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三口村——江西省撫州市資溪縣嵩市鎮東南1.5公里,小溪和公路旁,北宋李覯(1009~1059,字泰伯,北宋思想家、詩人)之子從資溪縣高阜鎮樟溪村赤鏡橋遷此建村,因位子三條小路交岔口,故名。

三口村不大,是個自然村。兩面是山,蓊鬱青蔥,中間是一塊較平坦的開闊地,一條小河自中間蜿蜒而過,小溪溪畔各住了二三十戶人家。

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右邊有幾幢房子顯得頗為古舊。那定是李覯後裔棲息地了。遠看,古屋建築數量不多,約為明清時期所建,與旁邊的水泥鋼筋結構現代建築相比顯得黯淡遜色,卻不乏高大恢弘之勢。隨行數人立馬過一座小橋,迫不及待融入李覯後裔古樸的建築群裡。

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踩著高低不平的田間小道,偶爾一塊小石頭攔你一個趔趄,似乎在提醒你:遠方來的朋友,請慢走。嗅著泥土微腥的芳香,不覺間,一垛長而高的巨牆如巨人出現眼前,中間有一木門,門楣大理石上刻著“李氏家廟”四個蒼勁大字赫然入目,令人稱奇的是門楣上突出三個短圓柱體,柱面刻有向日葵花紋,甚是好看。

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往前,又一垛牆。我們仰視牆面,滄桑古樸之風迎面襲來。牆磚青而黑、寬而厚,爬山虎以及不知名的古藤幾乎佔據了整個牆面,葉莖緊緊抓住牆面和縫隙一直往上爬至牆頂。

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上部枝蔓枯萎,像百歲老人皺了的肌膚;下部,雖是初冬,倒也鋪了些許綠色,讓人多少生出幾許安慰。那些葉面,片片仰首向天,似乎想向我們吐露李氏後裔過往的輝煌。

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往前,另一垛牆閃現,牆面有三五小小的窗子,據說是防土匪的,觀哨、禦敵之用。

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往右,是宅子的正面。門框石立,楣上有一精美石匾,書“文元”二字,字體遒勁有力,兩側刻花。

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舉人古代稱為“文元”,莫非屋主是舉人出身?那可是大儒、大富乃至大貴之家呀。想及自己的學術之淺,我不由肅然起敬,為沾到李覯家族“文曲星”的仙氣而沾沾自喜起來······朝裡望去,宅子面積很大,逾200平方米,然宅子早已荒廢,僅剩四垛牆,裡面變成了村民的菜園子,一股巨大的滄桑感瞬間撲向我猝不及防的心。

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好可惜!”遺嘆中,我的眼角轉向旁邊緊鄰的另一幢古屋,保存相對較完整,亦是大門石立。門楣上方一石匾亦刻“文元”字樣,兩側刻有石花,惟妙惟肖。石匾上方砌了三個滴水簷,飛簷翹角,煞是好看。

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一族兩“文元”,李覯後裔可謂人才輩出,為李氏宗族賺足了榮光。不信嗎?屋旁的兩對旗杆石會“作證”哦。因為封建科舉時代,凡是有人考取進士,族人便會在村裡的宗祠或祖厝門前為其立旗杆石,豎起旗杆,以顯示功名,光宗耀祖。細觀,旗杆石保存較完整,旗杆卻早已化作了一段歷史雲煙隨品溪水而去······

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在此屋後牆,我們發現一道故宮紫禁城門似的紅色小鐵門,堅不可摧。還發現旁邊牆體下方約2米處,砌了一塊“石敢當”。石敢當乃禁壓不祥之俗,在民間甚為流行。

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而在此古屋後面,一幢小樣樓悄然而立,據主人講,房子是在舊宅基上建的,古宅裡有好多精美的木雕和石雕物件遭到破壞,不見了。聽著這些,我不由扼腕。其實,每處風光景物,每樣風俗物產,每件古老物件,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文元第、旗杆石、石敢當、貞節牌坊······這些無不蘊涵著歷史傳承的古老傳說,蘊含著精美的文化藝術,只是今天的你,是否早已遺忘?也許你每天都從它身邊走過,卻一直忽略它的存在;也許它正在你面前慢慢消失,你卻聽不到它發出的無聲呼喊——現代也好,古代也罷,二者並不相悖,完全可以和諧相處,就如金溪縣的竹橋古村,雖歷史久遠,卻保存得甚是完整,足以借鑑。

所幸,在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的齊心努力下,三口李覯後裔遺蹟部分尚存,相信遺蹟定能成為一道亮麗的歷史風景線,一處教化後人催人奮發的場所。

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悠然的尋思中,我們兜了一圈,出了李覯後裔生活的村莊。

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駐足品溪下游另一座新建的古韻十足的小橋。橋寬約3米,長約8米,像一道美麗的彩虹橫跨品溪之上,它彷彿穿越了時空,連接了古代和今天,連接了歷史和現代,連接了滄桑和鉅變——我們或坐於橋上欄杆,或倚欄而立,或聽小橋流水,或談李覯後裔之事,興之所至隨之所想······

北宋思想家李覯(泰伯)後裔棲息地,資溪縣三口村

斜陽西掛,我們緩緩離開。回首,李覯後裔的古蹟籠罩在金色的光輝中,我恍惚看到數十里外李覯正佇立高處翹首此方,臉上盛滿欣慰的不老笑顏。
青山不老,細水長流。

(許小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