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县,曾名吴旗县,因吴起在这里屯田戍边而得名

心胸狭窄的魏武侯让吴起带着他的军队来到白于山地,本计划让他自生自灭,反而却造就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也催生了一个地名——吴起镇。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那么这个吴起镇在现在哪里呢?为何以吴起命名呢?

其实吴起镇就是今天的吴起县吴起镇,吴起县的名字正因吴起镇而来。吴起县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位于延安市的西北部。

吴起县,曾名吴旗县,因吴起在这里屯田戍边而得名

吴起县长征红军胜利纪念园

从吴起县县名的来源来看,这里注定是一个和军事颇有渊源的县。

话说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吴起,他与一般上阵杀敌的将军不同,有自己的思想和大战略。吴起主张戍边和屯田相结合,士兵们平时耕种训练,战时打仗。这不仅减轻了国家的负担,而且可以大大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吴起在训练方面,纪律严明,讲求公平。他甚至要求贵族都要到边地垦荒戍边,他为了严明军纪甚至杀了吴王的爱姬。可能正是由于这种行事方式,让他一生际遇坎坷。他在鲁国效命,打败了鲁国的死敌齐国,却遭到诬陷。他支持魏文侯的改革,却被权臣排挤不得不出走楚国。他在楚国励精图治,却遭到宗室大臣暗算,被乱箭射死。

正是这么一位很有性格的将军在吴起县这个地方写下了非常精彩的一笔,时至今日人们仍传颂着他的故事。

那是吴起在魏国为将的时候,魏文侯非常看重吴起,委以重任。可是不久之后魏文侯去世了,新继位的魏武侯听信小人谗言,不仅不重视这位雄才大略的将军,反而有意把他赶走。魏武侯信誓旦旦地说:“将军不是主张戍边屯兵,建立一支常备军吗?白于山(今吴起县境内)这个地方就是个屯兵的好地方,将军不妨带人去那里驻扎。”

吴起知道自己不受待见,只好率领士兵去了白于山地。这里在当时是魏国和秦国的交界处,是一片山谷纵横,荆棘遍地,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

吴起率领万余军马,长途跋涉来到这里。许多将士都惊呆了,这里怎么能够戍守呢?更有一些人愤愤难平,建议吴起带兵杀回去,找魏武侯兴师问罪。

但吴起不是这样的人,他以国家大局为重,写了一份书信,报告白于山地的情况,并且请求魏武侯发来粮草,以供大军戍守。可是这封信如石沉大海,接着他又写了两封信,同样如此。吴起就不再写信了,他决定自己解决问题。

吴起县,曾名吴旗县,因吴起在这里屯田戍边而得名

吴起县吴起广场上的塑像

他白天黑夜,忙前忙后,骑马于白于山前,步行于洛川河道,观察地形,寻找可以戍守和垦荒的地方。白于山前有大片的荒地,吴起率领的这支军队,许多士兵本来就是种地的农民,现在又回归了老本行,他们就在这里农忙时种地,闲时训练。

还好老天眷顾,一连三年这里风调雨顺。吴起开垦的荒地取得大丰收,谷粮满仓,战马肥壮。这支军队不仅没有因魏武侯的冷落而自暴自弃,反而成为魏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

吴起在这里开荒带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许多百姓携儿带女来到这里定居,往日的荒僻之地,变得生机勃勃。

1819年,清朝嘉庆皇帝在位期间,在此设镇,镇名就叫吴起镇。这显然是因为吴起在这里屯田的缘故。1942年吴起镇升级为吴起县,后来又改为吴旗县。2005年又恢复了原来吴起县的名字。

吴起县,曾名吴旗县,因吴起在这里屯田戍边而得名

吴起县城全景

如今的吴起县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是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之一。吴起镇在全国率先推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政策,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还曾因为率先实行15年免费教育广受赞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