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有一次瘟疫,或許改變了三國演義的結局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大舉進攻孫權,原本打算一舉殲滅江東政權,報赤壁之仇,但卻急急忙忙無功而返。 而後幾年,曹操以攻為守,打仗變得佛系。而孫權也在建安二十二年初,開始進貢給曹操,以求與曹操集團的暫時和平。

漢末三國,有一次瘟疫,或許改變了三國演義的結局

生子當如孫仲謀

所以建安二十二年,在三國的歷史上似乎平淡無奇,沒有什麼大的戰役,沒有奇略計謀,沒有宮廷動盪,《三國演義》對建安二十二年也是一筆帶過。 建安二十二年的平靜,恰恰是因為當年的恐怖。

《後漢書》記載: 建安二十二年,是歲大疫。

一場大瘟疫,在建安二十二年的中原地區蔓延。 這次瘟疫有多嚴重? 事後曹植曾撰寫《說疫氣》一文,

其中說道: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在這場流行的大疫病中,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有人染病而亡,有的甚至是全家乃至整個宗族死絕。

而曹丕寫道: 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

徐、陳、應、劉分別是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他們四個幾乎在一個月內,都染上瘟疫而死。同屬建安七子的王粲在幾個月後也因為瘟疫而死。一場瘟疫,讓建安七子死了五個,可見當時的嚴重性。

前面不是提到了,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南下江東,希望一舉滅了孫權集團,但為何無功而返?《三國演義》中沒有細說,只是含蓄提到是“天氣大變,不利行軍”。

而《三國志·武帝紀》中,

只提到: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也沒說曹操忽然退兵的理由。 唯有在一些不太著名的史料中才提到:

建安二十二年,與夏侯惇、臧霸等徵吳。到居巢,軍士大疫。

而隨曹操出行的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也在途中染上瘟疫離世。 所以曹操在不得已“王引軍還”。 而在江東一邊的孫權此時也是慌得一筆。

當時的東吳,亦有數數千將士染上瘟疫暴死,包括曾在赤壁之戰中立了大功的魯肅,也因為瘟疫而死。 而且孫權早就聽聞,中原乃是這次大瘟疫的發源地,他非常害怕曹操的到來也會帶來“瘴氣”,哪怕能成功阻擊曹操,也會導致江東瘟疫大作,所以主動進貢曹操,與之和談。

漢末三國,有一次瘟疫,或許改變了三國演義的結局

建安七子

這一年,曹丕被曹操立為太子。 他在給王朗的信中寫道:

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彫落,餘獨何人,能全其壽?

正是這場大疫,讓曹丕產生了“看淡生死”的思考。在此之前,曹丕是曹操的得力助手,野心大、城府深、手段狠,深得曹操之喜愛。但因為目睹了大疫之後,尤其是自己的朋友——建安七子紛紛死去,曹丕漸漸開始不這麼看江山和權力,反而感受了人生的無力、世事無常。他逐漸開始變得及時行樂,更沉迷文學創作——這或許也是導致司馬家族後來迅速膨脹,奪取政權的原因之一。

漢末三國,有一次瘟疫,或許改變了三國演義的結局

東吳大都督魯肅之墓

這次瘟疫究竟是什麼?史書中貌似沒有明確記載,當然,限於當時人們的理解,也無法做精確的描述。但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對這場災難有一段描述: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

根據張仲景的描述,這多半也是一種類似流感的傳染病。張仲景說,瘟疫的原因,是該冷的時候不冷,該熱的時候不熱——2019年末2020年初的冬天似乎也是這樣的,溫度比前幾年異常的高,才給了病毒更適宜的生存和擴散的環境。

漢末三國,有一次瘟疫,或許改變了三國演義的結局

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在結尾說:“愚蠢的人才會以為這是鬼神作怪,用法術去驅趕,這是愚蠢的可笑。”

今天,我們用現代醫學與中醫的偽科學鬥爭;而幾千年,張仲景拿著當時最科學的中醫理論與“巫術醫學”鬥爭——在今天看來,也是覺得挺好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