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首提“六保”,新型基建將對衝疫情影響

Lijin_guoqijiedu。

我將在第一時間解讀國資國企政策與重大新聞

中央首提“六保”和新型基建,對沖疫情影響

李錦

今天,有兩件事值得關注。一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疫情來召開第12次會議,會議在研究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時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還有一件事情是公佈第一季度經濟增長。

在上午舉辦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20年3月份及一季度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數據。經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這是自1992年以來中國經濟第一次出現季度性的萎縮。這個負號的出現,雖然心驚,但並不意外。由於疫情嚴峻挑戰,今年一季度比較特殊,誰也不會把今年經濟增長和常規年份作簡單比較。目前全國“兩會”尚未召開,2020年作為一個關鍵年份,按照慣例,中國每年主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都在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向社會公佈。為有效防控疫情,今年兩會推遲,所以目前還不知道具體情況。2020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按照安排,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圍繞經濟、社會、民生等有系列指標,其中包括了2020年GDP規模較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按機構測算,要實現GDP翻番的目標,2020年經濟增速需要達到5.5%-5.6%的水平。“六保”需要一定增長速度。

中央政治局會議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在強調“六穩”工作力度基礎上提出“六保”,這就是,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會議強調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把資金用到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上。

我們還注意到,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要釋放消費潛力,做好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擴大居民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投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要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要支持企業出口轉內銷。要著力幫扶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加快落實各項政策,推進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要保持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促進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達產。

我們注意到,這次會議兩次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只要講經濟,就必然講產業鏈,這是今年政治局會議的特點。從供給側來看,我國完整產業體系的生產能力不僅沒有受到疫情衝擊,而且得到進一步鞏固,生產體系的完備性本身就能對沖產業迴流的壓力,使得產業鏈穩穩留在中國。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接下來經濟改善的勢頭會更加強勁。二季度大概率延續以結構性機會為主的格局,市場將更多圍繞主題性機會展開,以“新基建”為代表的新經濟與科技將繼續受到政策支持,依然是市場關注的重點。但是從估值與盈利預期角度而言,在經歷疫情的衝擊後,受影響較小或在疫情後能夠強勁復甦的行業也值得關注。

今日經濟日報以整版發表“新基建”文章。我在經濟日報上發表觀點,從五個方面說新型基建的好處。第一個方面,是“新基建”是防疫情、穩增長的有力抓手,能夠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對我國經濟發揮拉動作用。疫情後,由於出口和消費的恢復需要一段時間,要推動經濟恢復到正常軌道,需狠抓以“新基建”為代表的領域,進而通過需求端的率先復甦,帶動生產端走出困局。更要看到,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今年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壓力有可能進一步加大,外需增長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難。在此背景下,更要依靠內需發力,推動經濟平穩發展,以此防止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防止短期衝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我的觀點,與中央精神是一致的。

中央首提“六保”,新型基建將對沖疫情影響

增強“新基建”帶動性 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

經濟日報 記者 2020年4月17日

在黨中央決策部署下,“新基建”進入了加速推進的快車道。“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成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新基建”的內涵是什麼?“新基建”將對中國經濟產生哪些積極影響?“新基建”應該怎麼建?本期中經論壇特別邀請專家學者、企業家,共同圍繞“新基建”的話題展開深入討論。

“新基建”成為疫情期間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新基建”到底“新”在哪裡?與傳統基建的區別是什麼?

劉韻潔:“新基建”的概念首次被提及是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會議明確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層面開始密集部署,1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2月的中央深改委會議、3月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都提到“新基建”,特別是3月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明確強調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不僅包括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還包括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目前,傳統基建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和供給側結構改革起到的作用較為有限,而“新基建”則通過數字經濟和高端科技的快速發展為我國提供新一輪工業和科技革命的重要基礎,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通過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製造業和新型現代服務業的大力投入,不僅能夠加速我國經濟的結構優化和投資帶動,為我國的經濟增長提供創新和持久的動力,還能夠大幅提高我國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養老和環保等領域的規模和質量,更好服務於消費升級,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曾宇:傳統基建主要是指鐵路、公路、橋樑、水利工程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而“新基建”主要是指與高技術產業、科研創新、智慧城市等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三類:一是以5G基站、新一代通信網絡、雲計算中心、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二是以大型科研裝置、超級計算中心等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三是以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為代表的支撐智慧城市等應用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新基建”的“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技術新。“新基建”主要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依託;二是模式新。“新基建”加速新技術的產業應用,並催生大量創新應用和產業形態,擴大了新供給,形成新的經濟模式,從而帶動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文化創意等相關產業和經濟發展,同時藉助新興的服務模式和技術手段為更大範圍的經濟活動提供可能,甚至推動產生新的新興戰略產業;三是領域新。“新基建”不同於以鐵路、公路、橋樑等為主的傳統基建,有全新的應用領域,如全聯網應用、天地通訊、智慧城市等。

從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和區域差異來看,“新基建”具有蘊含技術與知識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強大的產業關聯性和滲透能力等特點,直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的全面提升,有力地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優化。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對經濟效率提升更顯著,涉及諸多產業鏈環節,在我國擁有較大發展空間。

張新紅:“新基建”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大、數字化轉型加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既是尋求經濟新增長點的現實需要,也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突破口。

在傳統基建帶動經濟增長作用逐步減弱的情況下,“新基建”將在穩增長、穩投資、穩就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傳統基建提供的主要是基建項目自身的功能,其影響和作用是看得見、可測量,但也是有限的。“新基建”不僅可以取得傳統基建固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獲得比傳統基建更大的乘數效應。以信息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提供的更多是網絡效應、平臺效應和賦能效應,可以引發一系列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的大量湧現。近年來不斷出現許多新職業,比如數據分析師、電子競技師、網商、網紅、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民宿房東等,大都得益於“新基建”效應的發揮。隨著“新基建”的加速發展,或將帶來更多的業態創新,創造更多的新的就業崗位,這也是網絡經濟和數字經濟的魅力所在。

李錦:疫情防控期間,數字經濟“撐起了一片天”。新產業、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的影響,增強了中國經濟的抗衝擊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建設進度,這並不是單純的機械式刺激計劃,而是早就規劃好了的大規模建設計劃,多數項目都在各地的投資計劃之內,不過在疫情影響之下有所加強,一些地方加快了推進速度。

“新基建”著眼於前沿科技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人們生活幸福感,“新基建”政策將保持穩定發力態勢。新型消費帶動新型基建,這是邏輯起點。“新基建”不再是刺激製造業等“生產型”投資,而更多依賴“消費型”投資,以及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一定影響,“新基建”將對經濟發展產生哪些積極作用?

曾宇:當前,推動“新基建”的建設對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基建”產業涉及面廣,有著高度的產業前後向關聯度,可以同社會生產的各個行業的經濟活動緊密結合,具有極強的擴散性和滲透性。“新基建”的投入,會對關聯生產要素產生新的投入需求,這些行業的投資熱潮對經濟增長將產生明顯的推動作用。基於信息基礎設施的持續投入建設,數字化對中國經濟的滲透將進一步加速,產業數字化轉型將全面升級,公共服務的數字化轉型也將進一步提速,由此提升全社會經濟主體的運行效率。

“新基建”相關支撐技術和平臺技術的發展,將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工業互聯網等是製造業提升勞動生產率的必要手段,是實現智能製造、敏捷製造、綠色製造的可行途徑,將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全面升級。推動大數據中心、雲計算中心、物聯網平臺等的建設,發展工業雲服務、大數據服務、雲計算服務等,是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我國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提升我國產業結構高度的有效手段。

當前,數字經濟成為就業“穩定器”和“倍增器”,“新基建”已經成為推動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將創造出更多、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為1.91億個,佔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同比增長11.5%,顯著高於同期全國總就業規模增速。此外,區域經濟體藉助“新基建”可促進產業整體向高端集聚,衍生出新的創業和就業群體,形成產業人力資源分流,助力產業結構調整。

中央首提“六保”,新型基建將對沖疫情影響

李錦: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是適度超前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大受益者。沒有適度超前的基建,便不可能有中國製造的強大競爭力;沒有超前的網絡寬帶建設,也不可能有互聯網經濟的繁榮發展。因此,“新基建”在我國新時期經濟發展建設中具有新特徵和新使命。

第一,“新基建”是防疫情、穩增長的有力抓手,能夠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將對我國經濟發揮拉動作用。疫情後,由於出口和消費的恢復需要一段時間,要推動經濟恢復到正常軌道,需狠抓以“新基建”為代表的領域,進而通過需求端的率先復甦,帶動生產端走出困局。更要看到,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今年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壓力有可能進一步加大,外需增長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難。在此背景下,更要依靠內需發力,推動經濟平穩發展,以此防止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防止短期衝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

第二,“新基建”有利於傳統基礎設施與新型基礎設施交叉交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新一輪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加快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將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建設新型基礎設施與發展傳統基礎設施並不矛盾。新型基礎設施除了滿足智能技術開發和智能產業發展,提高社會經濟運行智能化水平外,還負有重大的歷史使命,就是對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實現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跟上並滿足智能時代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

第三,“新基建”有利於高端要素投入,為推動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動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於傳統基礎設施的土地、資源要素投入,可以拉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人才和知識等高級要素的投入,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提供需求載體,為我國以創新為驅動的經濟轉型提供動力。5G和人工智能等硬的“新基建”與醫療、社會管理等軟的“新基建”,適應了互聯網化和數字化的需求,有助於培育經濟新動能。

第四,“新基建”有利於佔領全球產業競爭和投資佈局的戰略高地,奠定增強全球競爭力的新基礎。三次工業革命都以相應時代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標誌和必要條件。在全球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初始階段,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正在成為全球產業競爭和投資佈局的戰略高地。我國與發達國家一起站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同一起跑線上,通過大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增強競爭力。

第五,“新基建”有利於提升我國經濟的結構優化效應和投資帶動效應。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進入或越過峰值,投資建設的邊際收益已經趨於遞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為數字經濟的增長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也是基於邊際收益遞增的新一輪增長,對我國經濟的結構優化效應和投資帶動效應都是非常顯著的。從長遠來看,對於勞動力質量提升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周超男:“新基建”具有較為成熟的數字經濟產業基礎。中國數據總量年均增長率達30%,增速為全球最高。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五大分區中數據資源擁有最多的區域。“新基建”已成為我國從頂層規劃到社會投資的“風向標”,將促進2020年及今後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伴隨數據資源重要性的提升,必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新基建”將帶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和行業變革?

曾宇:當前,面向未來的新技術體系正在加速建立,競爭的焦點從單一產品轉變為技術設備體系和生態體系的競爭,伴隨網絡化、融合化和體系化發展,全球範圍內信息領域技術與產品形態正不斷創新發展,不斷產生新平臺、新模式,並基於其滲透性和擴散性,帶來社會各行各業深刻變革。

新一代網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類腦計算、新型材料等已成為全球新一輪技術革新的重點。在芯片領域,硅光子、神經形態芯片及非馮·諾依曼體系架構的研究正在興起,高效能、類腦化、一體化、平臺化等成為未來芯片和計算機發展的主要方向;全球範圍內以操作系統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產業壟斷趨勢進一步加強,並呈現和數據庫、中間件、應用軟件等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趨勢;高可擴展、高安全、移動、高服務質量、綠色、低能耗的新型網絡正成為產業界和學術界研究重點;區塊鏈、邊緣計算等技術給互聯網基礎資源領域技術革新帶來重要機遇;5G、邊緣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正推動物聯網快速進入全聯網時代,從而引發新的技術突破空間和產業機遇。

未來5年,將是我國信息技術產業政策紅利的快速釋放期、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激烈競逐期、是數據資源稟賦的集中彰顯期、是中國模式向國際社會擴散的關鍵成型期。信息技術創新加速和信息技術產業格局深度調整為我國核心技術突破帶來新機遇。新的競爭格局尚未塵埃落定,我國要以“新基建”為抓手,利用自身優勢,做好戰略統籌,自主創新發展,大力發展信息領域平臺級產品,形成核心技術發展的“微生態”,以謀取核心技術發展重大突破和實現某些領域的“彎道超車”。

舒騁:“新基建”兼顧了穩增長和促創新雙重任務,聚焦點在於科技創新,“補短板”。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也需要“新基建”的快速建設做支撐。

此次疫情期間,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已經和水電氣一樣成為城市“基礎設施”。同時,國人第一次大範圍感受到5G+多種新興技術所帶來的效率提升。這背後也意味著對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巨大需求。遠程辦公、視頻會議、在線教育這些大流量的應用快速興起,對網絡設施、數據中心、雲計算設施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基建”的快速發展,將帶動通信、計算機和電子等相關行業產品需求,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同時,將激發更多新增需求,創造出新的繁榮業態,給行業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隨著中國5G建設的加快,5G的應用場景將更加豐富。無論是在工業領域,還是在消費領域,都將有更多的實際應用取得突破性發展。視頻通信作為未來最為重要的交互方式,隨著數據量的指數化擴張,以及智能世界中終端數量的暴增,很多新技術將得到商業化巨大發展。

“新基建”將拉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對投資和運營模式的要求更高,不僅會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而且會更加規範並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融資模式。

周超男:3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為關鍵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指明瞭方向。會議提及數據中心建設,引發行業矚目。

數據中心可以說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數字銀行和數據資源庫,所有互聯網和大數據應用背後,都需要數據中心提供安全、穩定、可靠的基礎支持。推動新興產業的未來發展,數據中心是核心基礎設施平臺。數據中心將承載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催生的愈來愈多新應用,創造全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加速新舊傳統產業融合,形成全新的數字產業體系。

加快推進“新基建”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應採取哪些有效舉措加快“新基建”建設進度,進一步釋放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

劉韻潔:目前,我國正處於從跟蹤模仿向創新驅動邁進的關鍵階段,部分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我國在未來網絡與通信領域的製造工藝、標準制定、產業生態等方面,距離國際先進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需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以互聯網為例,儘管過去幾十年互聯網取得了巨大發展,然而隨著與實體經濟融合,“盡力而為”的傳統網絡架構難以支撐工業互聯網、車聯網、4K/8K、AR/VR等對差異性服務保障、確定性帶寬/時延的需求。面對嚴峻挑戰,需進一步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測試和驗證。

“新基建”投資與建設的模式仍需探索。“新基建”的投資和改革創新的建設模式,需要科學合理的環境保護規劃,需要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即可持續的發展,需要極具準確性和針對性的實施方案。一是“新基建”在加大力度推進的同時,要做好科學的發展規劃,有節有序推進,不能用力過猛和過度刺激;二是精準定位,切忌進行簡單粗放式的投資,須聚焦高精尖行業,瞄準核心技術,實施重點措施,針對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時間做到準確分類和精準建設;三是充分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建立公平公開的監督機制,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要引入更多的民間資本,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為更多民營企業拓寬投資渠道,進一步激發市場的活力;四是加快推進“新基建”要重視人才隊伍培養,讓科研機構和高校發揮更多作用。

張新紅:發展“新基建”,面臨技術、資金、體制、模式等方面的困難和挑戰。值得關注的是,如果對“新基建”認知不足,或將導致建設成效得不到充分發揮。“新基建”的要素、功能、成本結構、質量控制、運維要求等與傳統基建有很大不同,甚至存在根本性差別,既要防止打著“新基建”的名義做傳統基建,也要防止用傳統基建的套路去做“新基建”。

目前,具備條件的地區和企業加快推進“新基建”的熱情很高,但相關資料顯示,真正與“新基建”相關的項目並不多,佔基建總投資的比重也不高。各地應加快研究制定專門的“新基建”指導意見和行動計劃,研究建立“新基建”績效考評體系,包括覆蓋面、滲透率、質量、用戶體驗、普遍服務落實程度等多維度考察,及時瞭解建設成效及其社會經濟效應。此外,“新基建”不能只看到5G網絡、物聯網、車聯網等這些相對有形的基礎設施,一些服務於公眾的重要平臺、應用系統可能是更重要的“新基建”。

周超男:“新基建”依託新技術。“新基建”迭代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撐與升級,新技術面臨開發週期、成本、市場推廣等困難,同時也面臨投資風險較大的問題。“新基建”塑造新體系。全新的數字化技術體系在核心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方面面臨巨大挑戰,如何基於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夯實基礎技術、豐富應用場景任務艱鉅。新應用催生新安全。“新基建”領域會撬動整個行業,給生活、企業生產和社會協作方式帶來巨大變化,相關業務安全風險、應用場景安全風險和關鍵技術安全風險將逐漸浮出水面。

當前,欲搶抓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更需理性、謹慎、有序、穩健地發展。大量的資金及企業進入“新基建”領域,易引發盲目擴建、惡性競爭、標準混亂、產能過剩等風險。

“新基建”應在國家統一規劃、指導的基礎上,合規、合理、科學、完善地佈局,充分發揮“國家主力+市場活力”,建立新機制、明確新主體,進行周密規劃和科學評估,進一步完善制度與服務。

從全國範圍來看,“新基建”的戰略遵循是以點帶線、以線支撐面的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城市群依舊是先試先行區域,後續全國各個城市穩步推進,進行合理、有序、穩健的規劃佈局。

從政府角度來看,要遵循市場規律和產業規律,統一規劃,按需實施,合理建設,防止扎堆式發展,避免不必要的無效投資和爛尾工程;立足當地稟賦、產業分佈,考慮市場需求和本地發展實際,合理統籌、合理評估,避免盲目發展;營造市場化發展環境,提升監管水平,促進和維護公平競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自主決策,由市場推動產業發展。

從市場主體來看,對於“新基建”要理性投資,風險管控,遵守客觀、專業、審慎投資原則,儘量避免跨行業進入“新基建”相關領域;要根據財力和債務的承受情況循序漸進推進,避免一哄而上,以及形成新的過剩或風險隱患。

明天,我為國家發改委“發改大講堂”講國企十四五規劃的課,特發廣告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