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外向太鬧騰,內向太納悶,父母喜歡哪一種決定孩子的命運

1



很多寶媽都會討論自家孩子,性格如何,最近狀態怎樣,因為性格惹了什麼禍事。絕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的評價都不會很高,無論孩子性格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


性格外向太鬧騰,內向太納悶,父母喜歡哪一種決定孩子的命運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過“性格決定命運”,因為這句話,多少家長情緒常常惶惶不安,質疑自家孩子性格不盡人意。


2



1913年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國際精神會議上提出了內傾型和外傾型性格。直到1921年,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內向”跟“外向”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質。



由此開始外向型和內向型性格成了人們定義他人的基礎。如何區分我家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的性格?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心理能量的補充方式不一樣。


外向的孩子能夠很快的適應新環境,能夠在熱鬧的地方自如的交往,和人交流,參加活動都能讓孩子得到力量,補充精神的能量,即便是需要休息一會,轉身就能積極參與。


性格外向太鬧騰,內向太納悶,父母喜歡哪一種決定孩子的命運


內向的孩子卻需要大量的獨處,他們需要冷靜地觀察,反覆去思考,嚴肅謹慎的參加活動,因為擔憂和考慮的過多,容易消耗過多的心理能量。


內向的人容易疲憊或者表面上情緒沒有太多起伏,因為他們在人群中消耗太多,需要獨處,遠離交際,才能更好地吸收能力,以便了更好的應對下一次交往。


每個人的性格都不是單一的,不是說外向就陽光,內向容易消極,就好像在熟悉的人面前大多數人都會有外向的一面,在陌生人面前又往往很沉默內向。


女兒的班級微信群裡有一個媽媽,經常在群裡嘮叨,各種說學校老師不重視教育,說家長不自覺,每次都會讓老師,家長尷尬。


這樣的家長話多事也多,滔滔不絕有什麼說什麼很直率的樣子,然而口無遮攔又讓人覺得其很消極。所以無論外向還是內向都是一種當下情景的心情的表達模式而不是固定的人格。


3


1993年,荷蘭奈梅亨大學的遺傳學家漢·布魯納,研究發現當地一個家族的男性由於體內缺少編碼單胺氧化酶的基因,性格偏激易怒,憤怒閾值非常低,此後,科學家不斷髮現基因與性格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性格外向太鬧騰,內向太納悶,父母喜歡哪一種決定孩子的命運


每每帶著孩子外出總會惹來各種感嘆“你和你女兒好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然而每次照鏡子卻發現除了鼻子和我一樣高,女兒的單眼皮小眼睛和我剛好相反。


因為氣質、因為性格、因為行為舉止雷同大家就有了“真的很像”這種看法,然而在我家孩子身上性格遺傳最為明顯:膽小,粗心,外向都集齊了。


4


既然性格部分是由遺傳基因決定,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孩子性格問題,是不是外向的定然鬧騰,內向的容易納悶?其實每種性格都沒有單一的,也沒有存在優劣之分。


有的家長偏愛外向認為這樣孩子的交際能力比較好,遇到挫折能主動開口去溝通克服,也有的家長喜歡孩子內向認為對學習有好處。


性格外向太鬧騰,內向太納悶,父母喜歡哪一種決定孩子的命運


外向型內向型養育方式不一樣。



外向的孩子大多容易被外界干擾,靜不下心來學習做事情。


習慣養成



好習慣是一個成功人士必備的素質,要想孩子擁有和內向型性格一樣的優勢,從小就要嘗試“靜下來”的能力。玩的時候要盡興,靜下來的時候要懂得調節。


女兒好動調皮,每天都說要出去玩,如果你要求她靜下來很難,最近發現她連帶坐著的時間都不多,越來越搗蛋,意識到要及時拉一拉她,不然更是無法無天。


首先帶孩子跑步,讓她在外面和朋友玩,回家後讓她吃點東西,喝點水休息完了,就跟孩子靜靜的玩玩具,教他堆積木,角色扮演等,緊接著跟孩子約定每天的重點流程,讀書,寫字。


不得不說習慣養成最終考驗的是家長的意志和堅持,教育是一輩子的事不是簡單的三言兩語。


專注力訓練



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閱讀故事要生動,朗讀時候可以和孩子比速度,寫字方面可以都表揚或者以玩笑的方式去批評。


女兒在學習寫字的開始,非常反感我說她寫不好,我意識到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勵,出了表揚好的部分,對著不好的我會說“你這個字腿也太長了吧”,“這字是懷孕了嗎?肚子這麼大”,“寶貝你覺得哪個需要改一改嗎?”


“我發現你改了以後,這字也太漂亮了吧”,把改正和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降低孩子對學習的牴觸。


內向性格的人善於思考,自我消耗,精力不足,精神壓力大,也由於不擅長與人分享,部分難以化解,家長可以這樣做。


學會表達



每個星期組織一次家庭會議,父母先發言,對生活的大小事進行描述,並且表達自己的觀點,需要改進的地方。


最關鍵的一點是有一個自我描述的緩解,父母做表率說出自己做的好的部分和不太滿意的地方,接著讓孩子模仿說出自己的問題。


這樣的會議增加了孩子集體活動的參與感,還鍛鍊了思維和表達能力,可謂一舉三得。


和孩子編故事,父母講開始部分孩子接著發揮。等孩子習慣了有了自己的思維可以嘗試讓她講完整的故事。這也是發散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鍛鍊。


交朋友



人類是一個群體活動的集體,如果說現代社會是網絡社會,人和人交往就是走出舒適圈締造感情連接的關鍵。


為什麼人要學會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與人交流除了能夠發現別人的閃光燈還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人類的情感都是在交往中得到提升和轉化。我們總說感到孤單,其實孤單只是因為心靈空虛而不是肉體的寂寞。


我認為交往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讓她不畏懼,自然的與人相處是一種交往力的體驗。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因為人群中不自在,不適應而消耗能量的感覺特別累。


能夠自在的交往,從容的面對各個場合是孩子情商的提現,交朋友的能力也要從小鍛鍊。


朋友的女兒害羞內向,外出時候總是被動不說話,即便媽媽在身邊也黏糊的很,問我怎麼辦。


我說帶孩子外出玩耍,媽媽先主動找人聊天,對象是小孩,玩著玩著就和孩子們聊起來和他們交換玩具,借玩具,詢問可否一起玩。


這個過程孩子都會默默觀察,慢慢學習。有的孩子不願意參與不願意交朋友,除了害羞還因為他們不知道其中的樂趣。


在家也可以模擬示範,扮演交朋友的遊戲,用什麼語言,如何處理矛盾,怎樣把握交往的安全性都應該和孩子討論提出意見。


無論孩子性格如何,我們都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存在,如果經常批評孩子,只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自我否定,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


性格比較只是我們教育孩子獲得的契機而不是區分他們的優劣的方式。作家張愛玲老師說過,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性格外向太鬧騰,內向太納悶,父母喜歡哪一種決定孩子的命運


愛那個小人兒,父母的愛會成為他們的力量,無論他們什麼性格最終都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