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夏,完善於商周的禮射文化,在宋朝扮演何種角色?


起源於夏,完善於商周的禮射文化,在宋朝扮演何種角色?

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禮”在任何時期都是重中之重。“禮”與“射”融合,形成“禮射”,是封建社會重要的教育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禮射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發展的過程中在宋朝有著一些與其他時期所不同的味道。

在宋朝,它已然成為擁有“多重身份”的多面手。在高堂廟宇之上,他可以是莊嚴肅穆的祭祀禮儀;在民間生活之中,它可以是供人娛樂的消遣遊戲;在對外交往之上,它可以是交流情感的外交手段,深入地瞭解宋朝的禮射文化,對如今的我們意義深刻。

起源於夏,完善於商周的禮射文化,在宋朝扮演何種角色?

禮射文化,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成形,它種類繁多,意義深遠,是周天子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工具

禮射文化是中華禮儀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一種帶有傳統禮儀文化的射箭技藝,它將射藝、仁義道德、禮樂文化、舞蹈修身融為一體,迸發出新的活力。禮射起源於夏,發展於商,完善於周。禮射最初是用於外修體魄、內修品格使人達到修身養性的境界。

起源於夏,完善於商周的禮射文化,在宋朝扮演何種角色?

這一時期,禮射文化講究謙和、禮讓、莊重,提倡“發而不中,反求其己”注重道德與品質,講究平穩內斂。作為華夏的一種獨特的人文景觀,早在西周時期禮射文化就已經迎來了它的輝煌,可以說西周時期是禮射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一時期它的舉辦規模十分龐大,舉辦次數也十分頻繁。

禮射在周朝時期是一種嘉禮,分為四種,分別是大射、燕射、賓射和鄉射。這一時期它被廣泛用於祭祀、朝拜等重要場合,是周朝統治者加強統治、教化百姓的工具。

它的舉辦流程十分複雜,有備禮、迎賓、開禮等十多個環節,場面十分的盛大。並且,還設置了射候這種獨特的箭靶

據《禮記·射義》記載:

“故天子之大射,謂之射侯。射侯者,射為諸侯也。射中則得為諸侯,射不中則不得為諸侯。”

可見射候的尊貴,這也從側面體現了周朝禮射文化制度的森嚴。

不過完善的禮射文化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的到來,遭受了一次大變革。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周天子的威嚴蕩然無存。禮樂崩壞,制度沒有很好繼承。再加上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也使得禮射文化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起源於夏,完善於商周的禮射文化,在宋朝扮演何種角色?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者,將禮射中的道德元素無限放大,使之成為了禮射文化的主體,讓它的用處更加偏向於教化百姓。統治階級推行禮射文化,更多層次是用來實現對國民的一種思想控制,這也使得禮射文化變得大不一樣。

再加上封建時代權力的高度集中,禮射文化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也就大幅度降低,它也就失去了在西周時期的光芒,傳統意義上的禮射文化也就進入了寒冰期。

此後雖然也不乏有衛道士想要光復舊制度,重新賦予禮射文化無上的光輝,但大多以失敗告終。不過,在這些變革之中,禮射文化也延伸出和前代所不同的元素內涵。

起源於夏,完善於商周的禮射文化,在宋朝扮演何種角色?

宴射是宋朝禮射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對外,它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外交工具;對內,它是豐富生活的精神文化

宋朝是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它的疆土雖然不大,但是百姓生活安逸富足,各種文化百花齊放,是中華文化的又一次綻放,禮射文化也在這一時期彷彿解凍了一般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禮射文化的祭祀作用發展過程之中已經被逐漸的淡化了,它在宋朝的作用主要以外交、教化、娛樂及體育為主。

宴射是宋朝禮射文化的主要力量,被廣泛的運用在外交場合之上。

起源於夏,完善於商周的禮射文化,在宋朝扮演何種角色?

《玉壺清話》卷一寫到:

“昱輕便美秀,太祖授禪,伯父俶遣持貢入闕,賜後苑宴射。”

可見宴射在宋朝被廣泛的應用在外交上。根據《宋史》記載,宋朝舉辦的宴射活動不下百次,宋朝汴梁的玉津園就是皇家的射圃,宋人經常在這裡舉辦比賽,同外來使臣一起比賽射箭,以展示雙方的國力,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外交手段。

北宋時期,在對待遼國使臣之時,宴射更是一項固定的活動,遼國每每遣使來宋更是會帶上多為用射箭高手。它所蘊含的外交魅力,值得後人借鑑與深思。

外交功能,僅僅只是宴射能力的冰山一角,娛樂作用才是其最主要的功能。宴射的內容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的豐富和完善,它不拘泥於一種形式,是多種項目的一個載體。宋朝重文輕武,多位皇帝文采非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宋朝的宴射主要活動增加了賦詩、飲酒、賞花等等。

而在宴射之上,獻詩被看作是一個非常時尚的舉動,風靡一時。這個活動的大受推廣,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宋朝詩壇的發展。

並且,宋朝擅長騎射的人並不在少數,在舉辦宴射之時,皇帝也常常令他們陪同,為外國使臣和王公大臣們進行騎射表演。這些人在得到皇帝的讚賞之後,也為日後的軍旅生涯拓寬了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宋朝的軍備建設。

起源於夏,完善於商周的禮射文化,在宋朝扮演何種角色?

因為皇帝的喜愛,宋朝的王公大臣們在私下也廣泛地進行著與宴射類似的活動。投壺在中國古代是十分受民眾喜愛的一項娛樂活動。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也曾寫到: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

可見宋朝國民在宴飲之時,娛樂項目也與禮射文化息息相關。這種形式的普及,豐富了古人的娛樂生活,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推動了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起源於夏,完善於商周的禮射文化,在宋朝扮演何種角色?

禮射文化在宋朝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宮廷上,它用來維護皇帝的中央集權;在教化之中,它用來維護國民的思想文化;在競技之時,它用來體現體育精神

禮射文化,在宋朝也屬於嘉禮之一,宋太宗還曾經命令有司制定了相關的禮儀法制。規定了群臣要在元旦時參拜皇帝,並舉行大禮射,並且也設置了特殊的箭靶“虎熊侯”。這一細微之處,帶有一定的階級氛圍,是用來維護皇帝的統治地位。

但是,《宋史》之中,關於大禮射的記載微乎其微。可見宋朝的禮射制度的確立,只是對西周時期進行了借鑑,並沒有將那時的制度完全恢復。

起源於夏,完善於商周的禮射文化,在宋朝扮演何種角色?

並且,宋太宗制定的這套法立法制度也並不是宋朝每位皇帝都在使用,像南宋的皇帝對這套禮法的使用度就非常的低。並且由於兩宋之交時,戰火紛飛,這套禮射制度也並未很好地傳承下來。

通過儒家的改良,禮射具有了強烈的教化功能。禮射對君臣之道貫徹的尤為透徹。皇帝射中箭靶與大臣射中箭靶的意義是相差很大,強調君臣有別。

不同官位,在一場禮射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不一樣的。統治階級利用這一特點,充分挖掘禮射的歷史意義,控制輿論走向,強調等級差異,教化民眾,以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孔子曾經對圍觀射禮的民眾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內,尊老愛幼與好學上進者可以就坐,這種“明德修身,崇美塑心”的思想與統治階級所倡導的思想不謀而合,所以統治階級大力推進它的發展,用於維護社會的平穩發展。

禮射類活動也是宋朝的國民們展示射箭技藝高超的一個舞臺,君子六藝之中就有“射”。同時射箭在宋朝也有著不一樣的地位,“箭”在宋朝更是象徵著勇猛與堅韌。所以宋朝人十分樂意學習射箭,就連蘇東坡、辛棄疾這樣的大文豪,射箭技藝也十分高超,更不用說岳飛、楊業等宋朝名將了。

當時的統治者也對這類活動十分重視,技藝高超者,甚至能得到官升多級的獎勵。這樣的活動也為了成了宋朝的平民子弟,走上仕途的道路之一。

起源於夏,完善於商周的禮射文化,在宋朝扮演何種角色?

這類活動之中,有高下等級的較量,因此為它披上了一層競技色彩,可以說是最早的比賽之一。但可惜的是流傳至今,在如今的中國土地上,已經很少看見射禮的身影了。

禮射文化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它的歷史久遠到幾乎無人可比。是中華禮儀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我們民族氣概的重要表達載體。

在幾千年的發展之中,它不斷的變遷,蘊含著華夏特有的人文體育精神,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宋朝它更是具有多種性質,既是人們交流情感的方式,也是人們進步的仕途的捷徑之一,更是民族與民族之間、政權與之政權之間交流的重要方式。

將當時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為人們帶來了樂趣與愛,塑造了良好的國民觀念與精神氣節,它是我們的前輩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在千年的沉澱之中,糟粕已大多被驅除,閃光地方值得我們去發揚與繼承。

參考文獻:

《玉壺清話》、《宋會要》、《宋史》、《禮記·射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