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是个好习惯吗?意想不到,古人原来这样吃

【一日三餐的由来】

一天吃三顿饭(早餐、午餐、晚餐)是现代人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夜生活丰富一些的话,还会加一顿宵夜。

但是一日三餐对于古人来说是奢侈的,因为在古代人们大多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吃第一顿饭,然后开始干活,下午再吃一顿饭,接着干活到太阳下山,就回家洗洗睡了。古人一般会在二更(二更是亥时,即夜间21-23点)眠,五更(五更是寅时,指凌晨3-5点)起。

朱熹的《论语集注》有记载,“朝曰饔,夕曰飧”。标明当时人们的用餐时间是在日上三竿吃第一顿饭,时间大概在早上九点左右。早餐十分重要,要吃饱,因为距离下午的第二餐有将近8个小时。申时再吃第二顿饭,时间大概在下午三点到五点。

一日三餐是个好习惯吗?意想不到,古人原来这样吃

这大致是普通老百姓的用餐时间,但当时的贵族大多实行一日“三餐制”。《庄子·内篇》也有记载,“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由此说明,一日三餐制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只是这种制度只限于富贵、王权之家。

一日三餐是个好习惯吗?意想不到,古人原来这样吃

隋唐时期,一天三顿饭的说法开始多了起来,“中餐”、“午饭”这类词汇开始流行。比如白居易的《咏闲》“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

到了南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梦梁录》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可见部分市民已经进入一日三餐的生活状态。“一日三餐”真正普及要到清朝,《清稗类钞·饮食类》有记载,康熙曾对大臣说: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

从两餐制演变成三餐制,体现了经济水平的变迁史。随着经济和生活习惯的变迁,未来会不会出现“一日四餐”或“一日五餐”呢?

【一日三餐吃什么】

现代生活的饮食主要还是以炒菜为主,蒸菜、煮菜等为辅。要想炒出一份可口的菜品,首先需要有一个炒锅。炒锅在饮食的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在炒锅还未出现之前,古人每天吃什么呢?

在上古时期,因为火的出现,人们的饮食从生食过渡到了熟食。烧烤是最原始的烹饪方式,最简单的方式最极致的美味。

一日三餐是个好习惯吗?意想不到,古人原来这样吃

到了先秦时期,流行的饮食方式变为了羹。羹就是粥的升级版,往粥里加入各种食材和调料就成为了羹。老百姓一般每天吃菜羹,而中上阶层每天可以吃肉羹。一份羹,做法简单,食材简便,却承载着先秦百姓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朴素生活。

而汉代发明了火锅,当时被称为“古董羹”。汉初,百姓们每天基本只能吃些酱菜和咸菜,就跟早期韩国人的饮食差不多。火锅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汉朝百姓们的饮食。

一日三餐是个好习惯吗?意想不到,古人原来这样吃

时间再往前就来到了唐代,这是面食的天下。唐代人发明了面条和烧饼,大米的地位瞬间被超越了。各个地方的面食和烧饼开始了自己的发展之路,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盛唐充满包容性的,饮食亦包容了不同的口味,但是在武后时期,唯一不能包容的就是肉类,因为武后信佛。这也间接地推动了面食的发展,让面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宋代,炒锅终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炒菜瞬间成为百姓最喜欢的饮食方式。《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民间喜爱的一些炒菜,例如炒鸡、炒兔、炒牡蛎、炒腰子等。如今的诸多炒菜大多来源于宋代,这一切还要感谢冶铁技术的发展以及植物油的普及。

一日三餐是个好习惯吗?意想不到,古人原来这样吃

明清时期,老百姓们更加有口福了,因为当时引进了非常多的外来农作物。例如辣椒、土豆、红薯、南瓜、苦瓜、洋葱、菜花、西红柿等等。这些外来农作物,成为了明清百姓们以及现代人在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

历史的发展,口味的变迁,唯一不变的就是“民以食为天”。

本文综合自历史大学堂、趣味的历史等综合报道。

参考文献:《逍遥游》《史记》《孟子.滕文公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