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除高三外,其他年級本月20日以後陸續復學

經過對疫情防控形勢科學研判、綜合分析,周口各級各類學校將分段錯時復學,其中高三年級按照省定時間4月7日復學,其他學段逐級報批,將於4月20日以後陸續復學。

目前,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已按照返校前、返校中、開學後三個時段做好預案、精準施策,全面做好復學準備。

科學制定返校方案。“一地一策”“一校一案”,實行學生分批、錯時返校,避免人員聚集;實行網格化管理,人人有責,群防群控,措施落實到每個細節、精準到每個時段、管控到每名師生;制定並完善學校突發疫情應急處置預案,組織好疫情防控專題培訓和應急演練,落實好領導班子、重要崗位24小時值班制度和信息報告制度。

充分儲備防控物資。按照滿足開學後兩週的公共場所所需並保障持續配備的要求,全市各級各類學校購買儲備手持式紅外額溫儀2.5萬個、玻璃體溫計10.2萬個、紫外線燈或移動式紫外循環風消毒機3237臺、一次性醫用口罩203.3萬個、洗手液12.7萬升、免洗洗手液39.4萬升、84或其他含氯消毒液40.8萬公斤、噴霧器1.6萬個、普通及醫用廢物桶2.9萬個、一次性工作帽30.8萬個、一次性乳膠手套27.6萬副、護目鏡2.1萬個、長袖橡膠手4.5萬副、一次性防護服10.8萬副。

精準摸排人員狀況。按照“一人一檔”的要求,全面排查師生員工開學前14天健康狀況和行動軌跡,精準掌握所有師生員工及校內相關服務人員的詳細情況,準確管控正常返校人員,堅決杜絕帶病返校、返崗。對暫時仍不能返校的學生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以及網上學習的幫扶指導,及時消除學生和家長的焦慮。

全面整治校園環境。在學生返校前對校園進行全方位清潔消毒,重點對教室、辦公室、食堂、宿舍、廁所、電梯、樓梯、浴室等場所的環境衛生開展全覆蓋消殺,為廣大師生營造衛生、健康、安全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檢查修繕校園供水設施設備,保障師生飲用水安全,配備足夠的水龍頭,滿足師生洗手需求。

加強返校人員管理。開學前 14天身體無可疑症狀的教職員工、學生可憑“健康碼”或健康承諾書(須有家長簽字)正常返校。所有發熱、咳嗽、腹瀉等症狀的人員暫不返校。師生返校儘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議步行或乘個人交通工具上學,如必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務必全程佩戴口罩,並儘量減少與公共物品、人員的接觸。

教育、衛生防疫等部門聯防聯控。教育、衛生防疫、公安、交通等部門建立學校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完善學校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機制,協調專業醫務人員、防疫人員定期到校巡診巡查,確保緊急突發情況能夠及時科學有效處置。學校構建“校級、年級、班級、學生小組”的四級聯防聯控機制,所有人員進入校園時,一律核驗身份、登記並檢測體溫,所有與學生學習、生活保障無關人員一律不得進入校園,寄宿生未經批准不得隨意離開校園,走讀生較多的學校應錯峰上下學,走讀生和教職員工離校,要引導他們做好途中衛生安全防護。在教室等聚集性場所,所有人員必須佩戴口罩,在戶外、運動場所不得聚集。出現發燒、咳嗽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及時進行醫學隔離觀察。

強化衛生安全管理。嚴格落實晨午檢,嚴格落實因病缺課登記及追蹤,嚴格落實信息報送,嚴格落實應急處置,嚴格落實停復課規定。發現有疑似新冠肺炎早期症狀和異常情況的,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第一時間向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報告,立即隔離可疑症狀人員,暫停其所在班級和所在宿舍人員等參加學校聚集性活動,進行科學應急處置,嚴防疫情擴散。

全面做好消毒工作。開學後,安排專人每日對教室、辦公室、宿舍、食堂、衛生間、車輛、幼兒園玩具器械、教育輔助設備、 電梯、桌椅、地面等進行2次消毒,對教室、辦公室等場所早、中、晚非上課(辦公)時間打開門窗通風3次,每次至少 20分鐘。衛生間、洗手池配備洗手液或肥皂,做好接觸頻次高的物體表面、食堂、校衛生(保健)室、電梯間、衛生間等重點環節預防性消毒。加強垃圾分類管理,及時收集清運並消毒。嚴格做好危險化學實驗品的物資管理,防範安全風險。

強化食宿管理。加強對食堂、配餐人員日常健康監測,發現發熱或呼吸道症狀者應立即停止工作並向所在社區報告,並按規定到指定醫院就診。嚴禁採購“三無”食品,嚴格執行加工、售賣、儲存食品安全操作規範和餐具,食品留樣、餐廚垃圾處理等應符合規定並做好記錄。嚴格落實校長陪餐制度,錯時、錯峰、分散就餐,科學確定取(送)餐方式,取餐、就餐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離,避免扎堆就餐,不面對面就餐,減少學生交談。按照便於管理、相對分散的原則安排學生住宿,一人一床,腳對腳就寢。學生進入宿舍需實名認證、體溫檢測,嚴禁串位、串寢,嚴禁使用他人洗漱用品。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

上好開學第一課。正式復學第一天,組織形式多樣的“開學第一課”,著力加強對學生進行傳染病防控知識教育,教會學生掌握“七步洗手法”,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通過校園網、黑板報、健康教育課、宣傳欄、公眾號等多種形式和平臺持續開展愛國衛生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