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民俗,祈雨

膠東民俗,祈雨

我的故鄉是膠東半島密水河畔的一個小村莊,這是一條發源於魯山與障日山的河流,它像一條五色的綵帶,從東南向西北流去。而沿河兩岸的六十多個村莊,像點綴在彩練上的一串璀璨的珍珠,鑲嵌在密水兩岸。

洪武二年,我們的先人們,被官兵驅趕著,從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底下,三步一回頭,五步兩徘徊,直到望不見槐樹叉上的老鴰窩,這才來到魯東南佔產立村,那時由於生產力低下,先來者允許尋覓水源近的地方立村,於是沿河兩岸便有了這諸多村落,密水河也就成了我們世世代代的母親河。

光陰荏苒,世事滄桑,六百多年轉瞬而過。我們這些山西移民的後裔,便在密水兩岸繁衍生息,那淳樸的民風,世襲的風俗,也就一代代的流傳下來。

密水河那豐沛的水量,一年到頭,象母親汨汨的乳汁,潺潺流淌,養育了兩岸數以萬計的人們,滋潤了上千頃的肥田沃地。但也有個別年景,遇上旱魃肆虐河水斷流,井水乾涸,河床上白花花的一片泛白的幹沙,田中的禾苗,像放在鍋裡炸了一滾兒,真是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

這時,善良的人們,便自發的組織起來祈雨。他們祈雨的方法奇特而怪異。

發起者是村中享有良好聲譽的年長寡婦,她們組成一個班子,挨家挨戶的湊份子,東家一捧豆,西家一枚銅錢,老嫗來到誰家,誰家都熱情款待,不能空過,等材料備齊以後他們就經過層層篩選,挑出十二個寡婦,十二個童男(必須是屬龍的)祈雨的時間定於二月二或三月三中午祈雨這天,先把湊的黃豆上水磨磨成糊狀,然後在龍王廟(沒有龍王廟的村莊,土地廟也可)前支一口大鍋,鍋底下點燃柴草,燒熱後,鍋內倒上早已磨好的豆汁。

一個時辰後,豆漿已經沸騰,將要溢出鍋外的時候,儀式開始了,只見一隊赤條條的小男孩,身上一絲不掛,一個個頭頂大竹篩,依次圍著龍王廟按順時針的方向轉圈,另一隊清一色的寡婦,青衣素裙,左手端水瓢,右手執炊帚,從鍋裡舀出煮沸的豆汁,向童男灑去,一邊灑著,一邊念道:"十二個男,十二個女,十二個寡婦來祈雨,人家祈雨它不下,我來祈雨下大雨!"手一揚,豆漿都指向空中灑去,接著喊"雨了,雨了,下大雨了,"男孩們便歡呼雀躍:"雨來了!雨來了!下大雨了!"

這支"祈雨"隊伍繞著廟子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後,儀式結束,等待著蒼天有眼,久旱後普降甘霖,這奇特的祈雨儀式一代代的流傳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