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曾國藩的成功是否可以複製?

提起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有人說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也有人說是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但不管是哪種說法,曾國藩都穩坐第一把交椅。於是,就有人問了:“為什麼他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論出身,曾國藩不過是湖南鄉下的一個小地主,祖上數輩都未出過讀書人;論資質,曾國藩更是平平無奇,讀呆書,打呆仗,同僚和下屬都嫌他迂腐;論情商,曾國藩年輕時一身傲氣,自視甚高而看不起別人,遭到很多人的厭棄。

很難想象,後人眼中的“聖人”曾國藩既非諸葛亮,亦非周瑜,反倒跟普通人沒什麼兩樣。然而,正是這種摸得著、看得見、夠得到的假象,給人造成了一種強烈的親切感。比如,當路人甲讀到曾國藩的事蹟,一定忍不住感慨:“我當年讀書也是那般吃力,工作後也一度天真地為人處事,做事也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既然曾國藩功成名就,那我們是否可以借鑑他成功的經驗?

書評|曾國藩的成功是否可以複製?

估計是看準了大眾的這種心理,所以市面上到處充斥著曾國藩如何成功或發跡的“實用書”。而即便張宏傑先生本人,也在《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的自序中寫道:“對許多人來說,曾國藩的主要意義證明了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動下,可以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劉瑜則更直白,在跋中稱曾國藩為“一個勤奮奔波於全國各大地攤、給各界小爬蟲帶去希望的成功學家。”

張宏傑先生不喜歡這個套路,立志通過細節展現一個“立體的”曾國藩。因此,在《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一書中,我們看到的是非常獨特的幾個主題--曾國藩一生中的五次恥辱,和左宗棠的是非恩怨,掙錢“養家餬口”的艱難,面對迷信活動的微妙心理,以及最重要的立志和實踐。

不得不說,張宏傑先生對歷史和身處其中的人物有著自己的思考角度,比如《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飢餓的盛世》等。對於習慣了同一種聲音的民眾來說,多看看這些書,對我們自己的人性或者民族特性都會有新的認識和反思。《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也是如此,但更多的從“批判走向了建設”,因此或多或少地展示了曾國藩成功的原因。不過,普通人到底能否從中學習一二,用於自身的成長?對於這個問題,暫且不表,先看看他如何成功的。

書評|曾國藩的成功是否可以複製?

曾國藩曾總結自己一生成功的原因:逆境不屈、有恆、尚拙。翻譯成白話,就是不畏挫折、堅持和踏實。對於業已成年的你我,這三個道理無異於爛熟不過的雞湯,聽得耳朵都生繭子了,可真地做起來猶如攀高山,下深海。

逆境不屈

曾國藩一生遭受過許多磨難,自陳經歷過“四大塹”,而張宏傑先生則將之歸為以下五次恥辱:

一.考秀才屢次不過,第六次考試後遭考官批評,責其“文理過淺”。

二.對京城的官場風氣不滿,當咸豐下詔“求言”,天真地建議皇帝“日講”,對官員進行思想教育,結果被人譏笑“畫圖太陋”。

三.對咸豐皇帝直言不諱地批評,對犯錯的權貴不留情面地彈劾,在官場上成了人人唾棄的異類。

四.在湖南辦團練時,觸犯當地官員和軍隊的利益,以至於人人不喜,差點遭受綠營軍的人身攻擊。

五.湘軍建成,解救江西時,仍遭到多方為難。舉步維艱之時,負氣向皇帝請辭,成為別人眼中的不忠不義之臣。

書評|曾國藩的成功是否可以複製?

第一次考試受辱,用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相當於高考六次,還沒達到本科線,試卷出來後,被主考老師全省點名批評,說這個考生作文的基本邏輯都不通。第二、三次受辱,好比剛工作的員工,看不慣同事們整天混日子的做派,就跟大領導告狀,並建議整頓風氣,惹怒了眾人。但沒想到,大領導也無動於衷,就來火一齊批評,真捅了馬蜂窩。第四次受辱,就彷彿被集團下調到分部,手中沒有實權,卻非要指指點點,結果把自己搞成了萬人嫌。第五次受辱,恰似成功另起爐灶,在分部門的夾縫中建立了自己的團隊和業務,可依然不被上司和其它部門接受,還在支援他們的時候被排擠,無奈之下只好威脅辭職。

對於這五次恥辱,後續故事不盡相同。考試被責後,曾國藩閉門苦讀,第七次即考中秀才,之後順利中舉人、點翰林;長沙受辱後,曾國藩“打脫牙齒和血吞”,捲鋪蓋走人,練成湘軍;江西被困後,曾國藩遭罷免,回鄉反思自己做人的失敗之處,改變了一貫強硬的行事作風,學會共情;上書進言批評京官和皇帝后,曾國藩雖然不改初衷,但蚍蜉撼大樹,無力改變現狀,最後不了了之。

從中可以看出,凡事曾國藩能力範圍之內的,不管有多難,都做成了;凡事曾國藩能力範圍之外的,涉及皇帝和權貴根本利益的,絲毫沒有改變。對於前者,80%的人不會如此堅持,90%的人不會堅持到成功。對於後者,90%的人根本不會去碰這樣的釘子,99%的人嘗試過被人排擠的滋味後,斷然不會再來第二次,更別說跟大領導叫板了。

曾國藩自己總結:“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功成名就之後,淡然地回首往事,自然更能總結出經驗。然而,身處其中還咬牙不放棄,當時的種種痛苦、迷茫、猶豫,或許只有經過的人才有深切體會。

堅持不懈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副教授Angela Duckworth針對中學生做了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並非取決於智商,而是堅毅的品格。用直白的話講,要能很投入地持續做一件事,即便失敗,也不放棄。曾國藩恰好符合這一點,自從三十歲立志做“聖人”,終生對“恆”最為用力。

立下大志之後,曾國藩先鎖定自身的三大缺點—“浮躁”、“傲慢”、“虛偽”,然後定下行動方案,每天讀書、寫作、做日課,逼迫自己朝好的方向發展。

對於讀書寫作,曾國藩定下的目標是:“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除此以外,還每日讀《易》,練習作文。”通過每天的學習,長進學識,治好閒散的毛病。

做日課,即記錄每天的言行,反思是否有不當之處,以及該如何改進,有點像今天流行的覆盤。比如,曾國藩跟朋友鄭小珊打架了,反省到自己有不對的地方,立馬登門道歉;恭維陳岱雲寫的詩好,反省到自己言不由衷,立刻批評加鞭策。

反思之後,曾國藩對於某些疏漏,真正做到改正,而且非常迅速。積極心理學家Tal Shahar曾說,行與知是互相促進的。有時候,即便認知沒有到位,但實施了行動,人也會在行動中培養出相應的認知。比如,你可能不同意領導的方案,但又不得不去做,如果抱著配合的心態,做好每一步的工作,很可能就會發現這個方案的優點,從而產生認同感,更加積極地去施行。

書評|曾國藩的成功是否可以複製?

可對普通人來說,每天的計劃實施起來十分困難。一想做正事,手就癢癢,忍不住摸手機、刷朋友圈、上知乎、看微博,於是半個小時嗖地就過去了,一個星期嗖地就過去了,一個月嗖地就過去了。慢慢的,渾渾噩噩,早把定計劃的事情拋到腦後了。偶爾想起來,生出一絲愧疚,沒過一會兒,又被看手機的樂趣壓過去了。曾國藩剛立計劃的時候亦是如此。道光二十二年,曾國藩本來要學習的,可出門拜客後參加了婚禮,之後又給朋友慶生、聽戲,晚上才疲憊地回家,自然也無精力學習。不過,他是個內驅力極強的人,雖然無法像給朋友道歉一樣立馬改正,還是慢慢戒掉了過於熱愛交遊的缺點,真正做到每日課,每日畢。

如果遇到反覆和倒退怎麼辦?死磕,一定熬過去。比如練字,寫得越差,越不想寫,就越要咬牙寫下去,一定要打通。比如看書,一句弄不懂,不看下一句,今天弄不懂,明天繼續讀,否則決不罷休。這分明是抱著跟自己血戰到底的精神在學習,何其之難,毋庸贅述。

踏實

正是因為知道自己天分不高,曾國藩從來不取巧,不管讀書、打仗,還是當官治國、為人處事,都非常踏實。

創建湘軍的時候,曾國藩專挑樸實醇厚的人,以杜絕正規軍油滑浮躁的風氣;製造戰艦的時候,曾國藩親自主持設計戰船,實驗多次,終造成了裝載大炮的利艦;跟太平軍作戰的時候,曾國藩都是穩紮穩打,算計透了用兵的各個環節,才跟敵人打仗,否則,即便皇帝下旨,也不出擊;做工部侍郎的時候,除了理學,曾國藩喜歡研究地理、關乎民生的實用性文章。

曾國藩的一個幕僚羅汝懷曾在給他的信中說:“天下之憂平實樸素堅定的人能成事,特別是軍務。您雖然品級很高,但是沒有官僚習氣,做什麼事都是親自動手,如同大禹治水那樣不畏難苦。”可見,曾國藩的踏實有目共睹。然而,在焦慮橫行的年代,踏實很難。人人只看得到結果,別人的成功,很容易忘記自己腳下的路。

書評|曾國藩的成功是否可以複製?

除此以外,曾國藩的為人處事之道也非常值得稱道。年輕的時候,曾國藩就喜交遊,朋友極多。對於待人接物,他要求自己以誠為本,“情願別人佔他的便宜,不願自己佔他人的便宜。”雖然傲慢和剛直的脾氣曾讓他在官場上處處碰壁,但在經歷江西困境後,曾國藩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並痛下決心改正,故而後期的情商極高,胸懷也十分寬廣,非一般人能及。

對同僚,曾國藩謙虛、和氣且周到;對於下屬,能保舉做官的,一定出手相助;對於軍隊,恩威並用,懲罰的同時增加獎勵;對俘虜李秀成,以“誠”攻心,套路他寫下萬言的自述書,又讓其死的心服口服;對與自己結怨的左宗棠,晚年時雖已決裂,但在左西征之時,鼎立籌備軍餉,還把手下大將借調到其軍營中。

且不說別的,當一個人從青年到中年,從學校到職場,見識了人際交往中的種種不堪,保持初心的同時還能和光同塵,就算沒有達到頂峰,也已經邁出了成功的一大步。只可惜,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力薦此書

那麼曾國藩的成功普通人真地可以複製嗎?張宏傑先生沒有給出答案。對於我來說,是no。試看普天之下,從清朝到現在,幾百年間,也不過只出了一個曾國藩。但如果想以他來激勵自己,更好地實現既定的計劃,過得充實一些,倒是頗有借鑑之處。

如果你跟我一樣,以前除了歷史課本,幾乎不看歷史書,那這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不但有趣,也很有料。除了曾國藩曲折、成功的一生,還能看到他如何在理想和五斗米之間平衡,如何在面對挫折和痛苦時從風水、天命之中尋求安慰。總之,這本書能讓人看到一個活生生的曾國藩,而非幾個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