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二战时期的纳粹空军是个较为神奇的存在,从地位上来说,相较于其他军种它更受希特勒本人的青睐,而从作战属性来说,它又更倾向于为其他军种"服务",因此便有德国空军是德国军队的年轻女仆这一说法广为流传。而为了更好的做好"守卫"这一角色,纳粹空军的武器装备的研发资金在各军种中一直是处于榜首,而这也自然促进了纳粹的航空工业不断的发展,以至于在战前和战中甚至是战末的纳粹空军都有各种新式武器的研发方案及实物的不断出炉生产和进入战场作战,比如大家熟知的喷气战机和喷气轰炸机、V2导弹等,但是其实并不止这些,还有其他的各式新式战机,比如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战机Me-163,目前为止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战机从二战后到迄今为止的世界上存在的都是试验型,还从没有哪一款投入使用过,但是在二战的时候纳粹的火箭动力战机

Me-163"彗星"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被称为划时代的杰作,下面就来具体看一下。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纳粹二战末期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Me-163"彗星"

Me-163的最源头:DFS-39高速试验机计划

从该火箭动力战机的编号Me-163的名称来看,我们可能认为它依旧是由开启人类喷气战机实用时代的梅塞施密特开发的,但其实事实并不是如此。按照真实情况来说,梅塞施密特在Me-163的整个开发过程中并不是扮演着一种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如果从这架火箭动力战机的源头说起,这就和梅塞施密特公司毫无关系,如同一些开始于别处但半路合并另一家的计划一样,Me-163最开始并不是由梅塞施密特公司一手策划的,而是另一个与该公司毫无关系的研究机构,并且也是由于它只负责单纯的研究而不能生产的原因才有了后来与梅塞施密特公司邂逅的故事,这个研究机构名为德国滑翔机研究所(DFS),而与此同时,想要说清这个故事也必须提到一个人,该机方案的起草者:亚历山大·利皮施。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Me-163虽然姓“Me”但和梅塞施密特并没有多大关系

我们知道,《凡尔塞条约》和《巴黎航空公约》对一战后德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严格的限制,为了防止德国日后死灰复燃,德国在军备上取消义务兵实行雇佣兵,德空军被解散且不准再拥有空军,不被允许发展军用航空。但是一向没那么容易就范的德国利用条约的漏洞发展起了民用无动力滑翔机运动,刚开始时滑翔机运动仅仅集中在民间,但是在之后越来越多的知名研究人士和航空爱好者不断的加入其中,这之后德国的航空工业就在各种不断发展壮大的滑翔机研究组织的遮掩下悄然发展。1933年纳粹上台后,各种滑翔机研究组织被合并成立为德国滑翔机研究所(DFS),而本文主角Me-163的起草者亚历山大·利皮施就是就是因为这个与Me-163产生了联系,在DFS正式成立前他是某个气象滑翔机开发协会的成员,并且已经设计出了一系列的三角翼滑翔机且配备上了小功率发动机,在气象滑翔机协会被并入DFS后他来到了DFS继续开展研究。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DFS”的利皮施和他的滑翔机以及Me-163

1936年,鉴于当时的火箭发动机正在研制,纳粹航空部展开高速试验机计划,简称X计划,该计划中利皮施的无尾滑翔机DFS-39被选为试验机计划的载体;而在X计划进行的同时,另一边的亨克尔公司也在进行着航空部指定的火箭动力战机He-176的研制。由于X计划的高度保密性,航空部让DFS-39分开制造,在不同的地方生产不同的零件和机身,最后再一同来到DFS进行最后的组装生产,而这样规划的背后其保密性固然是做得很好,但是由于互相之间不知道彼此的生产进度因此也使得计划整体被延缓,而另一方面DFS终究是个研究机构,他们没有足够的设备来实现对DFS-39的组装生产,因此1939年1月在航空部的要求下利皮施携带着DFS-39和其团队来到了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奥斯堡工厂。在这里,利皮施对DFS-39进行了改进,并且赋予其新的编号:DFS-194。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Me-163的最源头:DFS-39无尾滑翔机,机头的小风车是驱动发电机的


竞争对手"下台"

在奥斯堡工厂中,DFS-194为了安装火箭动力在DFS-39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装,该机的垂尾相较于DFS-39有所增大,取消掉了下折翼尖,同时机身尾部由DFS-39上面的向下弯曲改为平直,为了防止飞机在失速的过程中进入水平螺旋状态,DFS-194机翼的前缘设置了一道固定的左缝翼。在动力系统的选择上该机也正式进行了设计,可以接受由瓦尔特公司提供的RⅠ-203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在经过几个月的组装后,1939年10月,DFS-194进行了发动机测试,紧接着1940年年初DFS-194又开启了滑行测试;同年8月,DFS进行了安装动力的飞行测试,在RⅠ-203火箭发动机的扶持下,该机达到了57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而这让航空部对火箭动力战机研制的信心大增并将火箭战机注意力完全放到了X计划上,因此,DFS-194正式获得军方编号:Me-163。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在DFS-39上进行进一步改进的DFS-194

导致航空部完全将火箭动力战机研制的注意力放在利皮施X计划上的原因是亨克尔He-176的研制失败。在X计划进行的同时,亨克尔的He-176火箭动力战机计划也在同时进行,由于亨克尔是一个完整的飞机公司因此便不会遇到DFS-39那样的组装问题,所以他们得以赶在DFS-39前组装成功并于1939年6月10日进行了飞行测试,但是He-176的测试结果很不好,其最大飞行速度还没有超过同期的某型活塞战机的速度,而He-176上面使用的动力系统与DFS-194是相同的,因此航空部便认为DFS-194同He-176一样不会有什么作为,但是在之后的测试中DFS-194的飞行速度超过了He-176,达到了火箭动力的预期,而使得两型安装同款动力系统的飞机在飞行速度上出现不同效果的原因就是机体的设计问题,He-176采用了平直翼的设计且翼面积较小,而机身又太过于沉重,两者的叠加使得火箭发动机的性能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对于此利皮施也曾指出哪怕亨克尔对滑翔机的性质有一丁点了解他们也不会设计出如此累赘的方案。因此,在DFS-194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后航空部便对X计划投入更多的支持。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因测试结果不合格被取消的亨克尔He-176火箭动力战机


原型机的优缺点

1941年年初,Me-163A型原型机V1出炉,该机的动力系统更换为RⅡ-203B型发动机,相较于DFS-194上面使用的RⅠ-203发动机,该型发动机的推力达到了7.35千牛,从燃料类型来说该型发动机和RⅠ一样都是液体火箭发动机。但是这两款早期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与现在的液燃火箭发动机工作原理不一样,他们不是靠燃料在燃烧室中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再经过喷管形成超音速气流来对战机产生推力使其前进,简单点的说这两款发动机其实就是相当于一个特制的化学反应"容器",他俩所使用的"燃料"用当时的叫法称为T液与Z液,其中T液是浓度为80%的双氧水,Z液是高锰酸钾,通过双氧水和高锰酸钾的反应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和氧气来推动战机前进。而既然是化学反应"容器"那么以当时的技术来说这肯定很不安全,稍有不慎便会发生爆炸,而这对于当时的Me-163来说确实是这样,爆炸事故时有发生。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Me-163A原型机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博物馆里残存的Me-163和它的发动机

同V1一同出厂的还有V4,这两型原型机是Me-163A第一批唯一的两架原型机,1941年上旬这两架原型机先后完成了滑翔测试,同年五月,两架原型机被移到了佩莱明德研究中心安装液体发动机,该测试中心也是V1和V2导弹的研究中心。在8月份,V1首先开启了飞行测试,该机是自主加速升空的,它达到了855公里每小时的飞行速度,由于推进剂消耗的太快该机并没有发挥出最佳性能;两个月后,为了验证该机的最大飞行速度V4开启了飞行测试;为了节省推进剂,它由一架Me-110战机牵引升空,当到了4000米的高度时牵引战机脱离,V4开启发动机往上爬升,而V4这次的飞行刷新了世界纪录,成为二战时期飞行速度最快的人类载人航空飞行器,达到了1004公里每小时,这个速度直到1947年8月才被美国的道格拉斯D-558-1超越。而这个速度相对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224公里每小时的声音来说只差200公里,本来V4也准备跨过音速,但还是由于推进剂加机身震动消耗的太快不了了之,因此V4也成为了那个时候最接近音速的飞机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在测试的Me-163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Me-163正在起飞,滚滚“白烟”其实都是水蒸气

Me-163A除了爆炸问题外还有起落架的问题,A型的起降方式是"两轮小车"加机腹中间的一个滑橇,起飞的时候小车与滑橇连在一起,升空后小车脱离,这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在降落,滑橇的减震缓冲能力很不好,经常在跑道着陆的时候由于冲击力太大损坏机身,由此也造成推进剂泄露伤人甚至爆炸,因此只能采取在软草地降落。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位于机腹正中间的滑橇和夹在其下的小车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Me-163正在抛两轮小车

鉴于Me-163A的飞行测试良好,纳粹空军总监恩斯特·乌德特要求利皮施团队以V1原型机为蓝本设计高速截击机,而这也就催生了作战版本的Me-163B的诞生。V3是Me-163B的第一架原型机,它于1942年4月出厂,相较于未进行生产优化的Me-163A型,B型为了进行量产进行了大量的优化,针对A上的起落架问题B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B具有良好的着陆特性。该机的武器系统是30mmMK-108机炮。这是Me-163B真实用过的武器,此外还有过加装铁拳火箭发射器的改装,这个改装未参加实战。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Me-163B装备的30mmMK-108机炮,备弹60发

在动力系统方面B型机也进行了更换,这次其使用的是更高级的也是真正实现了"燃料"两个字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RⅡ-211,这款发动机将原先的Z液替换成了使用水合耕和甲醇的C液,通过燃烧室的再燃烧其可以产生14.7千牛的推力。但是其危险性相较于前两款发动机更大,首先是其爆炸事故相较于前两款来说更容易,T液与C液一混合就会燃烧,而如果在狭小的机体内相遇那么就会如干柴遇烈火发生猛烈爆炸,因此爆炸事故相较于Me-163A来说发生的更猛烈更频繁。此外双氧水的浓度依旧是一如既往的高,腐蚀性太强,且储存箱就位于飞行员座椅下,因此腐蚀事故还是会发生,比如曾经就发生了活活溶解一名驾驶员的悲惨事故。另外一个也是新燃料的水合肼,其毒性更强,对于更换了燃料的新型发动机来说,开这些战机的飞行员和维护人员就相当于是和一个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泄漏事故的化学反应堆在打交道。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T液和C液的储存位置和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以及工作方式图解

而为了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和腐蚀事故空军和设计团队以及发动机供货商也都在尽最大所能将事故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比如为了防止发生腐蚀事故飞行员们穿上特制的防护服(具体材质说法不一因此无从考证),但是该防护服孔隙太多如果防护不到位T液还是会渗入皮肤;而为了防止爆炸空军在给Me-163B进行维护的时候必须用清水彻底冲洗发动机和燃料储存输送系统以及发动机的推进系统以彻底清除残留物,从而以求将爆炸概率降到最低。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火箭发动机的正确打开方式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地勤人员正小心翼翼的加注燃料,左后为Me-163

Me-163的型号除了A型原型机和B型作战版本外,还有S型教练型,B的改进型C型,还有更强作战版本的D型,也叫做Me-263,但该机未能投产,唯一的一架原型机在战后被苏联俘获交给米高杨设计局研发拦截美国轰炸机的高速截击机。

彗星的日本远亲

而Me-163除了在本国有各种型号外,还影响到了远在东亚的日本,二战末期的日本也同它的法西斯队友德国一样,不断遭到美军的战略轰炸,为了应对战略轰炸日本迫切需要一款动力更加先进可以摆脱护航战机的拦截以及击落前来轰炸的B-29的先进战机。而根据日德两国签订的技术交换协议,德国将Me-262喷气战机和Me-163火箭战机的技术以高额价格有偿提供给日本。为了确保这个珍贵资料的万无一失心思缜密的日本兵分两路,一路是从德国本土用U型潜艇运送战机以及资料前往日本,另一路是日本自己用"伊29"潜艇前往德国亲自装运资料返回国内。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B-29不断的战略轰炸是促使日本研制本土"彗星"的最直接原因

而日本的两手准备做的确实有用,德国本土的U型潜艇于1944年5月在运送的途中遭到深水炸弹被炸沉,日军自己的潜艇经过多番辗转于当年7月回到国内。而这个时候已是二战末期,寄希望于这上面的日军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发属于日本自己的"彗星"。但是在本土彗星的功能设计上日军内部又起了内杠,陆军和海军都想要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方案,但是时间紧急,最终经过军令部的协调决定整合两军的意见设计统一样式的战机命名为"秋水"。而寄托着日本抵抗战略轰炸希望的“彗星”远亲“秋水”终究是没能让日军的黄粱梦得逞,秋水战机在1945年7月升空,试飞结果是坠毁!这个有着彗星血统用时一年打造的日本远亲的结局没有彗星那么幸运,但是退一步说即使秋水和彗星一样能够投入使用也终究不能扭转战局,毕竟那个时候胜负已定。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寄托着日军黄粱梦的J-8M"秋水",首飞结果是坠毁

糟糕的实战表现

再回到德国本土彗星的话题,说起Me-163的实战表现的话准确的来说很不好,它的出现确实给美军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更多的还是心理上的恐惧效应,在它刚出现的时候犹如一支火箭让美军无所适从,一闪而过,因为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美军的战机,以当时的美军来说他们还从没有见到过如此之快的战机,而就在他们愣神的功夫里或许Me-163已经穿透了由P-51战机严密防护的轰炸机编队击落了某一架B-17;但是这样的场景也还仅仅是存留在初期或者后期更多的想像里,如同纳粹战争后期投入使用的一系列“先进”武器一样,他们或许在技术指标和设计上面是先进的,但是仓促的上马和技术的不成熟导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也成为其发挥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来看看战争后期Me-163的真实表现。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表述Me-163冲破P-51护航的绘画

作战版本的Me-163B投入使用是在1944年的5月,JG-400是唯一一个接收Me-163B的作战部队,它的组建是为了保护日益稀缺的燃油资源,该部队的第一次实战是在当年的7月28日,Me-163B击落了两架前来偷袭油厂的B-17,8月24日击落4架,9月11日6架Me-163B拦截了由900架战机和1131架轰炸机组成的编队,可谓是毫不壮观,此次截击Me-163B的成果是3架B17。而这些数字也是Me-163B到纳粹投降前总共的击落数字。造成Me-163B战果如此之少的第一个原因是其不可靠的技术,该机的攻击方式一般是爬升至美军飞机上空,然后以近乎垂直的方式俯冲攻击美军飞机,但是该机的飞行速度太快,美军飞机对其来说只是一闪而过,飞行员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预瞄敌机,再加上其消耗很快的推进剂,这导致Me-163B的上场也只能相当于是走走过场可有可无。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Me-163B以近乎垂直的方式俯冲攻击B-17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一架被Me-163击毁的B-17

第二个就是美军很快发现了该机燃料消耗快的特点,他们发现Me-163B在燃料消耗完之后就必须马上以滑翔的方式返回基地,而在整个降落的过程中没有动力的它是根本无法有效躲避追击的,因此美军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对付,比如不在该机出现的空域飞行直接避开该机,如果不得不碰上该机那么在其攻击的时候不急着还手先尽最大的能力来规避,当其燃料耗尽只能滑翔的时候美军战机就紧随其后进行攻击,而这个时候的Me-163B也成为了案板上的鱼任美军战机宰割。第三个是后期缺少的燃料资源,不断的战略轰炸使得纳粹不可能再为性能不佳的Me-163提供特殊的"燃料",而拦截美军轰炸机的重任更多的就是交由性能优异的Me-262,剩下的几百架没有燃料的Me-163B只能趴窝,没有实战自然没有战果。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动力消耗殆尽的Me-163很容易被追击,图为难得的Me-163被击中的照片


彗星一闪而过,航空史上唯一投入使用的火箭动力战机,纳粹Me-163

战争末期性能不佳的Me-163没有再上场,拦截重任更多的交由Me-262执行

落幕

Me-163的最终走向毫无疑问的是被胜利后的盟军给带走,由于该机的产量较大,但投入使用的并不多,因此遗留给盟军的剩余数目自然很多,美英苏都曾往国内运回一部分。从该机对于纳粹的战争帮助上来说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知道它的战果寥寥无几,如同纳粹末期投入使用的一系列高超武器一样,技术性能先进,确实是领先于时代超越盟军,但是仓促实战和技术的不成熟注定是走走过场。但是对于我们后世的吃瓜观众来说,抛弃纳粹的战争罪行就单纯的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讲,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能够设计生产出一系列的在现如今看来的“黑科技”确实是一件让人很感兴趣想仔细观摩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