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三口村——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嵩市镇东南1.5公里,小溪和公路旁,北宋李觏(1009~1059,字泰伯,北宋思想家、诗人)之子从资溪县高阜镇樟溪村赤镜桥迁此建村,因位子三条小路交岔口,故名。

三口村不大,是个自然村。两面是山,蓊郁青葱,中间是一块较平坦的开阔地,一条小河自中间蜿蜒而过,小溪溪畔各住了二三十户人家。

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右边有几幢房子显得颇为古旧。那定是李觏后裔栖息地了。远看,古屋建筑数量不多,约为明清时期所建,与旁边的水泥钢筋结构现代建筑相比显得黯淡逊色,却不乏高大恢弘之势。随行数人立马过一座小桥,迫不及待融入李觏后裔古朴的建筑群里。

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踩着高低不平的田间小道,偶尔一块小石头拦你一个趔趄,似乎在提醒你:远方来的朋友,请慢走。嗅着泥土微腥的芳香,不觉间,一垛长而高的巨墙如巨人出现眼前,中间有一木门,门楣大理石上刻着“李氏家庙”四个苍劲大字赫然入目,令人称奇的是门楣上突出三个短圆柱体,柱面刻有向日葵花纹,甚是好看。

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往前,又一垛墙。我们仰视墙面,沧桑古朴之风迎面袭来。墙砖青而黑、宽而厚,爬山虎以及不知名的古藤几乎占据了整个墙面,叶茎紧紧抓住墙面和缝隙一直往上爬至墙顶。

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上部枝蔓枯萎,像百岁老人皱了的肌肤;下部,虽是初冬,倒也铺了些许绿色,让人多少生出几许安慰。那些叶面,片片仰首向天,似乎想向我们吐露李氏后裔过往的辉煌。

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往前,另一垛墙闪现,墙面有三五小小的窗子,据说是防土匪的,观哨、御敌之用。

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往右,是宅子的正面。门框石立,楣上有一精美石匾,书“文元”二字,字体遒劲有力,两侧刻花。

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举人古代称为“文元”,莫非屋主是举人出身?那可是大儒、大富乃至大贵之家呀。想及自己的学术之浅,我不由肃然起敬,为沾到李觏家族“文曲星”的仙气而沾沾自喜起来······朝里望去,宅子面积很大,逾200平方米,然宅子早已荒废,仅剩四垛墙,里面变成了村民的菜园子,一股巨大的沧桑感瞬间扑向我猝不及防的心。

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好可惜!”遗叹中,我的眼角转向旁边紧邻的另一幢古屋,保存相对较完整,亦是大门石立。门楣上方一石匾亦刻“文元”字样,两侧刻有石花,惟妙惟肖。石匾上方砌了三个滴水檐,飞檐翘角,煞是好看。

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一族两“文元”,李觏后裔可谓人才辈出,为李氏宗族赚足了荣光。不信吗?屋旁的两对旗杆石会“作证”哦。因为封建科举时代,凡是有人考取进士,族人便会在村里的宗祠或祖厝门前为其立旗杆石,竖起旗杆,以显示功名,光宗耀祖。细观,旗杆石保存较完整,旗杆却早已化作了一段历史云烟随品溪水而去······

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在此屋后墙,我们发现一道故宫紫禁城门似的红色小铁门,坚不可摧。还发现旁边墙体下方约2米处,砌了一块“石敢当”。石敢当乃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而在此古屋后面,一幢小样楼悄然而立,据主人讲,房子是在旧宅基上建的,古宅里有好多精美的木雕和石雕物件遭到破坏,不见了。听着这些,我不由扼腕。其实,每处风光景物,每样风俗物产,每件古老物件,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文元第、旗杆石、石敢当、贞节牌坊······这些无不蕴涵着历史传承的古老传说,蕴含着精美的文化艺术,只是今天的你,是否早已遗忘?也许你每天都从它身边走过,却一直忽略它的存在;也许它正在你面前慢慢消失,你却听不到它发出的无声呼喊——现代也好,古代也罢,二者并不相悖,完全可以和谐相处,就如金溪县的竹桥古村,虽历史久远,却保存得甚是完整,足以借鉴。

所幸,在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齐心努力下,三口李觏后裔遗迹部分尚存,相信遗迹定能成为一道亮丽的历史风景线,一处教化后人催人奋发的场所。

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悠然的寻思中,我们兜了一圈,出了李觏后裔生活的村庄。

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驻足品溪下游另一座新建的古韵十足的小桥。桥宽约3米,长约8米,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品溪之上,它仿佛穿越了时空,连接了古代和今天,连接了历史和现代,连接了沧桑和巨变——我们或坐于桥上栏杆,或倚栏而立,或听小桥流水,或谈李觏后裔之事,兴之所至随之所想······

北宋思想家李觏(泰伯)后裔栖息地,资溪县三口村

斜阳西挂,我们缓缓离开。回首,李觏后裔的古迹笼罩在金色的光辉中,我恍惚看到数十里外李觏正伫立高处翘首此方,脸上盛满欣慰的不老笑颜。
青山不老,细水长流。

(许小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