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灭六国后,耗巨资南征百越,背后有什么目的?

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统一六国后,集七国兵力,南征百越。秦始皇发动对百越的战争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南下进攻百越;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在名将任嚣和赵佗等人的率领下,秦国平定了百越,统一了岭南,并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第三次是秦将赵佗攻瓯骆之战。


秦军平定百越历时十余年,耗费军资无数,士卒死伤达三十万,更令民不聊生,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最终埋葬了大秦王朝。


很多人认为,征服百越纯粹是为满足秦始皇的好大喜功,事实真的如此吗?


秦始皇灭六国后,耗巨资南征百越,背后有什么目的?

秦始皇


平百越的动机:想不到的丰厚利润


古代百越,指今广东、广西和越南的中北部地区,先秦时期远离华夏文明核心,不少的古籍都记载百越瘴气和野兽甚多,故而此地被视为荒蛮不毛之地。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付出极高的代价征服百越呢?


后世对百越地区有较大的误解,认为当地十分贫瘠。但事实上百越在先秦时代就是楚国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原的贵族喜欢楚国的茶晶,常用来作纽扣装饰。


这种茶晶就来自两广地区,因为近年考古学家已经在广东、广西等地发现一些小型作坊,其用途在于将开采出来的石英加工成为茶晶,最后卖给来到百越经商的楚国商人。


秦始皇灭六国后,耗巨资南征百越,背后有什么目的?

茶晶


可见百越并非不毛之地,反而拥有不少中原需要的经济资源。另外,在春秋时代,楚人就称广州一地为「楚庭」,可见楚越双方已有一定的交流往来。


除了茶晶之外,百越还拥有很多其他种类的资源,这些资源能有助于中原的手工业发展。


《准南子·人间训》中提到,“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看来秦始皇发兵攻打百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地拥有犀牛角、象牙等奢侈品。


秦始皇灭六国后,耗巨资南征百越,背后有什么目的?

秦军


有人可能会问,广东等地没有野生的犀牛和大象,怎么会出产犀角和象牙?


事实上,自古以来两广地区也都没有这些野生动物,真正的原因是因为百越先民跟中南半岛、东南亚地区有海上贸易。故而,百越没有大象犀牛等野生动物,却能供应珍稀的象牙和犀牛角。


根据近年考古发现,中国台湾、菲律宾和中南半岛等地都发现百越地方生产的石器和晶石;而广州更出土了玛瑙串珠,这些串珠的工艺来自西亚,而玛瑙则来自古印度,可见先秦时代百越的海上贸易已经有相当的发展。


此外,在1996年于广州市区发现的秦军造船厂遗址,更证明了百越地区拥有重要海贸地位。这个造船厂可制作宽8米、长30米、载重五六十吨的木船,应该具备远洋航海的能力。


秦始皇灭六国后,耗巨资南征百越,背后有什么目的?

秦军造船厂遗址


有考古学家推断,秦军在百越地区造战船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进行海上远征,而主要是为保护往来南海之间的商船以及侦查走私活动。


由此可见,百越的海贸和资源应该是秦始皇南征的主要动机,并非简单的好大喜功。


秦军为何在百越损失惨重?


秦军在平定百越的过程中损失惨重、资源耗尽,大将屠雎更兵败战死。但是,大秦虎狼之师能迅猛地灭掉六国,为什么在百越就不管用了呢?


秦军败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兵士的来源。南平百越的主力有四十万人是来自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只有十万是原楚地的降兵。


秦始皇灭六国后,耗巨资南征百越,背后有什么目的?

秦将军


其次,气候也是一大问题。在战前,秦军或是考虑到了南方炎热天气对北方秦兵的不利影响,但到达广西之后才发觉,战场环境的恶劣程度以及敌军的凶悍顽强程度远超想象。百越地方长年潮湿,夏天又特别潮热。因此,以陕西、陕西、河南等地人为骨干的秦军很难适应这种潮湿闷热,更因水土不服、粮草不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瘟疫和饥荒。瘟疫在军中横行,未战先伤,进而又直接影响了战斗力,百越军趁机反攻,秦军大败。据《淮南子》记载,秦兵“伏尸流血数十万”,大将屠睢也败亡于此。


另外,百越的地形也不适合秦军的布阵和作战,秦军在中原通常都以大军团作战,以多个兵种的相互配合来获取战场上的优势,可以说是质与量的结合。


秦始皇灭六国后,耗巨资南征百越,背后有什么目的?

秦军


百越地区山岭密布,道路多为山路,狭窄而细长,难以将大军团和人数上的优势充分发挥,所以秦军在排兵布阵上面得不到任何优势。相反百越人可以利用地形优势来打游击,对秦军实施奇袭和夜袭,给秦军造成严重伤亡。


再者,百越的崎岖山路使得秦军的补给变得十分困难,除了运输的时间较长之外,百越人更可利用熟悉道路地形破坏秦军的补给线,使得秦军雪上加霜,


因此,第二次平定百越之战时,秦始皇命令史禄开通灵渠,因为水路运输远比陆路效率高,也更安全。灵渠位于今兴安县,全长30公里,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凿成后,沟通了岭南岭北的水路交通,秦军粮草问题得以解决。


秦始皇灭六国后,耗巨资南征百越,背后有什么目的?

灵渠


此外,秦军的质量也是征服过程艰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南征秦军只有大约五分之一是“货真价实”的秦兵,其余多是山东五国的降兵,另有十万是楚国降兵。士兵来源参差不齐,背景复杂,因此士气、配合默契程度也就不高,自然很难击败同仇敌忾的百越人。


秦平百越的深远影响


秦朝平定百越的三次战争前后动员八十万士兵,当中有三十万伤亡,而修筑灵渠的民夫更不计其数,三战之后,加之秦始皇其他劳民伤财之举,秦朝国力油尽灯枯。


而且百越人并不甘心顺服,所以秦国不得不在两广等地驻扎重兵,也严重地限制了秦国的兵力部署和调配,使得秦没有足够力量平定群雄起事。


秦朝平定百越之后,采取了移民和开发的政策。大量中原籍的军士留在两广地带,通婚当地人,成为现代两广人的先祖。秦兵亦带来了中原文化,与当地风土民情相结合,开启了百越成为华夏文明组成部分的漫长过程,也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两广文化。


另一方面,征服也激发了百越先民的激烈反抗。经历一波又一波的斗争冲突后,大量失败的百越先民被逼逃进山中,成为瑶族、畬族的先祖,其他的则走向大海,以船为生,成为了对广东文化有影响的“水上人”群体。


秦始皇灭六国后,耗巨资南征百越,背后有什么目的?

瑶族


百越自从被秦朝纳入版图后,后继的中原王朝越来越重视经营广州等沿海地区,慢慢建立起贸易路线和相关税收制度,对中国的海洋文化有深远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