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原因分析——宗室問題

在我國古代,宗室是一個特殊群體,歷代宗室都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並且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都享有極大地特權,憑藉著與帝王的血緣關係,凌駕於普通民眾之上,被人稱為“天潢貴胄”、“龍子龍孫”。明朝宗室也不例外,針對於此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宗室管理制度,後世的皇帝不斷改進完善。縱觀明朝歷史,這套制度在明初對國家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可是到了明朝晚期,藩王宗室卻成了國家一大包袱,明朝的滅亡與此有著必然的聯繫。

明朝滅亡原因分析——宗室問題

宗室封爵主要有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駙馬公主、郡主、縣主、縣君、鄉君、儀賓郡主、縣主等的夫婿,類似駙馬)等15個。明朝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根據血緣親疏劃分爵位,除了親王、郡王爵位固定外,其餘爵位都每世下降一級。比如說,親王兒子除嫡子繼承外,其餘一律為郡王;郡王除嫡子繼承外,其餘一律為鎮國將軍,妾所生兒子一律為輔國將軍;鎮國將軍兒子一律為輔國將軍;輔國將軍兒子一律為奉國將軍;奉國將軍兒子一律為鎮國中尉;鎮國中尉兒子一律為輔國中尉;輔國中尉兒子一律為奉國中尉;奉國中尉兒子永遠為奉國中尉。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的藩王並不多。開國之初,朱元璋總共分封25位親王,終明世,共有87親王,共計實封親王65位,追封親王22位,實封親王中,16位親王因事被廢、除封,15位親王因絕嗣而除封。至崇禎時,明朝也只有27位親王。

明朝滅亡原因分析——宗室問題

據史料記載,有明一代,先後授封924位郡王,鎮國將軍以下授封爵位者更是不計其數,朱元璋時期,全國宗室一共58人,正德年間3000人左右,嘉靖四十四年全國宗室28840人,到萬曆二十三年時,全國宗室已激增至157000餘人,崇禎朝時宗室人口預計為33餘萬人。

早期藩王俸祿情況:

1、親王,米5萬石、鈔2.5萬貫、錦40匹、絲300匹、紗羅200匹、絹500匹、布2000匹、棉花2000兩、鹽200引、花1000斤;

2、郡王,米6000石、鈔2800貫、錦10匹、絲50匹、紗羅25匹、絹100匹、布100匹、鹽50引、茶300斤、馬料草10匹;

3、公主,沒有封號的,絲10匹、紗10匹、羅10匹、絹30匹、布30匹、棉花200兩;有封號的,莊田一所,米1500石、鈔2000貫;

4、親王兒子沒有封號的,和沒有封號的公主待遇一致;親王女兒沒有封號的,待遇為沒有封號的公主待遇一半;

5、郡王兒子凡年過15歲的,給60頃永世免賦稅田地,後改為給糧;郡王女兒被封縣主和已嫁人的,米500石、鈔500貫。

後來親王俸祿從5萬石米減為1萬石,郡王從6000石減為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600石,鎮國中衛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衛200石,公主和駙馬2000石,郡主800石,縣主600石,郡君400石,縣君300石,鄉君200石。

明朝滅亡原因分析——宗室問題

由於宗室人口的上漲,歲支祿米上漲幅度也十分大。據記載,河南的周王,洪武年間,只有周王一個人去封地。百多年間,周王的人口達到1851位,一年要消耗祿米87萬石。再比如說,嘉靖三十二年,天下歲供京師祿米是400萬石,卻需要承擔各處祿米總計853萬石!萬曆初年的全國財政支出約是1854萬兩,其中用於宗藩祿糧的就有552萬兩左右,佔比29.76%!萬曆四十八年為遼東戰事加派田賦520萬兩,宗藩祿米也相當於這一年的遼餉份額。如果把這些宗藩祿米用作軍費,何至於遼東戰事慘敗連連?這一系列的數字,揭露了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宗祿的急速增長已經使大明王朝的財政走入絕境。

明朝滅亡原因分析——宗室問題

儘管明廷一直採取削藩政策,制定種種限制,宗室們仍享有不少特權。從朱棣開始,歷代皇帝們在政治上嚴厲壓制藩王的同時,卻在經濟待遇上越發寬厚。

明神宗的同母弟弟潞王大婚,耗金3869兩,青紅寶石8700塊,各樣珍珠85000餘顆,珊瑚珍珠24800餘顆。戶部不堪重負,請求稍減,被明神宗痛斥駁回,最後共耗銀88000餘兩;

明神宗之子瑞王大婚,耗銀18萬兩;福王大婚,耗銀超過30萬兩。

明神宗長公主婚禮,朝廷耗銀12萬兩;七公主婚禮,神宗向朝廷索銀數十萬兩,戶部拿不出錢,一再力爭,最後按長公主的舊例,也耗銀12萬兩。

此外,萬曆十三年,修潞王府第耗銀30萬兩,則其後修福王府花費增至60餘萬兩。

藩王們經濟上的厚待,更加劇了國家的財政壓力,

明朝滅亡原因分析——宗室問題


除此之外,藩王們還在土地莊園上與民爭利,高級的藩王們被國家圈養著,往往坐擁良田無數。

萬曆六年時,河南九位親王的莊田,約佔河南田地的十分之一還多,約是全國的百分之一;湖廣地區藩王田土數目約佔萬曆六年湖廣田土總額的二十分之一;

成都府附近的土地七成屬於蜀王府莊田,二成屬於軍屯,民田僅佔一成而已。

就是這樣還藩王們常常乞要土地田莊,弘治年間,明孝宗又給8個就藩的兄弟(也是親王)分9回賞賜超過60萬畝田地;

萬曆十八年,明神宗賞賜胞弟潞王田地400萬畝,並允許潞王自行徵收糧食、田稅;

萬曆四十二年,福王朱常洵前往封地時,仍然獅子大開口,奏討40000頃土地。

據《明實錄》,洪武二十六年,天下田土為8570623頃,至弘治十五年,距離開國不過140年,天下田土僅僅剩下4228058頃,一半還不到!土地兼併之風,在王爺們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明朝滅亡原因分析——宗室問題


相信明朝的皇帝們也明白宗室問題的嚴重,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說明後期開放宗室科舉,允許宗室子弟入仕。只是積重難返,但這些政策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宗室問題。明朝5000萬人口,需要養30萬宗室,2萬多官員,100多萬軍隊,這在農業社會來說,是不堪重負的。尤其是宗室,本身已經對國家並無太多積極作用,反而不斷索取。明朝覆亡的原因固然有多種因素導致,但宗室無疑正是給國家帶來無窮禍害的罪魁禍首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