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雷:疫情下保中小企業發展是實現“六保”的重點

中國發展網訊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首席顧問、新疆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院院長,中國投資諮詢公司原首席經濟學家,新疆兵團黨委、兵團原副秘書長,博士生導師劉以雷在4月22日下午在國家發改委中宏網主辦的中宏論壇戰疫在線第二場研討會議上演講時指出,在繼續通過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和房屋租金“做減法”之外,保市場主體更要通過擴內需戰略“做加法”,保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提高自我造血能力,這才抓住了“六保”特別是保就業的“牛鼻子”和要害。

大家都知道疫情致使我國經濟停擺了一個多月,雖然目前得到了控制,但是國外的疫情還處於持續高發階段,疫情使我國經濟循環鏈條受阻,供需兩端出現了很多問題,正如前面各位專家所講的,對我國以及世界經濟的影響遠遠大於2003年的非典,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前幾天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這是43年來中國經濟第一次負增長,對經濟的損傷太深,影響巨大。

面對疫情對經濟發展帶來的衝擊,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加大力度已是必然,更多財政工具、降準、降息等措施的實施也將漸次落地。可以預期,經濟調控的重心將緊扣穩增長,以實現“六穩六保”。

前不久,國際上有的機構和專家已將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進行了重新評估,已將權重從最初的季度性干擾調整為年度級別的破壞,甚至可能引發“逆全球化”或“去中國化”抬頭下世界經濟版圖變動。在一季度出現較大幅度負增長之後,劉以雷認為我國經濟有望逐步反彈或者說是好轉。

為此,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已將宏觀調控的重點任務明確,即在“六穩”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六保”,並強調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市場廣、潛力大、韌性強是中國經濟能迎難而上的底氣所在。短期刺激加中長期供給側改革,可以有效擴大國內市場,釋放消費潛力。當下的重點無疑是保住這些最活躍、最基礎的市場經濟微觀主體。一方面,大量中小微企業是供應鏈產業鏈的有機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們又是提供大部分就業崗位的主力軍。在一定意義上,提高中小微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直接關係到能否穩住經濟基本盤和兜住民生底線。對此,在繼續通過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和房屋租金“做減法”之外,保市場主體更要通過擴內需戰略“做加法”,保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提高自我造血能力,劉以雷認為這才抓住了“六保”特別是保就業的“牛鼻子”和要害。

我們都知道從原來的“六穩”到“六保”,這意味著宏觀管理思路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變化,現在更多的是底線思維。六穩和六保交叉的問題是就業問題,有權威機構評估,今年一季度我國非農就業人數減少7800萬人,其中5000-6000萬人來自服務業,2000萬人來自工業和建築業。解決就業問題主要是靠中小企業,對中小企業有個6789的說法,民營企業對我國GDP貢獻60%以上,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提供了90%的新增就業。4月份,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連續兩次會議都關注了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問題,並從信貸和資本市場等多方面進行了部署。中小微企業對我國經濟發展影響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如何發力

先關注一季度的兩個數據:

一是企業存款增量大幅增長。一季度,非金融企業的存款增加1.86萬億元,去年同期的存款增量增3328億元,疫情之下企業收縮投資可以理解,但隨著3月復工復產推進,企業存款增量規模反而是近10年來最高水平。如果企業拿到錢也沒有動力投資,這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已經盡力了,是其他環節出了問題。

二是金融業增加值仍保持較高增速。一季度,服務業產值整體-5.2%,傳統服務業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其中住宿和餐飲業-35.3%。但有兩個行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分別增長13.2%和6%,互聯網服務業增長很好理解,疫情期間網絡教育、網絡醫療、網絡會議、網絡購物、網絡娛樂、網絡金融等得到了井噴式的發展。有一組數據,2月3日春節復工之後,有3億多用戶使用遠程辦公,遠程辦公在復工30天內環比上升了663%,超過1800萬家企業採用線上遠程辦公,且主要集中於互聯網行業。金融業保持穩定也對經濟面穩定起了很大的支撐作用,但同時這可能也說明金融業在經濟停擺後,銀行照常拿利息照常收租金,如果沒有一個與經濟匹配的寬鬆政策,這種實體經濟與金融之間錯位是重啟經濟的最大障礙之一。

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的重點

要確保金融機構支持中小微企業措施落地,要先判斷目前最需要支持的中小企業群體是哪些?可以說,中小微企業群體中,受疫情衝擊最大的主要是外貿製造業中小企業和服務業中小企業。從外貿企業看,外貿企業主要面臨從復工難到訂單難。今年一季度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6.6萬億元,同比下降6.4%,其中3月份進出口同比下降0.8%,雖然從三月份看貿易數據有一定回升,但這主要是對一、二月份未完成訂單的交付,由於3月中旬以來歐美主要國家疫情開始蔓延,外貿製造業中小企業普遍面臨外貿訂單取消或延遲發貨等問題,預計二、三季度外需可能還會同比大幅下降30%左右。如果外貿企業出現倒閉潮,將可能導致2000萬人左右的失業。從服務業企業看,復工復產後,國內服務業中小企業由於消費低迷等原因,實際經營困難較大。一些實體店,好不容易熬到可以開門營業,卻陷入顧客稀少、店面冷卻的窘狀。

中小微企業融資面臨的困難及解決路徑

針對受衝擊較大的中小微群體和麵臨的困難,宏觀政策特別是政策性的金融支持的時效性和精準度需要進一步提升。今年以來,為支持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金融監管部門通過3次降準、再貸款再貼現向金融機構提供了3.55萬億元低成本資金,一季度金融機構支持中小微企業超過2800萬戶,覆蓋約25%的市場主體,五大行的普惠小微貸款利率較去年均值下降了0.3個百分點,中小微企業融資整體上呈現量增、價降、面擴的積極變化。但疫情影響下,部分銀行出於防範風險的考慮,更加註重融資抵押和擔保,這讓一些缺擔保少抵押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這暴露出金融機構對企業的服務能力還是不足,更大範圍的中小微企業渴望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破解中小微企業當前面臨的融資困難,需要商業銀行、金融監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協同發力。

一是金融機構還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危機意識,履行好社會責任。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本職,目前市場上不缺低成本的資金,銀行應根據當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及金融服務需求,主動配套和提供更全面、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在因疫情影響下我國發展面臨的空前挑戰及困難,金融機構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打破常規、突破傳統思維、思路和政策應對當下,支持廣大的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謀發展。

二是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政策要從當前實際出發,體現較大的靈活性和彈性。從銀行的角度看,銀行支持實體經濟是本職,但價格、風險等現實問題也要考量,如果監管部門對不良貸款的認定和容忍度不進行調整,銀行支持中小微企業的後續壓力將增大。從目前的我國銀行業的整體情況看,滿足國際監管的要求還是比較輕鬆,2019年末我國銀行業資本充足率為14.64%,撥備覆蓋率為186%,均要高於巴塞爾協議要求的不低於10.5%和150%的要求,還是有一定的操作空間。雖然可能短期內銀行不良貸款率會有小幅的上升,但長期來看不會受影響。金融監管部門對監管指標應當給予一定的寬限期,或者在監管措施上作出一些靈活的安排。比如,因疫情影響出現貸款逾期的,在一定的延緩期限內還款不計入不良貸款、不影響小微企業信用記錄;允許銀行進一步提高不良貸款的容忍度,對受疫情影響比較大的地區和行業的小微企業,不良容忍度可以再提高一些。

三是財政政策是下一步對沖疫情影響的發力重點。首先,進一步延長稅費減免等政策,並根據形勢的變化出臺新的“減稅、降費、降租”,目前出臺的一些中小企業減免稅費政策大多於6月底到期,建議適當延長。其次,重點圍繞中小企業所得稅和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的房租出臺新的政策,延長租賃期限,給民營中小企業定心丸。最後是刺激消費。疫情期間,消費和生產同時停擺;疫情之後,企業復工復產,卻因居民消費不足,出現營收下降。企業又進一步減員降成本,又加重消費低迷,導致復工復產在低水平上達到新的均衡。這種低水平的均衡對應著經濟增速放緩。要提高經濟增速,需提振消費,以打破低水平均衡。好比讓勻速60邁的車子提升到80邁,打破舊平衡必須踩油門,要藉助外力。外力就是擴大內需,提振消費,可以借鑑發達國家的做法,直接給國民“發錢”。只有當財政政策有效落地,貨幣政策才有進一步施展的空間。

四是要加大信貸政策的支持和落實力度。最近,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一系列會議,尤其是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非常重要,降準降息、信貸政策的放寬,以及各種專項債等等,但是到基層的落實非常困難,比如說給中小微企業的貸款問題,講了要給中小徽企業多少額度的貸款,但是到最後,規範的會計報表,以及抵押質押等,都不足以支持目前銀行的常規要求,廣大的中小微企業自身尤其在短時間是無能為力,“望梅止渴”。所以我認為對這些政策還要在當前特殊形勢下,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進行細化。同時,中央要加大對這些政策落實的督查力度,使廣大中小微企業有真正的獲得感,才能增強我們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五是加大加快金融機構改革力度,推動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發展。這才是從根子上破解金融機構支持中小微企業精準落實長遠之策和根本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