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世界1物質

物質是什麼?

一切客觀有形的存在都可以稱之為物質。大到星球石頭,小到原子電子光子,都是物質。

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物質是由更小的物質運動組成的。我們學習物理後知道,萬物都是在不停運動,不存在絕對靜止的物質。宇宙在膨脹,星系在運動,地球在轉動,組成物體的原子在不停運動,電子,質子都在不停運動。所以宇宙的本質可以理解為物質運動,而物質是由更小的物質相互運動構成的。

我們平時所看到的物體基本都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相互運動構成的。質子中子是由夸克運動構成的。還有其他一些粒子,如中微子,玻色子,光子等,還有科學界正在尋找的引力子。

目前我們知道物質是由四種基本粒子構成的,但科學界依然一直試圖將它們繼續分解下去,以期達到物質起源的統一,即所有物質都是由一種最基本的粒子構成的。這在數學上叫做1,1是最基本的自然數,所有的自然數都是由1構成的。1不能再分。如果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十份,那每一份就成了1,無論分多少次,每一份都是1。最後無法再分的時候,那些最基本的粒子,才是真正大自然的1。

自然界有各種力,但統一到最後本質都是粒子的撞擊;自然界有各種能量,但本質都是動能,即物質運動;世間有太多的罪惡,但其本質都是人的慾望與誘惑;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物質,但科學家願意相信,所有物質最終都是由同一種基本粒子構成的。

電子目前不可再分,但它吸收光子後獲得能量,釋放光子後能量降低。電子相對於光子太大了,而夸克相對於電子我太大了。有人說光子不是物質而是能量,它沒有靜質量。但是萬物皆在運動,電子的存在形式是圍繞原子核高速運動,光子的存在形式就是波粒二象,光速傳播。沒有靜止的光子一說,也沒有運動的光子一說。

而所有的微觀粒子,甚至所有的物體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波是能量,粒是質量(物質)。粒是因為波動而形成,波是因為粒的運動而存在。世上不存在脫離物質的波,也不存在不波動的物質。或者說波其實就是粒,而粒其實就是波。波和粒,能量和質量,本就是一體兩象的。能量的本質其實就是物質波動(運動),而質量的本質其實是波動的存在形式。

一個原子相對於它的原子核是很大的,但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空間是電子運動(電子雲)。從我們觀察來看,原子就像一個實心球,但其實它大部分的體積是空的。原子的大部分體積是電子的運動形成的。原子核包含質子和中子,而質子和中子是由夸克和膠子的運動形成的,它們的大部分體積也是空的。所謂的夸克呢?夸克相對於光子和膠子還是太大了,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夸克也是空的,它也是由更小的粒子運動形成的。

如果夸克可以繼續分,但因為技術的不足而無法再分,那比夸克更小的電子膠子光子也會因為技術的限制而無法再分,但這並不能代表它們就是無法再分的基本粒子。科學的發展方向就是複雜逐漸簡單,繁多的逐漸統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符合哲學和邏輯的。

我們假設物質起源於同一種基本粒子,那這種粒子是什麼狀態的呢?很早以前有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就思考過這個問題。他認為物質還可以繼續分下去,最後會發現所有的物質(包括光子電子膠子)都是同一種粒子構成的。他認為這種最基本的粒子是個實心的球,是絕對客觀的存在,是最小的物質。當然它在波動。這是從物質的角度解釋宇宙,認為宇宙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由更小的物質構成的。我們把物質當做客觀的存在,然後研究它們的運動狀態,物質和運動是分開的。在這個思維背景下,奇點和大爆炸理論應運而生。宇宙起源於一點,這一點體積極小,質量極大。這一點是所有最基本物質(小球)的集合。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物質的本質其實是波,所以宇宙的本質也是波,這就是著名的弦論。在弦論中,萬物是由不同的弦(波動)構成的,沒有所謂的實體質量,只有波動能量,所謂的物質不過是人類對波動能量的直觀感覺。而最小的物質其實是最小的波動,不依賴任何物質而存在的波動,而最小的波動形成了最小的物質。所以宇宙的本質是波動,波動是絕對客觀的存在,沒有實在的物質,有形的存在都是假象,一切皆是空,皆是波。其實用這個思維去解釋奇點大爆炸會比較容易,因為都是波,沒有實體,所以集中在一起還是波,沒有實體,才可能是體積無限小,能量無限大的一點。

有不少人認為物質可以無限的分下去,而宇宙也是無限大的。我們可以稱之為無限論。在無限論中,沒有最小的物質,只有更小的物質。無限次分下去,物質趨近於無限小。這種理論和數學上的無窮小概念是相符合的。用無限論來理解奇點大爆炸就更容易了。奇點是由無限個無限小集合而成的,而無限個無限小依然是無限小的一點,但質量卻是無限大的,就像無限小的空間裡可以有無限個點一樣。點是沒有大小的。

還有人認為宇宙是從零到一,從無中生有的。老子在道德經裡說,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把宇宙(物質)的起點推演到無是高明玄妙的哲學思想,因為假定有形的存在必然在變化,變化即時間流動,那時間的起點就不是有形的存在,而必然是無,即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沒有物質,也就沒有變化,也就沒有時間,空間。不過這個宇宙明明有大量的物質,怎麼可能起源於無呢?無又怎麼可能生有呢?這實在讓人無法理解。但在數學上無中生有是解釋的通的。

數學上存在無數個數字,請問所有數字加在一起是多少呢?答案是零。因為對於任意一個數字,都存在與它相反的數字,即相反數,所以所有的數字加在一起等於零。既然如此,那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加在一起等於零就容易理解了。如果把物質看成能量,而能量是有方向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一對能量的總能量是零。宇宙起源於一點,這一點向任意方向釋放能量,所以對於任意一個方向的能量,總有一個和它方向相反的能量,它們的和是零,所以奇點釋放的總能量為零,宇宙的總能量也為零。質量如果也方向的話,那總質量也為零。無論宇宙如何演變,總能量一直為零,所以任何的有形存在都是相對的,總有一個和它對立的存在。而任何無形的觀點也是相對,總能找出一個和它對立的觀點。這也許是相對論,陰陽雙魚圖的本質。

我本人是相信無中生有的理論的,因為這個理論是我推演出來的。在我看來,波和粒,質量和能量,時間和空間,描述的都是同一樣東西,只是象不同而已。象是呈現形式的意義,可以理解為現象。宇宙的本質可以理解為物質,或者波動,但物質的存在形式就是在波動,而波動的存在形式是物質振動。不存在不波動的物質,也不存在脫離物質存在的波。一個波動的物質如果停止波動,該物質將不復存在;物質消失,波動也不復存在。這就是波粒二象性。所以光子是粒子,同時也是波,它有能量,也有質量。光子是物質。

那麼不能再分的基本粒子是什麼狀態呢?從無中生有的理論看,基本粒子1是由無波動(振動)產生的。在無振動的同時,粒子1誕生了,或者說1誕生了,同時在振動著。粒子1的存在是不停振動,如果不振動,就沒有了,變成零了。變成零了,自然也不存在振動了。所以描述1時,它的振動是不能分割的。奇點朝任意方向釋放大量的1,兩個相對的1不僅運動方向相反,振動方向也相反,所以時間回溯到奇點時,兩個相對的1結合,相互抵消變成零。

1不斷擴散,相互運動結合,構成更大的物質,形成空間。物質可以存在的領域稱之為空間,或者說物質的運動範圍叫做空間。原子是一個物質,但也構成了一個空間。原子看似很小,但相對於原子核卻是很大。在原子空間裡,質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但空間體積是由電子運動確定的。所以我們可以把原子看做一個粒子(物質),也可以把它看做一個空間。原子空間裡,電子可以存在除原子核外任意位置,所以物質的運動範圍稱之為空間。大家有沒有覺得原子的內部構造和宏觀的恆星系很像。比如太陽系,質量集中在太陽上,但空間是由行星衛星的運動決定的。九大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的並不慢,只是和電子的運動速度相比就慢多了。我們看原子是一個實體,是因為我們太大,而眼睛的分辨力和大腦的分辨力太慢的緣故。如果人類的眼睛和大腦達到極高的級別,就能看清原子的真實狀態。同理,如果宇宙中存在一個像銀河系一樣大的生命,他的反應力比人類低的多的多,那他看向太陽系也會覺得太陽系是一個實心的大球,最後他用他的顯微鏡看,才發現太陽系是九個小球圍繞一個大球運動而已。太陽系在我們人類眼裡是空間,但從星系巨人的角度看其實是物質。同樣,如果視角足夠大,會發現銀河系也是物質,乃至整個宇宙也是一個粒子(物質)。但從我們的角度看,宇宙是一個空間。

正所謂色(有形的存在)即是空,空即是色。無中生有,有無相生。一切有形的存在都在變化,唯一不變是宇宙之心。空無之心可生萬物。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