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營·東營村的前塵往事

“東營”過去是個小村莊

東營社區即東營村,隸屬東營區文匯街道辦事處。東營市東營區東營村,這是1983年以後“東營”的冠名。

■從吳家營到東營、西營東營就是一個小村莊。

也正是這個小村莊,由於勝利油田的勘探開發,讓“東營”馳名國內外,之後又成為山東省17個直轄市之一“東營市”的冠名。東營的成名過程,簡單說就是“逐漸形成自然村莊一冠名自然地理區域冠名市級、區級行政區”。這一過程,從明代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歷時600多年。

據人們相傳,唐貞觀年間,李世民帶領數萬大軍御駕親征高麗,以徐懋公即李勣為軍師,以尉遲敬德為先鋒,浩浩蕩蕩進入山東,馬不停蹄地來到渤海灣畔。令東征大軍不曾想到的是,腳下是一片白花花的鹽鹼荒灘,遠處是波浪滔天的茫茫大海。唐朝軍隊行軍數月,糧草短缺,人困馬乏,唐太宗便讓軍隊尋找高地安營紮寨。萊州灣從東南到西北近百里海岸上,一溜排開了唐頭營、王署埠、吳家營等營盤。元末明初,幾經戰亂災害,魯北渤海灣一帶更加荒涼。為醫治戰爭創傷,明朝政府實施“移民就寬鄉”政策,山東成為重點移民地區。

據清道光六年(1826)東營村《王氏纂修支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王聰、王明、王睿兄弟三人隨著移民潮流,從直隸棗強來到這裡,在吳家營廢墟高地上住了下來。

當時吳家營廢墟前有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河溝,冬春枯竭,夏秋水流,是一條季節性很強的排水河溝。

同一時期由河北棗強縣遷居樂安縣邑北吳家營村的王五功、王五績、王五勳兄弟三人,在河溝西南邊住了下來,隔著河溝與王聰三兄弟相望後來王五績遷居樂安縣城北夏口村,王五勳遷居諸城縣相州村。隨著時間推移,河溝兩岸不斷有移民來此聚居,逐漸形成了兩個自然村落,當時合稱“吳家營”。


山東東營·東營村的前塵往事


久而久之,住在河溝兩邊的吳家營人,習慣性地把河東北岸的自然村落叫成了東吳家營,把河溝西南岸的自然村落叫了西吳家營。大約在清朝初期,民間便逐漸稱吳家營為“東營”“西營”或“營裡”。

但根據廣饒縣誌記載,1941年前,官方文書仍稱吳家營,到1941年後才改稱為東營、西營西營社區現在隸屬於東營區辛店街道辦事處,常住戶有1018戶,3439人。全村姓氏以王姓為主,佔總人口的65%,另有張、成、李、宋、劉、趙等姓。

東營社區隸屬東營區文匯街道,有1085戶,4380人,王姓、康姓為大姓。時過境遷,吳家營的村莊名字早已不再被人提及,甚至已被人淡忘。可是,唐太宗李世民徵東時曾駐紮過的東營、西營,卻帶著大唐風韻走進了新的時代。

山東東營·東營村的前塵往事


“東營地區”的應運而生20世紀50年代

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甩掉“貧油國”帽子,迅速在全國進行地質勘探,尋找石油。1959年,地質部中原物探大隊地震二隊在東營村莊周圍進行地震普查,發現了地下一個良好生油構造,後來被命名為華北渤海灣盆地濟陽凹陷區“東營凹陷構造”。華北石油勘探處作為尋找石油的突破口,決定在“東營凹陷構造”上,打華北地區第八口基準井“華8井”。

“華8井”位於當時的廣饒縣辛店公社東營大隊村莊東1.5公里處。井位部署經石油部批准後,由32120鑽井隊承擔鑽井任務。1960年底,鑽井隊伍來到東營村莊東華北石油勘探處東部的一片荒鹼地,找到井位後安裝下鑽機可鑽井用水成了問題。沒有水開不了鑽,時值寒冬臘月,打漁張引黃灌溉六乾渠幾乎沒有流量,挖了一條溝從六乾渠引水到井位,由於水量很小、沙鹼土地乾涸,水還沒流到井位就滲沒了。鑽井工人只得人工挖出兩口深達6米的鹹水井,供水才有了保證。


山東東營·東營村的前塵往事


1961年1月26日“華八井”終於開鑽,4月16日獲日產8.1噸工業油流。因為這裡鑽出了石油,1961年10月石油部決定華東石油勘探局與華北石油勘探處合併, 組成新的華東石油勘探局,並專門設立東營辦事處,領導山東省“東營探區”的石油勘探工作。正是從這時開始,“東營”已不再是一個小村莊的名字,在中國石油勘探領域由“東營凹陷構造”上升為“東營探區”。

1962年9月23日,在“東營探區”上打的營2井,獲日產555噸油流,為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油井。為紀念“東營探區”打出這一高產油井的日子,當時也為保密起見,勝利油田始稱“九二三廠”。1964年1月21日,中共石油部黨組向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國家經委報送了《關於組織華北石油勘探會戰的簡要報告》,報告中首次使用了“山東廣饒縣東營地區”這樣明確的地理概念,中共中央以中發(64)57號文件批轉了這個報告。“東營凹陷構造”“東營探區”專用術語變成了“東營地區”從此,華北石油勘探會戰在“東營地區”拉開了序幕。

隨著石油勘探開發會戰的深入開展,東營村一帶逐步形成由石油會戰指揮部和有

關油田二級單位機關及後勤單位組成的礦區城鎮,人們稱之為油田基地。當時,“基地”就是東營,說是到東營其實就是到油田“基地”。


山東東營·東營村的前塵往事


1965年3月,為支援石油勘探開發會戰,經中共山東省委批准,中共惠民地委決定成立中共惠民地區東營工作委員會和東營辦事處,並設立商業、金融、郵電等機構,具體負責組織物資調撥、糧油食品供給、金融、郵電等後勤服務和保障工作。1965年1月25日,在勝利村構造上,32120鑽井隊打的坨11井,發現了85米的巨厚油層,試油日產1134噸,“勝利油田”始得名。

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正式更名為勝利油田。

1969年,北京石油學院也像頭戴鋁盔走天涯的石油工人一樣,“哪裡有石油,哪裡就是我的家”,從繁華的北京城搬遷到了東營鹽鹼窪,校名改稱“華東石油學院”,校址選在東營村莊以東3公里處。華東石油學院後來更名為華東石油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國家石油勘探開發培養了一大批人才。“東營”成為勝利油田的大本營,油田建設的道路管道、車站等,冠以“東營”名稱的也越來越多,如東辛(東營至辛店)公路、東營火車站、東黃(東營至黃島)輸油管線,等等。伴隨著勝利油田的開發建設和中國石油大學辦學規模的擴大,“東營”知名度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

從此,“東營地區”已不再是東營村的狹小地域概念。

■山東省東營市的成立

為更好地服務勝利油田的生產建設,“地上服從地下”,促進黃河三角洲的全面開發,1982年8月22日,中共勝利油田委員會、勝利油田會戰指揮部向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報送了《關於建立東營市的請示報告》,報告中對使用“東營”冠名作了說明,指出“東營”這個地名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全國皆知,故建議市的名稱叫“東營”。是日,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政發(1982)103文件上報國務院同年11月10日,國務院以國函字(1982)241號文件,正式批准了山東省人民政府的請示,劃原惠民地區的墾利、利津2縣,廣饒縣的4個公社,沾化縣的4個公社,博興縣的1個公社和3個大隊,成立省轄地級東營市。

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以國函字(1983)175號文件批覆山東省政府請示,把廣饒縣劃歸東營市。


山東東營·東營村的前塵往事


1983年10月15日,兩千多名幹部群眾在勝利油田勝利會場集會,慶祝東營市的成立。東營市剛成立時轄東營、牛莊、河口3個區,廣饒、利津、墾利3個縣,有3個鎮、55個人民公社、1780個生產大隊。1984年撤社改鄉、撤隊改村。1987年7月,牛莊區與東營區合併為東營區。此後多次進行鄉鎮規模調整,撤、並了一些鄉鎮。至2016年,東營市轄東營、河口、墾利3個區,廣饒、利津2個縣,有26個鄉鎮、14個街道辦事處,182個居民委員會,1781個村民委員會。

東營區是東營市的中心區,於1984年4月成立。198年7月牛莊區與東營區合併兩區合併時曾一度提議冠名為“廣利區”,最後還是定名為東營區。2016年,東營區轄牛莊鎮、六戶鎮、史口鎮、龍居鎮4個鎮,辛店、文匯、勝園、勝利、黃河、東城等6個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137個,村民委員會201個。總面積1155.62平方公里,63萬人口。

東營村位於東營區西城,從勝利石油管理局機關辦公樓向北3公里,過廣利河橋便是。東營村先後隸屬於東營區辛店鎮、泰安路辦事處,2001年3月至今隸屬於東營區文匯街道辦事處,並由村民委員會轉為居民委員會,現有居民1085戶4380人,王姓、康姓為大姓,佔總人口的,4/5強。

1997年,在老村東首建設了東營新村,安置居民360戶:2005年實施了第一期村居改造建設惠民工程,2009年又實施了第二期,安置居民605戶,居民居住條件有了大的改善。

東營村“紅槍會”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今辛店街道一帶流傳著一句順口溜:“神樹坡的杆子西營村的拳,東營的紅槍殺薛團。”意思是說,神樹坡的棍術和西營的拳腳在當時都是很有名的,東營的紅槍會大戰劉景良部隊薛汝華團那事更是威名遠揚。所說的神樹坡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改名為紅衛。

東營一帶的村民為了抵抗軍閥、土匪的擾亂,保衛村民的生命財產,就自發組織起了護莊自衛隊,又叫“紅門”,對外稱“紅槍會”,圍繞各村建起了護莊圍牆。遇有意外情況,擊鼓為令,自衛隊員立即手持長矛,身背大刀,一齊登上護莊圍牆保衛自己的村莊。1936年,東營村的王士傑、王玉城在本村的王家祠堂內,召集村民重新組建了“紅槍會”,因會員頭戴黃紗布,所以又叫“黃紗道”。一兩天內,積極參加的達300多人,後來全村大多數青壯年都成了紅槍會隊員。

“紅槍會”的主要活動是每晚給佛堂爺跪香火,每隔五日進行一次大禮拜。大禮拜就是全體會員都到壇場練功夫,戴著胸符,嘴裡念著“刀槍不入”“嘿嘿咳咳”等,舞刀弄棒。雖然這些活動帶著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他們有自己的行動綱領,一是保護村莊,保護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二是不許橫行霸道的土匪和雜牌部隊進村:三是到惡霸地主家開倉分糧,維持貧困村民的生活。

東營村的紅槍會成立後的幾年間,確實起到了保護村民的作用。駐紮在墾利縣勝坨鎮的雜牌軍七團張家麟的部隊,曾到東營村收糧逼款,但進村後看到紅槍會的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沒有聲張便偷偷溜走了三里莊的成建基部隊三天兩頭到附近各村收取苛捐雜稅,但從不進東營、西營兩村。

當時在東營一帶活動外號叫“咧咧呱”的土匪頭子,曾被“紅槍會”捉住,綁到街上游行示眾,鼓舞了民心。1939年7月,駐紮在利津一帶的劉景良部隊開到了東營村和西營村,催糧逼款,與東營村的“紅槍會發生了衝突,但力量相差太懸殊,結果“紅槍會”遭到了失敗。

張志欽回憶“華八井百天會戰”

1960年冬天,華北石油勘探處汽車隊(利油田運輸總公司前身)職工聚集在商河縣沙河公社龍桑村兩間平房裡開會,要求早日把32120鑽井隊搬運到黃河入海口的東營村打勘探井。這次搬運路程遠、路況差,有100多公里土路和幾十公里蠻荒草原,天黑路難行,途中重新裝車,天沒亮,汽車隊人直奔華7井場裝車。那時不像今天,有二三十噸的大型吊車,有10噸、20噸的大型卡車,一次可以出動100多輛各式專用車搬完一口井。

1960年時,汽車大多是進口的,蘇聯停止供應配件,不少車缺配件在車場趴著睡大覺,而汽車隊僅有3輛載重10噸太吐拉牌車,還常出毛病,而幾輛載重4噸的進口吉斯和國產解放牌車,也經常壞。汽車少,車型小,要搬運一臺幾百噸大鑽機和整個井隊物資,那真是“小爐匠補輪船湊合著幹”。

黃河南岸大壩原是走小推車、毛驢車的土路,雨淋水衝坑坑窪窪高低不平。汽車裝的貨重,跑起來左右顛動。鋼板已斷了幾片又怕翻車,只得走走停停,還沒毛驢車快。天黑了車隊才到墾利民豐村,因為當時缺燈油,全村農家都黑乎乎的。

當時60多歲的馬大叔聽說去東營村打油井不知路,就自告奮勇地說:“前幾年俺去過,我帶你們去。可是那裡沒路,要在荒草灘走。”汽車走到離東營村約6公里處,遇到一塊爛泥泛漿地段,兩輛車陷了進去。朱振山、朱寶祿、龐玉景等人在黨團員帶動下,忍著飢餓疲勞,拿著鐵鍁去挖爛泥,有的去拔野草,有的抬千土,馬大叔去南邊村叫了幾個小夥子幫忙推拉出了一輛,另一輛是運鑽桿車,車胎陷得太深,只得把鑽桿卸下,把空車弄出來後重新裝車。汽車繼續艱難前進,提前幾天來到井場的李仲田隊長等人遠遠看到車燈光,就拿手電筒指揮車隊到“華八井”場,因井隊發電機還沒安裝,所以井場一片漆黑,大夥卸車只得打開車燈照明。李仲田隊長說:“你們太辛苦啦,到伙房喝點水,本月供給我們隊的白麵還有一點,我讓炊事員擀成麵條煮熟了,你們連湯帶面一起吃,還有苞谷、高粱、地瓜面窩頭、蘿蔔鹹菜湊合著填飽肚子吧。”司機們實在太餓了,很快吃完飯,一些人去卸車,一些人在草棚房的地上東倒西歪地睡著了。連續一百天,沒有節假日一月風雪肆虐,天冷路滑,汽車超重,損壞配件更多。

上級要求我們在大風雪前把每塊上百公斤重的三角鐵井架運到井場。六天六夜,我們吃住在駕駛室內,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地“連軸轉”,汽車行駛在華七井至華八井之間時,蔡國祥妻子生孩子,旦他幾次路過家門都沒時間回家看一眼;任希福妻子生病住院他沒時間陪著;小趙家連連來電報催他春節回家結婚,他三次推遲;魯德成棉衣破爛棉花外露,沒縫釦子,腰裡用一根麻繩捆著;

劉長明、龐玉景、馬洪春等人沒時間理髮,頭髮能梳小辮子,竟被人戲稱為“黑毛女”;高明禮幾個人有病沒時間看,忍痛堅持…難忘的100天,沒過春節假日,沒睡過一個囫圇覺,沒吃過一次舒服飯,沒看過次電影,大多人體重直接減少10多公斤。一直幹到1961年2月26日,在黃河入海口荒原上,32120鑽井隊的鑽機吼出轟隆聲,東營村這塊處女地上第一口發現井“華八井”開鑽時,運輸人看著高入雲端的井架,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日夜盼望著華八井早日鑽出油,終於到了4月16日見到了石油,老司機李傳業拿出過年節省的半瓶山東白乾酒給每人喝一小盅,慶祝在華北冀魯豫三省找油5年終於成功1964年黨中央發文組織全國石油人大會戰,經過艱苦努力終於在齊魯大地為祖國又找到了一個大油田勝利油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