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有一次瘟疫,或许改变了三国演义的结局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大举进攻孙权,原本打算一举歼灭江东政权,报赤壁之仇,但却急急忙忙无功而返。 而后几年,曹操以攻为守,打仗变得佛系。而孙权也在建安二十二年初,开始进贡给曹操,以求与曹操集团的暂时和平。

汉末三国,有一次瘟疫,或许改变了三国演义的结局

生子当如孙仲谋

所以建安二十二年,在三国的历史上似乎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大的战役,没有奇略计谋,没有宫廷动荡,《三国演义》对建安二十二年也是一笔带过。 建安二十二年的平静,恰恰是因为当年的恐怖。

《后汉书》记载: 建安二十二年,是岁大疫。

一场大瘟疫,在建安二十二年的中原地区蔓延。 这次瘟疫有多严重? 事后曹植曾撰写《说疫气》一文,

其中说道: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在这场流行的大疫病中,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有人染病而亡,有的甚至是全家乃至整个宗族死绝。

而曹丕写道: 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

徐、陈、应、刘分别是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他们四个几乎在一个月内,都染上瘟疫而死。同属建安七子的王粲在几个月后也因为瘟疫而死。一场瘟疫,让建安七子死了五个,可见当时的严重性。

前面不是提到了,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南下江东,希望一举灭了孙权集团,但为何无功而返?《三国演义》中没有细说,只是含蓄提到是“天气大变,不利行军”。

而《三国志·武帝纪》中,

只提到: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谿。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也没说曹操忽然退兵的理由。 唯有在一些不太著名的史料中才提到: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

而随曹操出行的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也在途中染上瘟疫离世。 所以曹操在不得已“王引军还”。 而在江东一边的孙权此时也是慌得一笔。

当时的东吴,亦有数数千将士染上瘟疫暴死,包括曾在赤壁之战中立了大功的鲁肃,也因为瘟疫而死。 而且孙权早就听闻,中原乃是这次大瘟疫的发源地,他非常害怕曹操的到来也会带来“瘴气”,哪怕能成功阻击曹操,也会导致江东瘟疫大作,所以主动进贡曹操,与之和谈。

汉末三国,有一次瘟疫,或许改变了三国演义的结局

建安七子

这一年,曹丕被曹操立为太子。 他在给王朗的信中写道:

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彫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正是这场大疫,让曹丕产生了“看淡生死”的思考。在此之前,曹丕是曹操的得力助手,野心大、城府深、手段狠,深得曹操之喜爱。但因为目睹了大疫之后,尤其是自己的朋友——建安七子纷纷死去,曹丕渐渐开始不这么看江山和权力,反而感受了人生的无力、世事无常。他逐渐开始变得及时行乐,更沉迷文学创作——这或许也是导致司马家族后来迅速膨胀,夺取政权的原因之一。

汉末三国,有一次瘟疫,或许改变了三国演义的结局

东吴大都督鲁肃之墓

这次瘟疫究竟是什么?史书中貌似没有明确记载,当然,限于当时人们的理解,也无法做精确的描述。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这场灾难有一段描述: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

根据张仲景的描述,这多半也是一种类似流感的传染病。张仲景说,瘟疫的原因,是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2019年末2020年初的冬天似乎也是这样的,温度比前几年异常的高,才给了病毒更适宜的生存和扩散的环境。

汉末三国,有一次瘟疫,或许改变了三国演义的结局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在结尾说:“愚蠢的人才会以为这是鬼神作怪,用法术去驱赶,这是愚蠢的可笑。”

今天,我们用现代医学与中医的伪科学斗争;而几千年,张仲景拿着当时最科学的中医理论与“巫术医学”斗争——在今天看来,也是觉得挺好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