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叙事手法、情感表达、对比方式分析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绿皮书》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保镖托尼被聘用为世界优秀爵士钢琴家唐•谢利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两人之间开启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2019年2月25日,影片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绿皮书》豆瓣评分8.9,是近十年来奥斯卡最佳影片评分最高的一部,《北京晚报》评论称:《绿皮书》是近十年来最接地气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它没有太高的观影门槛,也无需太多严肃的解读,对普通观众来说是非常友好的。

一黑一白差距悬殊的最佳损友将擦出怎样的火花?接下来我将从叙事方法、情感表达以及中外公路片的对比分析这部影片。

以叙事手法、情感表达、对比方式分析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01.延续公路片的类型特点,采用直线叙事的手法,讲述黑人雇主,白人保镖跨越种族友谊的故事

在1990年第62届奥斯卡奖角逐中,《为戴茜小姐开车》一举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化妆4项奖。影片通过一个白人老太太与忠实黑人之间的主仆关系,讲述美国南部25年来种族关系转变的时代特点。

时隔二十多年,《绿皮车》再现了一段跨越种族的友谊,与《为黛西小姐开车》不同之处《绿皮书》将主角放在黑人身上。

第一、性格迥异、差异悬殊的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时代背景:1865年黑人奴制度彻底废除前,黑人一直被当做商品,深受剥削和虐待。南北战争结束后,黑人并没有获得该有的权利,依旧站在种族歧视的风口浪尖并遭受着不平等待遇。

《绿皮书》故事发生在1962年,美国知名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博士,他要去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方巡演,找到白人混混托尼做他的司机兼保镖。此时的托尼却非常歧视黑人,迫于生计勉强答应谢利为期八周的高薪工作。

出发第一天托尼拿到一本绿皮书,绿皮书在那个年代是真实存在的,是黑人旅客的安全出行指南。里面记录着美国各地对黑人友好的旅馆饭店等场所,因为在美国种族歧视最严重的时候,有很多地方的旅馆饭店都禁止黑人入内。

除了肤色不同,谢利举止优雅,风度翩翩,托尼没什么文化,行为粗鲁,刚开始的两人互相看不惯彼此,谢利不喜欢托尼在车里抽烟,说话不懂技巧,托尼则看不惯谢利一副艺术家做派,凡事较真的样子。

他们越往南方走,那里的种族歧视就越来越严重,谢利被邀请上台表演,那些白人表面欣赏着他的音乐,心里却觉得他低人一等。而谢利受到的不平等对待远非如此:警察会无事生非将他非法拘禁;服装店老板拒绝卖衣服给他;邀请方甚至让他到外面的木屋上厕所……

托尼愤愤不平,谢利却习以常。托尼不理解,为什么谢利不待在酬劳高歧视不那么严重的纽约,非要去歧视问题那么严重的南方表演受罪?为什么受尽不平等待遇,还要给白人表演、握手?

谢利的搭档告诉托尼:要改变人心,需要的不仅仅是天赋,更需要勇气。

《为黛西小姐开车》与《绿皮书》都是针对种族冲突话题的影片,讲述不同肤色的人之间跨越种族的友情,故事不在于批判,而在于和解。谢利无疑是一名勇士,他用行动证明白人的音乐黑人同样可以弹的很好,黑人并不低贱,他们同样有尊严。

以叙事手法、情感表达、对比方式分析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第二、互相吸引,相互成长,成就一段跨越种族的友谊

有一部法国电影《触不可及》讲述的是黑人混混照顾瘫痪的白人富翁,在看护过程中成就一段跨越年龄,跨越种族的友谊。年龄和肤色从来就不是友谊的障碍,傲慢和偏见才是。

第一次看到谢利的钢琴演奏,托尼由衷的惊叹,托尼能够感受到谢利的孤独,他默默忍受白人的歧视,每晚独自一人喝着高浓度的酒。

因为一桶肯德基炸鸡,两人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托尼怂恿谢利“吃东西时,就像是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于是谢利人生第一次徒手抓炸鸡,吃的很香很愉快。

有一次谢利以为托尼要跳槽,谢利着急着想给托尼升职加薪,并为之前做错的事情道歉,托尼摆摆手说他在夜总会工作了大半辈子,知道这世界是很复杂的。两个男人的友谊无需太多言语,通过一个眼神就能传达深意。

谢利博士虽然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因为是黑人出身,他并没有被白人接纳,他也从未体验过黑人的艰苦生活。他既不属于黑人,也不属于白人,甚至不够男人(同性恋),他有着惊人的才华,却异常独孤。

一场旅行,改变了两个人。谢利教托尼文明用语,教他公共场合的礼仪,甚至教他如何给妻子写信;而托尼则放下了对黑人的偏见,教谢利大口吃炸鸡,给他听黑人音乐,让谢利明白他可以是一个高贵的艺术家,也可以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不需要太在意外界的目光。

《触不可及》并没有太多批判种族矛盾的设定,讲诉的就是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不凡友情。谢利和托尼就像《触不可及》中的主人公一样,在一段雇佣关系中收获了超越阶级和种族的深厚友谊,获得了成长和救赎。

以叙事手法、情感表达、对比方式分析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02.用钢琴演奏的表现形式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烘托气氛

谢利博士巡演的第一首钢琴曲是《Blue Skies》,南下巡演必定是困难重重的,勇气和信心尤为重要,音乐表现从开始暗潮涌动,慢慢转为轻快,到最后舒缓人心。

有一次车子抛锚,谢利停靠在路边,对面有一群顶着烈日干农活的黑人,他们看到谢利衣冠楚楚,还有白人为他开车,都纷纷停下来奇怪的看着谢利,谢利此刻的内心是五味杂陈的,他虽然是黑人,却从来没有体验过黑人的辛苦劳作,他去酒吧喝闷酒受白人欺辱,处处忍受白人的歧视,一首《The Lonesome Road》表现了谢利内心的孤独,想要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还有一条漫长且孤独的路要走。

越往南方,种族歧视越严重,喜欢的一套西装,老板却不让他试衣,一首旋律快,节奏紧凑的《Lullaby Of Birdland》,表现了谢利克制的情绪压抑着的愤怒。

托尼帮助谢利解决路上遇到的麻烦,谢利教托尼怎么给妻子写信,托尼和谢利畅所欲言,彼此交心,演奏的《Dr. Shirley's Luggage》流畅含有深度。

最后一场表演,邀请方拒绝谢利博士在餐厅就餐,交涉不成,谢利不再妥协,丢下一群人头也不回的走了。托尼和谢利来到一家黑人酒吧,谢利身穿名贵西装,和大家一起吃炸鸡,上台演奏了肖邦的《冬风》。

谢利一直学习的是古典音乐,像肖邦这样的古典音乐被认为是白人才可以弹奏的,在唱片公司的劝说下谢利改弹爵士,他曾经傲娇的说过“不是谁都可以弹肖邦的,至少没有我弹的好”,看店里的黑人们震惊的表情就知道了。

接着谢利又与酒吧里的黑人朋友一起演奏了一曲欢快的《Backwood Blues》,每次演奏完谢利都会礼貌的对观众微笑,但是这一次,他笑的非常开心,发自内心的放松。

视听语言是情节之外的重要呈现,钢琴演奏则是这部影片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内容。谢利是著名爵士钢琴家,与钢琴演奏巧妙的结合,使故事叙述完整,随着演奏曲目的轻快舒畅,紧张激烈,传达了谢利内心情感。随着剧情推动,两人由最初的互相看不惯到握手言和再到惺惺相惜,钢琴演奏起到烘托气氛,达到情感高潮的作用。

以叙事手法、情感表达、对比方式分析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03.以中国公路片《人在囧途》为例,对比分析中外公路片的差异

  • 人物形象

《人在囧途》中的两位主角,一个是事业有成的老板,一个是领不到工资的挤奶工,笑料来源于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产生的强烈反差。

《绿皮书》中的两位主角,一个是游手好闲的白人司机,一个是举止优雅的黑人钢琴家,同样是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反差。

通过人物形象的反差,制造矛盾,产生强烈的冲突,将这样的故事安排在公路上,以喜剧的方式呈现非常具有吸引力。

  • 主题内容

以《人在囧途》为例的国产公路片题材,更注重底层人物的崛起,贴近普通人的生活,通过人物反差制造矛盾与捧腹大笑的效果,最后回归人性温暖。

《绿皮书》将较为深刻的主题用轻喜剧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生动有趣的剧情引发观众对尊严的深思,对种族歧视的探讨。

《人在囧途》和《绿皮书》同样是公路片的属性,公路片的特点是要在一段旅途中完成人物成长和升华,这两部电影成功做到了这一点,在旅途中互相成长,完成救赎。

  • 两者区别

美国是最早出现公路电影的国家,多以犯罪、暴力美学、英雄主义为主题,《绿皮书》改走温情路线,将简单的故事拍出格局,在笑声中收获感动,引起共鸣。

为什么“囧系列”电影却越拍票房越扑街?我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公路片还在摸索阶段,徐峥继“囧系列”三部曲之后又拍了《囧妈》,从搞笑路线转向亲情路线,虽然评分不高,但我觉得这样的尝试就是一种进步;第二,过于商业化,刻意制造的搞笑,观众并不买账,格局小、没有深度,剧情经不起推敲,这样的公路片不会走的长久。

《绿皮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框架也能够成为经典奥斯卡公路片,中国人与公路的故事还有很多可以被挖掘的可能,公路片的类型电影或许会成为越来越多电影人的选题方向,期待中国公路片的崛起。

以叙事手法、情感表达、对比方式分析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写在最后:

想要放下傲慢与偏见,想要改变一个人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因为彼此信任,高冷自卑的谢利博士有勇气迈出一步走进托尼的家门。

托尼收敛戾气,因为谢利让他明白了“保持尊严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影片有几处这样潜移默化互相改变对方的细节片段,不尖锐,不说教,简单质朴,温情感人。

《绿皮书》颠覆传统以黑人为主线展开故事,触不可及差异悬殊的两人因为一次巡演放下偏见,彼此成长,他们的友谊温暖感人,故事轻松,笑中有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