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蠻族?中國歷史上蠻族的變化

筆者探討這個時代非我族的漢化狀況時代。但在研究這個時代的民族問題時,還有另外一個重點不能忽略。本章到目前為止將焦點放在非我族的漢化上,但這個時代也發生了完全相反的現象,那就是人們的蠻化(非漢化)。

蠻漢混雜

若對照「山越分佈圖」,會發現「畜蠱」的分佈與滿族居住地「洞」的分佈重疊,與山越的分佈亦重疊。由此看來,這個時代在這片廣大的土地上有著蠻漢習俗交相混雜的現象。

何謂蠻族?中國歷史上蠻族的變化

「桃花源」一詞指的是完美的理想國度,典出陶潛(陶淵明),在某些《桃花源記》的其他版本中,主角並不是武陵的漁夫,而是武陵的「蠻人」。主角鑽進一個小山洞內,發現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而比照現實世界的情況,所謂的「桃花源」指的應該就是蠻族居住地的「洞」吧?

在南朝梁國時代的地理志《輿地志》裡,還有另一則聲稱是真人經歷的有趣紀錄。其中提到的地理位置,是安徽省徽州黟歙地區一處名為譙貴谷的地方,這裡在現代是風光明媚的黃山觀光景點,但在古代卻是山越民族居住地。


何謂蠻族?中國歷史上蠻族的變化

譙貴谷的紀錄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說是如出一轍。結合本章論述的要點,可知所謂的「桃花源」觀念便是誕生於蠻漢交流的時代背景之中。

蠻漢之別

在當時中原的知識分子眼中,食用猴、蛇、魚、鱉都是野蠻的行徑。雖說站在現代日本人的觀點來看,吃猴肉、蛇肉確實有些「野蠻」,但日本人心中都抱持著「中國人的傳統是無所不吃」的刻板印象,因此《魏書》這段話反讓日本人感到有些突兀(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也曾有吃猴肉、蛇肉的時期)。

何謂蠻族?中國歷史上蠻族的變化

若把這段文字單純當作中原人對江南人的毀謗,或許這樣的疑惑並不足一哂。當時的中國南方,確實居住著「獠」、「越」等非人民族。問題是「蜀」這個字又該怎麼解釋呢?難道這也是非人們族嗎?「蜀」字原本代表的是四川盆地,但在這裡顯然已超越了單純的地名,成了對「異族」的稱呼。換句話說,「蜀」在這裡也可視為單純的蔑稱,而事實上,當時的「蜀」確實被當成了異族看待。

歷史上蠻族的變遷

回顧四川(蜀)的歷史,便可知道其背後的緣由。從前周武王討伐殷商時,出兵協助的諸異族中便有「蜀」,這是「蜀」字首次出現在史籍之中。藉由近年來考古學的成果,我們發現蜀的文化與中原有著極大的差異,尤其是四川三星堆遺蹟出土的大量面具,中原歷史上並沒有類似的古物。

擁有獨特文化的蜀地,進入春秋時代後依然與中原幾乎沒有交流,直到公元前四世紀末納入秦朝版圖後,才開始出現漢化的現象。劉備建立基業的蜀漢地,正有著這樣的歷史背景。

換句話說,前述《魏書》將蜀當成非人們族,以及《北史》〈薛聰傳〉中的描述,恐怕並非只是單純的毀謗而已。根據《隋書》記載,在隋朝的時代,四川獠族中的富豪之家盛行與「華人」(人們)聯姻,不論服裝、屋舍及語言都與人們毫無不同。其他的獽、狿、蠻、賨等各族,在屋舍、風俗、服裝、飲食上與獠族相近,與「蜀人」也極為類似(《隋書》〈地理志〉)。


此處的「蜀人」,應該已與「人們」幾乎同義。由前述《隋書》的內容可知,當時四川的非人民族已出現顯著的漢化現象。然而四川與首都相隔遙遠,若論首都民眾對四川人所抱持的觀感,問題恐怕就會複雜得多。依當時蠻漢融合的情況,再對照中央與地方的普遍關係(不論東方或西方),我們應該可以合理推測住在四川的人們在首都民眾的眼裡依然是夷狄之人。在日本的歷史上,關東地區也曾經被京都人視為「東夷」,正是最好的例證。

何謂蠻族?中國歷史上蠻族的變化

以下再舉一箇中國的例子。東晉時代發生蘇峻之亂後,朝廷內有人主張應該遷都至位於長江中游流域的予章,或是位於江南浙江的會稽。本書在第四章亦曾提過,當時的宰相王導力排眾議,主張不該遷都。以下節錄史書中關於這件事的描述。

王導提到了「蠻越」,其中的「蠻」指的是蠻族之一的豫章蠻,由此代指豫章;而「越」指的是山越,由此代指山越聚集的會稽。換句話說,倘若依字面上的意思來解讀王導的話,在他的心裡,建康(南京)為江南的核心地區,而豫章郡與會稽郡都是蠻越之地。

當然我們可以說王導這番話是在爭議中脫口說出,用詞或許有些偏頗,何況當時豫章郡與會稽郡都已是人們的領地。但在這個時代,豫章郡依然有著象徵蠻族聚落的「洞」,而且與盛行畜蠱習俗的鄱陽、盧陵、宜春各郡相鄰。至於會稽郡,則是在孫吳時代居住著大量山越,而且根據史書記載,即使到了南北朝時的最末期,山越依然沒有自此地完全消失。此外,遷都的計劃因王導的反對而作罷,這也意味著王導所說的那番話對參與議論的眾臣具有一定程度的說服力。如此說來,當時的人把豫章與會稽認定為蠻越之地,或許是確有其事。

他是東晉士大夫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更在北方南遷的貴族內居於首領地位,連他也抱持這樣的觀念。由此可知,前文提到這個時代黃河流域人士抱持著中原至上主義看待江南人,或許不能說是黃河流域人士的單方面偏見。

宋明帝即位後不久,孔覬在會稽起事,阮佃夫自四川率領一群驍勇善戰的士兵加以討伐。據說阮佃夫的士兵身穿犀牛皮甲,模樣相當古怪。由於當時流傳著「狐獠族會吃人」的謠言,會稽的叛軍見了這些人都倉皇逃走。

何謂蠻族?中國歷史上蠻族的變化

「獠」是蠻族的一種。由這段描述孔覬叛亂的記載可以看出,曾被王導蔑稱為「越」的會稽郡民眾,將蜀人當成了會吃人的「狐獠」(意思或許是像狐一樣的獠族)。由此看來,會稽郡民眾將蜀當成了蠻地(或者至少是相當於蠻地的區域),並認為該地的居民與自己有所不同。這與前述將蜀人視為夷狄、蠻族的觀念可說是不謀而合。

換句話說,這個時代的黃河流域人士在面對江南人時所抱持的中原至上主義,同樣也存在於江南人的心中,只是換成了建康至上主義。只要是偏離了其核心地區的居民,或多或少都會被扣上蠻族的帽子。

另一方面,由陳朝陳寶應的例子可以看得出來,居住在遠離首都的「邊境地帶」的人們,會藉由通婚等方式大幅接納蠻族的文化習俗。反過來說,同樣的現象當然也發生在蠻族身上。

綜合以上諸點,我們可以得知,當時存在於首都民眾心中「偏離首都越遠則蠻族性質越重」的觀念,其實象徵著一個意義。在這個人們逐漸開拓江南的時代裡,正如同本章的描述,蠻族與人們已透過交流而出現了融合的現象。因此在江南的六朝時代,蠻漢之間已無法以「你是蠻」、「他是漢」的方式加以明確區分。

結語

孫吳時代的豪族是從凝聚山越勢力,在會稽橫行跋扈的例子。但當時筆者的描述,是站在「斯從為人們」的立場。然而或許站在「斯從為蠻族」的立場,才會有更客觀的結論。當時民族與人們正在發生大規模的融合現象,而現代人印象中的人們尚未形成,因此在思考這個時代的民族問題時,應該要先對其實際的狀況進行通盤的理解。

參考文獻

《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