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卢梭


曾不断有人向我推荐《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推荐的时候他们说:"那个叫肖申克的人,很厉害。"也总有人在不断地为"肖申克是谁"这个话题提供流量。小科普:肖申克是监狱名而并非人名。

1994年,佳作频出,《阿甘正传》和《低俗小说》风头正盛,《肖申克的救赎》无缘奥斯卡,成为了无冕之王。随着时间的沉淀,我反倒觉得《肖申克的救赎》更令人难忘,经久不衰。很多人说电影中美女最养眼,可这部影片里面没有女主角,监狱里也全是男性,却稳居豆瓣评分第一的位置。《肖申克的救赎》究竟是被捧得太高,还是实至名归?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拙见。

单从内容方面来讲,这部影片一直围绕着"体制化"、"自由"、"希望"、"救赎"这几个词展开。

1、 体制化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摆脱体制化的过程。当我们呱呱落地,不带任何东西来到这世上,被迫地接受这世俗。起初我们可能会有所反抗,可渐渐地我们开始习惯,习惯身份差异、习惯贫富差距,逐渐被体制化。当穷变成习惯,突然有一天彩票中了头奖,一夜暴富,却亦会出现有人因兴奋过度而走向死亡,会以为自己是得了精神幻想症。当娇生惯养的富家子弟,家族产业突然宣布破产,他们将无法适应这个世界,甚至认为世界亏欠着他们。

影片中的老布,便很好的诠释了"体制化"一词。他在肖申克监狱度过了五十年,从青年慢慢变老,变孤独。他习惯了没有家人,没有朋友,习惯推着小推车记录监狱中借书的人员名单,直到他遇到安迪,人生才再次开始热闹。

原以为监狱中的人都是像瑞德一样,坚持不懈地去申请假释,哪怕一次次被驳回,也渴望自由。可当老布得到自己将被假释的消息,却只想着再次犯罪,从而继续留在肖申克。正如瑞德所说:"他在狱中有地位,出狱就成了废人。"老布已经被体制化了,他不想再去接触外面那个不熟悉的世界,而是宁愿留在肖申克,直至死亡降临。

出狱后,老布始终白天活在压力之下,夜晚活在噩梦之中。他选择了死亡,留给世界最后的东西,便是在住处刻下的"老布到此一游"。除此之外,好像没有什么可以证明他来过这个世界。老布究竟有没有得到救赎?在肖申克日复一日枯燥无味的生活,出狱后整天活在噩梦中,所有的一切都在他踢开凳子的那一刻,不复存在。这对老布来说,亦或是种救赎。

在安迪逃狱后两年,瑞德也被假释。可他却连尿尿都要打报告,他说:不打报告,我可一滴都挤不出来。习惯,真的是很可怕的东西。不知不觉中,我们总是被体制化,好像除了一直以来遵守的规则,其余怎么做都是种错误。我们无法挣脱心灵的枷锁,画地为牢把自己团团围困。可当我们摆脱体制化,会突然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

2、 自由和希望

自由不在表面,而在内心。心若是牢笼,处处是牢笼。

在看到安迪一行人进入肖申克监狱的时候,很多人感慨他们失去了自由,不知要在这

高墙里,在那被锁住的囚笼里度过多少个春秋,他们看到的是肉体的自由。安迪从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因被误判杀害妻子及其情夫而锒铛入狱,这云泥之别的身份差距,想必有那么一瞬间,他也有过愤怒与无助,也失去过精神上的自由,只是他比别人更理智与冷静。才有后来的用一把小锤子,一张海报,自己还自己自由。

他用那张旧唱片,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肖申克所有人驻足聆听,抬头仰望,那一刻也仿佛是自由人。安迪送瑞德口琴,希望他也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肖申克里多数人,像老布一样,哪怕失去了肉体上的束缚,被假释出狱,却早已是躯壳,没有灵魂。

他们在屋顶帮忙修葺,喝着冰啤酒,阳光沥肩头,仿佛自由人。当安迪提及希望,瑞德说:"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而安迪却始终坚信希望是好事,正是这份希望,让安迪最后能够驶向太平洋海岸,有一艘破旧的渔船,开一家旅馆,让两个好友在太平洋海岸相拥。当你觉得生活已经一片漆黑之际,在心里默念三遍:"希望"。安迪可以用一把小锤子,凿穿了瑞德认为六百年才能凿穿的牢墙。你又有什么做不到,只要心怀希望,到处都是暖阳。

三、救赎

总有人在问,肖申克的救赎,到底救赎的是什么?

影片开头,安迪说自己无罪。瑞德讽刺地说:"这个地方,除了我之外,都是无罪的。"再到后来安迪靠着墙,开始忏悔自己的罪责。他意识到自己虽不是直接的杀人凶手,却因自己的脾气将妻子越推越远,成为了间接的帮凶。 《肖申克的救赎》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这里的"有罪",并不是法律上明文规定的罪责。而是宗教中所说的"原罪":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人生本就是在不断地"救赎"。

1967年,安迪就挖通了牢墙,可为什么却在1975年才逃出生天?起初安迪一直坚信自己无罪,直到监狱长的贪婪、射杀汤米,他才意识到自己真正的罪责,从源头上得到了救赎,精神得以解脱后,他才开始肉体的解脱,自我救赎。不只是安迪需要救赎、瑞德、监狱长,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救赎,我们每个人也是。

当然,好的电影单有内容是万万不够的。从影片运用的色彩、技巧、摄影手法来讲。

语文老师曾和我们说,环境是用来渲染气氛的。这部影片在色彩的运用上,大半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灰暗色调中,人物也多活动于阴影之中。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色彩慢慢由灰暗而单调的颜色开始变得明亮,变得丰富。好似这压抑的氛围快要到头了,好日子即将来临,不禁使得观众也跟着期待,心情开始变好。在故事的开头,安迪坐在车内喝着酒,考虑着要不要杀掉偷情的妻子及其情夫,整个车内的色彩是偏暗红色的,再结合安迪当时心中的纠结、愤怒、狂躁,让观众真的相信他动了杀机。也为后面安迪是否杀了人?给观众抛出了一个疑问,引人入胜。

不似《阿甘正传》那般选择以主人公的身份来描述整个故事,《肖申克的救赎》中是瑞德用旁白将观众从高墙外带入那个我们一无所知的高墙中。身为安迪的朋友,瑞德的旁白让我们更近距离地看到了安迪的想法与变化,看到了他的日常生活,看到了他思想上的变化与自我救赎的全过程。

罗杰"狄金斯巧妙地运用镜头,在安迪初到肖申克监狱时,没有过分地刻画,他仅仅用了两个镜头:一个是从监狱上空进行俯拍,一个是从监狱大门的下方由外到里推进,没有拖泥带水,就这样带着观众走进了肖申克。除此之外,还用到了两个俯拍镜头:一个是全监狱的犯人在广场上聆听《费加罗的婚礼》,那是很震撼人心的场面,人人都渴望自由。另一个是汤米被射杀的镜头,身上中了四发子弹,倒在血泊中。

这时的俯拍镜头,好似在说监狱长地位权势滔天,看阶下囚的性命如同草芥。让人有些憎恶这些罪人打着管理罪人的名义犯罪。

有很多影片会有穿帮镜头,可却很少有人看出来安迪在雪中行走的镜头,那些雪花其实是土豆薄片,在下水道中的污渍其实都只是巧克力浆。这部影片有很多细节化制作,例如:

在最后翻开圣经的那个章节,内容是:出埃及记,描述的是犹太教徒逃出埃及的过程。"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这部影片,虽然归类为犯罪,可却是极为励志。教给我们的是坚持,不要因任何的苦难而放弃希望,终有一天黎明会来临。若你所在之地是极夜,那么你就背上行囊走得再远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