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CTO 到 VC:技術人轉行如何快速成長?


從 CTO 到 VC:技術人轉行如何快速成長?

阿里妹導讀:戚俊的快速成長離不開恰逢其時的機遇和委以重任的伯樂,畢業一兩年受邀創業。當膩了 CTO,於是轉行 VC,作為大老闆的副手再次起飛。這位 90 後技術人的故事,或許能給你新的啟迪。

前夜難耐,曙光難得


我是一個很主動擁抱新事物的人,熱衷於學習、實踐新技術,從 Docker 到 TensorFlow,只要確定技術對產品有促進作用並且可能成為趨勢,我就敢把這些技術應用於產品中,屬於架構師裡膽子比較肥的人。


在 2016 年容器技術剛推出的時候,恰逢公司業務需求攀升,我們需要在擴招人員與技術升級中二選一。考慮到擴增團隊的成本和風險都較大,我就做了擁抱 Docker 的決策。不可避免地,最初出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不過最後是成功的。縱然有些風險不可控,我的決定也時常倉促大膽,好在結果總是能論證直覺的準確性。


擁抱 Docker 是創業以來最痛苦的一年,容器經常出問題,造成過不少事故,也直接導致公司的銷售承受來自客戶的許多壓力。有一次容器在晚上 9 點多崩潰,完全無法使用,這會造成第二天 100 多家媒體客戶無法發稿,後果相當嚴重,這一個行業醜聞足以顛覆公司。當時我正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立馬停到服務區,釘釘聯繫阿里雲工程師團隊來解決。從晚上 9 點到凌晨,一直有人陸續進群處理,最終沒有產生惡劣影響。也正是這次事故讓我對阿里雲技術團隊有了更強的信心,也有了堅持下去的決心。我意識到雖然產品還有瑕疵,但我們的方向沒選錯,只不過還不夠成熟而已,黎明的曙光不會更遠了。


後來我們花了大量時間來學習、優化、迭代,也算是邁過了這道坎,現在已經實現全部容器化,包括業務、服務、網站、系統等等。很慶幸我們最終堅持了下來,2020 年我們服務的客戶數量是 2016 年的 7 倍,但人員只增加了不到 10 位,如果不擁抱新技術我們至少需要擴招 70-80 人。而且開發速度也得到明顯提高,可以說是教科書式的降本增效範例。


事業與人生的最優解


作為一個使用過 40+ 種產品的資深用戶,我和阿里雲的情緣算得上是風雨同舟了。在高速公路解決容器危機時,來不及提交工單,只能直接找到產品的工程師幫忙,阿里雲的工程師團隊也盡職盡責地衝在問題最前面。我認為作為阿里雲 MVP,有時候需要比阿里雲更懂阿里雲,所以平時我也會參與產品反饋等活動,注重跟產品負責人的深入交流,將心比心。


曾經發現過一個管理配置的小工具,認真仔細地使用 3 天后,給產品提出了很多建議。那個團隊只有 3 個人,通過釘釘找到我溝通,我還畫了原型圖給他們。大概一週的時間內,他們迭代完成所有我發現的問題,也採納了我提出的建議,其實這是很出乎我意料的。原本只是想著能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沒想到以外部人的身份完成了和阿里雲團隊的產品共創與共建,於我而言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2018 年,我和另外幾個 MVP 一起參加了阿里小夥伴組織的“玄奘之旅”,那是一次靈魂與肉體雙重歷練的旅途,每個人都難以忘卻。在浩瀚的戈壁中徒步 100 公里,發生了太多足夠銘記的小插曲。有一天早上 5 點摸黑出門,我忘記帶全天的乾糧,小夥伴們分給我一個牛肉乾、一個蘋果、一個燒餅,我靠著大家的救濟一路走到了營地,哭笑不得。


還有一件事深深震撼了我,當徒步一天後回到營地,大家累到只想北京癱。這時候有個阿里的小夥伴又跑出去找了一個山坡,爬到山頂只為了有信號參加一場釘釘會議,回到營地後興奮地說問題解決了。這可能是思維模式的差異,有些人會覺得沒信號多好,大家都找不到我,也就不用考慮工作。而他們會覺得幸好有信號,我可以完成這件工作,又給客戶創造了些價值。那一刻我彷彿看到阿里人身上的光芒,帶來了蠻大的衝擊,之後在團隊管理上,我也常講這個故事。


從零開始,創業者都有連續創業心


當初作為創業夥伴加入路特軟件,在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之後,我開始思考更多可能。傳統行業的天花板較低,我認為自己未來 3 年內在這裡不會有什麼質的飛躍,不滿足於現狀,於是想轉型做一份新的事業。剛好銀杏谷投資公司需要一位懂技術的人做大數據方面的判斷,於是一拍即合。路特軟件也希望我留下來,最終決定股份保留,薪資照發,重要會議出席即可,相當於我到新公司吸收更多的養分。


這個轉變其實也是有跡可循的。作為 CTO,不僅要專精技術選型,還需要關注企業全局,思考如何能快速實現更高的商業價值,如何利用技術前景與商業模式巧妙地互惠。更需要摸索平衡之道,平衡技術投入產出比,平衡技術價值與研發難度,平衡效率與穩定等。合夥人的每一個決策都會對公司產生影響,也就必須對公司負責,在所有選擇裡尋求最優解。


進入投行後,由於我在金融財經方面毫無經驗,幾乎完全是從零開始的成長,這一次轉型也遇到了極大困難。首先,技術人員的思維模式是從起點到終點的清晰思路,而投資人則是確定結果後再梳理路徑,從終點到起點的選擇和判斷,起初我很難適應。其次,沒有財務背景而開展工作尤為吃力,學習財經新聞、研究企業年報的難度不亞於修一門課。第三,作為 CTO 時的決策,總是技術為主,商業為輔,而投資人則恰恰相反。種種思想和認知的顛覆性,是我當初難以想象,始料未及的。


在經過持續的學習和請教後,我的投資人生涯終於步入正軌,整個人也有了由內而外的巨大轉變。在熟悉了資本運作的流程後,我對於產業的關注和商業模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瞭解如何有針對性地找到最適合公司的投資。被動學習的知識量和信息呈指數增長,自我價值也完成了新的躍升。對於如何更好地去創業,我也有了愈發深刻的理解,給朋友提的建議有理有據,對於創業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或許之後還會再次創業,畢竟每一位創業者都有一顆連續創業心。


談及被信任的原因,戚俊調侃道,“因為體重,所以憨厚。”但我們都知道,這位阿里雲 MVP 敢為天下先的非凡勇氣,和與人交往的真誠共情力,才是助他成功的雙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