是裸色系。但正是這樣一個審美趣味挑剔的人,卻能接受藝術作品的“怪”趣味。

對大眾來說,大氣超的選擇可能是最有參考意義的一位。這位新手媽媽的藏品,更多是她某種情感的依託和紐帶,同時也兼顧家居裝飾需求。

羅小虎是此次出鏡的唯一一位“60後”,去到他家才發現他的收藏遠超出我們選題的限定,但他仍謙虛地說自己不是專業藏家。在掛滿作品的牆上有一塊特別的區域,六層隔板上密密麻麻擺放著無數玩偶。收藏的起點是他帶女兒吃麥當勞、肯德基兒童套餐開始的(我腦補了一下當時的溫馨畫面),十多年積累下來的“手辦”,在今天不小心跨入了“潮玩”隊伍裡。

說到“潮玩”,80後的毛壯才是專業戶。因為對卡通漫畫的狂熱,他離開了互聯網,投身藝術界,把愛好當作了自己的事業。我最佩服的是他在購買藝術品時敢於花錢的勇氣——“全部的收入,除了生活開支、買衣服和旅遊,其他基本上都用來收藏,而且經常和畫廊申請分期,來買一些超出預算的作品。”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如果我有足夠的錢,

我認為自己買的東西會不錯。

Freda

80後,擁有10年工作經驗,正式入藝術圈7年,

曾在媒體從事銷售工作

2018年和丈夫一同創業

在北京798藝術區設有工作室

至今保持著看展覽的習慣

我本科是在一所綜合性大學學的繪畫,2009年來北京一家畫廊開始了第一份工作,一年後在一家油畫修復工作室工作。直到2012年正式進入媒體從事銷售工作前,我都沒想過要徹底脫離畫畫進入職場。

在得到第一筆獎金後,我買了一位85新潮時期的藝術家作品。現在看來,那是唯一一件動了“邪念”的藏品。我覺得把藝術當投資是一種“邪念”。但從那之後再也沒那麼想過。這就跟你交朋友一樣,相信自己的眼光就可以。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餐廳牆上掛的是夏俊娜的版畫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左1(紅 )為布日固德作品;右為陳牆作品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餐廳吧檯

2013年之前,我是屬於喜歡藝術,卻沒有判斷力,之後我自認為有判斷力了。在2018年創業之前,一年大概會花5萬-10萬元買作品。但是創業之後就不確定了。我覺得收藏要在自己毫無壓力的情況下去買,我不會為了買東西而買。而且我發現自己的口味也會變,所以還是要冷靜,除非特別喜歡。

我其實挺不容易看上作品的,看上的都很貴,買不起。第一個讓我有收藏慾望的藝術家是段建宇,她的畫面感覺很好,女性能畫得那麼帶勁的藝術家不多。耿建翌、段建偉的作品我也很喜歡,可能都是老鄉的緣故,骨子裡有相通的地方,就好像吃飯的口味一樣。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Freda家中的電視牆,下圖左為藝術家歐勁作品,右為王牧羽作品

有故事性、文學性的作品我也喜歡。但我差不多從前年開始特別喜歡抽象,也許是知識結構和年齡發生了變化,喜歡的抽象類型也越來越簡單,更偏向冷抽象,乾淨和簡單的畫面。我甚至覺得抽象比具象繪畫更難。如果我有足夠的錢,我認為自己買的東西會不錯,我還挺相信自己的眼光。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樓道的白牆上是馬晟哲的作品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茶室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臥室的床頭,是藝術家南方為Freda夫婦畫的結婚照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買它們,理解它們和自己創作好像有相通之處。

很爽!

胡弦子

紀錄片導演

釀影像的主理人

我是十年前混豆瓣的時候認識了一批文藝青年,後來在線下也都成了好朋友,那時候常常約著去看展覽。第一次買藝術品是2013年,買的是青年藝術家朱田的作品《babe》,是從她本人手裡購買的。她是我認識十來年但一直從未見面的朋友,也是豆瓣上我認識的一個藝術家朋友的表妹。後來我有關注她的微博,她的言行特別酷,那種酷不是裝逼,而是做自己,想說啥說啥,很跳脫我對藝術家的固定思維,覺得她好真實。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弦子家的餐廳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閒暇時,弦子也喜歡自己動手畫畫,左邊牆上掛的就是她自己的作品,女兒大概也繼承了她的這個愛好。

她有一幅作品是《爸爸去哪兒》裡的羊皮筏子,特意去黃河邊找到那些羊皮,做了一個“看不懂”的裝置。挺羨慕她的。有一次她私信我說,最近經濟情況不太樂觀,問我要不要買她的作品。為了讓買家放心,她說這個作品未來一定會翻十倍(不止),哈哈哈哈。作為溫州人,對升值這個詞很敏感,當時我也沒啥錢,東拼西湊湊齊了三萬還是四萬塊錢買下了人生中第一幅作品。我們共同認識的一個朋友嘲笑我被“忽悠”了。他說,他親眼看見這雙鞋放在黑色塑料袋扔在門邊。但好像這個故事有加分。其實在心裡,能支持到藝術,支持到我喜歡的藝術家,就覺得很開心很有面兒。

起初做這個作品時,她有問我要過我老公的腿毛的照片,好像是有參考過他腿毛的間距。因為這個私密的原因,我一直把它放在我的房間床頭。時間久了,好多書就把它擋住了。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朱田作品《babe》,胡弦子說作品大概有參考過她老公腿毛的間距


我收藏的作品比較雜,但也不算多。一類是與我的空間很融合的,拙拙的,有一種侘寂之美。另一類,作品裡有怪誕,能感受作者的內在是敞開的。去年收藏的唯一一幅作品是大衛·林奇(David Lynch)關於童年的版畫。很多朋友來我家,看到那幅作品都覺得有點怕怕的。我也說不上來第一眼看見這幅作品為什麼會被吸引,那時候我也做點賣童裝的副業,可能太過美好的東西會讓人產生厭倦感,也許是這個原因吧,讓我買下它。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藝術家瑃燕的作品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辦公桌後面是魚山的水墨畫

藝術家能通過一件或者一組作品把他/她的處境,社會現狀等等表達出來,而我們普通人可能沒辦法做到這麼精準的提煉。作為與藝術有點搭邊兒的創作者,買它們,理解它們和自己創作好像有相通之處。很爽!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胡弦子說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所有的衣服都是裸色系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大衛·林奇(David Lynch)關於童年的版畫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每件作品都標記了當時的自己

大氣超

85後

電影製片人

從事電影工作8年

丈夫從事藝術行業,耳濡目染,經常會一起去看展。第一次買藝術品是2013年,在當時hi小店的劉冰個展,展出她的“非洲”系列,很喜歡那批作品裡的想象力、色彩感和一點說不清道不明的母性,當時從裡面選了一張,大概花了1萬左右。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入口玄關處鞋櫃上是崔金德的 《回憶的時光2》,牆上的小豬雕塑是張弱的衍生品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餐桌旁的牆上是李瑩的《一枝花》和《綻放》,中間是李戩《東瞻圖》

我買回來的作品都會放在家裡,目前主要都是繪畫作品,掛在自己家的牆上。有時候是考慮家裡牆面填空,有時候會考慮一些作品互相的搭配。我沒有太多成體系的想法,主要是跟自己當時的心境有關。比如劉冰那件作品,現在家裡有了寶寶,這張女主人公抱著小狗的作品越看越有預見性,越來越喜歡。比如還曾經收藏過一件畫水果靜物的作品,只是因為喜歡那件作品背景的藍色。感覺我的喜好一直在變化,有時候是想象力,有時候是色彩,有時候就是一些很小的細節,還是比較自我吧。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客廳沙發背後是李愷的《New Boy》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入手的第一件藝術品是劉冰的《非洲夢》

最便宜的一件作品只有2000元,尺幅很小,畫的是一個小女孩,很像我小時候,一直被我拿來當微信頭像。我每年大概會買三到五件作品,沒有固定預算。我會比較固定在幾個畫廊空間或者項目裡買作品,碰到喜歡的希望都可以擁有,基本花銷不會超過10萬元。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陳琳《小人體二號》

最初有投資的想法,後來發現每件作品都標記了當時的自己,實在沒法捨棄。我買的都是價格不高的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收藏一件作品,每天可以看見它,每一年還能看到藝術家的成長性,這要比買包幸福得多。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玩偶和小尺幅繪畫集中在客廳的玻璃櫃中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旅途中不期而遇的機緣

羅小虎

60後

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公安局刑偵處,

從事過探險,拍過紀錄片

經營過文化傳播公司

小時候我常去榮寶齋看畫,那時都是大家,徐悲鴻、吳冠中、傅抱石、李可染等。最近去過一次,差太遠了。所以我覺得有能看到好作品的環境還是挺重要的,一方面能積累視覺經驗,逐步提高視覺品位,一方面使我明白在判斷作品時一定要看原作,看門道。後來,看當代藝術,這些經驗也非常受用,你可以更容易分辨傳承脈絡,感受哪些是獨特哪些是模仿,哪些是靈魂哪些是敗筆。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羅小虎家的客廳和餐廳,幾乎都被畫和“小玩意兒”填滿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玄關處


我第一次買畫也是在榮寶齋,北京亞運會前夕,我去榮寶齋看畫,趕上義賣活動,就買了兩幅,還收穫了兩張亞運會組委會的捐款證書,那是我第一次買畫,算是“贊助人”行為。之後買過一段時間國畫,直到90年代初遇到北京音樂廳畫廊的錢程,也因此結識了中央美術學院的一批藝術家,那段買過夏小萬、謝東明、景柯文等藝術家的早期作品,也遺憾錯過了一些。

後來就忙於工作,我覺得自己並不算一個真正的藏家,我對收藏家有自己的界定。我收藏作品並不是為了裝飾家,而是出於喜歡某件作品,希望擁有它。當然我把其中的一部分掛在家中或自己的辦公室。它們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也為我與作品交流提供了可能。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羅小虎家中最吸引人的一面牆,最初開始蒐集是因為帶女兒去吃麥當勞、肯德基的兒童餐送的玩偶,到後來他自己成套去買,十多年下來積累了超級豐富的“手辦”

我的收藏更像是一種旅途中不期而遇的機緣,所以大部分作品也都來自我認識的朋友,他們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年前我曾經在墨西哥駐華大使家裡,還有駐上海一位德國朋友的家中,看到他們的家幾乎沒有空隙的掛滿作品,當時我很驚訝,也覺得很有趣。所以我並不介意家裡到處都是作品,而這些也只是一部分,我也會偶爾調整更換。

另外,我的家裡有很多小玩意,很多我探險或旅行帶回的物件,現在想想,可能和我初中時短暫的學畫經歷有關。我的老師是北京畫院的女畫家林妹姝先生,她住在寶鈔衚衕,我每週五去她家學一次畫畫。她不收學費,但每次都要提前一兩小時到,先幫她擦屋子,她家裡有一屋子的古董擺件,我們要把所有東西重新擺一遍,好像一種儀式,擦完才開始畫畫。可能潛移默化中,這種小玩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立體版丁丁歷險記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奈良美智的“夢遊娃娃”和“夢遊狗狗“,它們身後是羅小虎蒐集的各種紀念版可口可樂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家中的許多物件都是羅小虎旅行中的偶遇,比如這些哺乳動物的糞便化石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經常和畫廊申請分期,

來買一些超出預算的作品。

毛壯

80後,最早在互聯網工作

2017年辭去工作,開始了自由職業

最近兩年轉行,開始從事藝術經紀、策展等工作


我從小喜歡看漫畫,大學時期開始喜歡上KAWS、村上隆、Ron English等潮流藝術家,畢業後在深圳工作,2012年底,開始在業餘時間運營自己的藝術網站,之後轉移到運營自己的潮流藝術微信訂閱號——藝術壯士。

2013年開始接觸收藏,第一次購買的是加拿大女性藝術家Jen Mann的3幅版畫作品,當時在藝術家官網上看到她的版畫非常便宜,每張只要50-100加元,所以就嘗試信用卡支付購買。那也是我第一次購買藝術品,也是第一次海淘,等了4個多月才寄到,一度以為丟掉了。收到以後,我就開始經常從國外畫廊或藝術家官網購買一些藝術家原作或版畫。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辦公桌上的玩具

我現在大概有50幅藝術家原作,100多幅限量簽名版畫,150個以上的玩具。藏品分散放在老家或者北京租的房子裡,有的藏品借給一些朋友,在他們家裡或者工作室裡掛著。

我因為做網站與自媒體有7年多時間,介紹過的藝術家有上千位,瀏覽過上萬個藝術家的資料,所以對於自己喜歡的類型和想收藏的藝術家非常明確——都是喜歡了很多年,並且很熟悉價位與購買渠道的藝術家。目前的狀態是,如果喜歡的藝術家辦個展或者參加群展,有喜歡的新作品並且價格合適,就會去諮詢收藏。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從左至右:松浦浩之玩具,Tran Nguyen的繪畫作品,山本源的雕塑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Adam Lister的繪畫作品以及Louis De Guzman的玩具


我喜歡的主要是兩個類型:卡通超扁平類型,與超現實主義類型。喜歡的藝術家包括下田光、松山智一、Chris Berens、James Jean等等,主要是外國藝術家。也有喜歡的一些中國藝術家,例如顏秉卿、徐琳琳、閆威、兒力力、謝雷銘、胡揚、程誠一等等,喜歡的藝術家我會去結識成為朋友。

我從2013年開始接觸收藏,初期都處於玩票與學習階段,2016年時的收藏預算是每個月1萬,最近兩年定的預算是每年50萬。如今我全部的收入,除了生活開支、買衣服和旅遊,其他基本上都用來收藏,而且經常和畫廊申請分期,來買一些超出預算的作品。數量的話每個月買1件原作,喜歡的藝術家出了版畫、玩具,100%都會收藏。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下田光的繪畫作品,中間的“大象”是權五祥的雕塑,以及一些設計師玩具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牆上Okuda San Miguel《豬熊》,桌上村上隆的布畫,左側是毛壯委託兒力力創作的卡通形象

我是以藏養藏的模式,藝術家出了限量版畫、玩具會購買多件,作品升值後只留一件收藏,其他多的會賣掉,偶爾碰到機會也會賣掉一些原作,用這部分收入來支撐自己的收藏。

收藏對我來說主要是愛好,看到喜歡的作品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擁有。我大部分收藏的原作都不會考慮賣掉,不過我辦過兩次個人藏品展,未來有機會也會舉辦更多。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牆上左邊是日本藝術家下田光的作品,右邊是西班牙藝術家Coté Escrivá 的作品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桌面上繪畫與Be@rbrick玩具來自西班牙藝術家Javier Calleja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左邊顏秉卿作品,右邊是下田光的作品,桌上的玩具來自Jeremyville、Steven Harrin

此外,收藏可以算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經常通過收藏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去結識藝術家,有時候還可以認識畫廊的工作人員,或者藝術家的其他藏家,這都是支撐我目前工作所需要的資源。除了這兩點,不斷收藏也讓我在運營個人藝術自媒體時,更具有專業性與權威度。

「Hi空間」也許你的家也可以是這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