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傳》關於缺愛,遠嫁,婚姻,你對生活的態度決定你的一生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是老金在追悼會上寫給林徽因的絕世輓聯。


《林徽因傳》關於缺愛,遠嫁,婚姻,你對生活的態度決定你的一生

林徽因享年50歲,可以說是一個成功女子,家庭事業雙豐收。

在內是一個賢妻良母,有愛他的丈夫梁思成,一雙懂事的子女,梁從誡和梁再冰,子成龍女成鳳;在外是著名的建築師,詩人及作家。

但是她同樣有個悲慘的童年。

林徽因母親和父親成婚,門不當戶不對的,無論才華和長相都遜色父親太多,父親也不喜歡她,結婚不久就娶了另一個女人,更因為沒有養得兒子,連累女兒徽因和自己一起在後院小屋子生活。

父親和姨娘生活在前院,姨娘生得兒子,前院總是歡聲笑語,顯得後院悽慘兮兮。父親對姨娘的寵愛,讓母親很是嫉妒,母親脾氣很不好,特別生氣時,便將氣都撒在林徽因的身上,不止整日喋喋不休抱怨,還經常打她。

林徽因是缺愛的,父親的不聞不問與母親的刻薄抱怨充斥了她整個童年。

在這種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和悲慘的境遇下,她和所有人一樣,很快就被一個男人的才華和熱情攻陷了,愛上了父親的徒弟徐志摩。

但也是在這種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和悲慘的境遇下,使她十分早慧,更加知道讀書對自己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要幹什麼。

當時徐志摩是有婦之夫,願意為了她去離婚,可是她是在母親的陰影下長大的人啊,在一番理智和感情的糾結後,決定回國。回國後,因為一場表演,梁啟超為子梁思成上門提親,從此林徽因便和梁思成在一起了。


《林徽因傳》關於缺愛,遠嫁,婚姻,你對生活的態度決定你的一生


但是這門親事,思成母親是反對的。

第一是因為林徽因和徐志摩的過往,思成母親覺得一個女孩子和一個男人勾勾搭搭不符合禮數。

第二兩人公開宣佈訂婚時不久,梁思成便出了車禍,一度覺得林徽因克自己的兒子;思成住院期間,林徽因寸步不離的照顧他,母親卻認為林徽因不知羞恥,還沒給林家下聘呢,作為一個女人都不懂得迴避。

因為母親的反對,後來連姐姐們也開始反對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無論父子倆怎麼勸說,林徽因怎麼表現,母親到死都不肯鬆口,直到母親病逝三年後她們才成婚。

婚事解決了,婚後還是得面對生活瑣碎。不久林徽因生下了一兒一女,期間有一次,林徽因和思成說,她同時愛上了兩個男人,另一個意指老金,梁思成很震驚,但仍祝她幸福,林徽因說:"你給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一生來償還。"

因為戰亂,他們搬到窮鄉僻壤的李鄉,舟車勞頓水土不服,導致林徽因從鬼門關走了一回,物價飛漲經濟不足帶著虛弱的身子還得照顧一家子,每天研究怎麼吃飽穿暖,洗洗涮涮一會便天黑癱在床上。

但是她從未放棄思想和感情,思成不在家她經常寫信告知生活中的小細節;朋友來了也娓娓而談喜歡的書籍;認真觀察一切,一朵花都能讓她興起寫詩;同時還輔助思成研究中國建築史。


《林徽因傳》關於缺愛,遠嫁,婚姻,你對生活的態度決定你的一生


林徽因成功的家庭與事業看起偶然,實則必然。

有些人經歷過缺愛的童年,長大後隨便就找個人嫁了,婚後生活不和諧,精神出軌,最終導致離婚,反而責怪父母,責怪丈夫,責怪命運,最後抱怨的過著一生。

而林徽因呢,她也經歷過缺愛的童年,但是並沒有隨便找個人嫁了,而是把童年的陰影當做一種教誨,放棄了徐志摩選擇了梁思成;同樣也造到未來婆婆的反對,也努力的談好婆婆;婚後更沒有出軌,反而堅守一人;更有比現在現實的柴米油鹽,但是她沒有把這一切看成自己人生的全部,家庭之外還保留著自己的愛好,文學與建築。


《林徽因傳》關於缺愛,遠嫁,婚姻,你對生活的態度決定你的一生


從細微處發現情感,體驗情感,享受情感,努力生活著,而不單為了柴米油鹽而活著。

所以一個人活的幸福與否,關鍵看她的心態和對人生的認識程度。否則給你同一段人生,你也未必活的有人家的好。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