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从战神到万箭穿心,兵家亚圣的浮沉一生

吴起:从战神到万箭穿心,兵家亚圣的浮沉一生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卫国左式(山东省定陶西)人,出生在一个富有家庭。由于生长在战国时代,跟当时一些闯荡天下的名士一样,他立志干一番事业。然而卫国是一个极贫极弱的小国,不仅无法称雄天下且随时都有被强国吞并的危险,更糟糕的是,卫国国君根本不采纳吴起的强国策略。

吴起煞费苦心,到头来却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并遭到了乡里人的耻笑。残酷的现实使吴起感到在卫国继续呆下去,远大的理想将无法实现。忍痛辞别了年迈的母亲,到邻国鲁国游学。临行前他咬伤自己的臂膀,向母亲发誓道:“如果不成就事业,当上公卿、相国一类的高官,决不回国。”

吴起:从战神到万箭穿心,兵家亚圣的浮沉一生

吴起到了鲁国后,投在曾申(曾子的孙子)门下做学生,学习儒家学说。但不久,吴起的母亲病逝,想起当初的誓言,就忍痛没有回去奔丧。此举严重违背了儒家的道德观念,使曾申大发雷霆,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

从此,吴起弃文习武,在鲁国相国仪休的推荐下当上了鲁国大夫。周威烈王十六年(公元前410年)强大的齐国攻打鲁国,鲁穆公想让吴起领兵抗敌,但又担心吴起之妻是齐国大夫田居的女儿,恐其临敌退缩而犹豫不决。

吴起:从战神到万箭穿心,兵家亚圣的浮沉一生

吴起知道后,出于他极端的利己主义,为表示他对齐国的忠诚,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鲁穆公解除了疑虑,遂任命吴起为大将领兵抗敌。吴起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首先装出一副畏惧齐军的样子,并表示要和齐军谈判讲和,麻痹齐军。然后又将老弱残兵摆在中军,伏精兵于两翼。乘齐军松懈无备之际,突然从两翼杀出,齐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大败而回。鲁军大获全胜,齐国的威胁得以解除。吴起大破齐军,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从此名扬天下。然而,吴起的功绩却引起了许多鲁国大夫的嫉妒,不断有人在鲁君面前对其诽谤,鲁君遂开始怀疑吴起。吴起见状,只好离开了鲁国。

吴起听说魏国君主魏文侯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求贤若渴,认为魏国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便来到了魏国。魏君问相国李克(又名李悝)吴起这人如何,李克说:“吴起虽贪财好色,但若论带兵打仗,司马穰苴(春秋齐国军事家)也比不上他。”但在唯才是举的战国时代,魏文侯为了国家利益最大化,并不会考虑吴起个人的道德问题,于是召见吴起商谈军国大事。

吴起:从战神到万箭穿心,兵家亚圣的浮沉一生

吴起来到魏宫,魏文侯说:“寡人不喜欢谈军旅之事。”吴起笑了笑说:“根据我的观察,您为何说的和想的不一致呢?您现在一年四季宰杀牲畜,制造皮革,日夜赶造长短兵器。且车辆做得很坚固,又不加装饰,乘坐打猎也不轻便,这一却不知是干什么用的?”他见文侯没有吱声,又接着说:“如果将这些东西用于进攻或防御敌人,但又任命一位不善使用它的人,那就像让正在孵蛋母鸡去和猫打架,刚出生的小狗去和老虎搏斗一样,即便有天大的勇气,也必然会遭到失败。从前,承桑氏(传说中的古代部落)的国君只讲文德,放弃武备,最后导致灭亡;有扈氏的国君依仗兵多而好战,结果丧失了王位。英明的君主必须吸取历史教训,做到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所以说,面对敌军的侵犯不迎击,算不上义;看到被敌人杀害的百姓而悲伤,也算不上仁,“这一段精彩的说辞,使魏君大为赞赏,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仪式任命吴起为大将。”

吴起:从战神到万箭穿心,兵家亚圣的浮沉一生

公元前409年,吴起带兵讨伐秦国,一连攻占了五座城池,夺取了西河(今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地区)。接着又参加了扫灭中山国的战役,为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吴起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国君的肯定,遂被任命为西河守(地方行政长官),以抵御秦国和韩国的入侵。

吴起镇守西河达二十七年,先后带兵和秦、韩等国大战七十六次,其中全胜六十四次,其余也都打成平局。至于小仗,更是不计其数。值得一提的是,在魏武侯七年,他更是以五万人击溃了秦国五十万军队的进攻,创造了战国初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吴起的能征善战使魏国的疆域拓展了上千里,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

吴起:从战神到万箭穿心,兵家亚圣的浮沉一生

吴起行军作战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因此深得军心。史料上载,吴起与军中的最低层的士兵吃同样的食物,穿同样的衣服,睡觉不另设床铺,行军时不坐车,见士兵负载过重,便马上分出一点自己背上。有一次,一名年轻的士兵身上长了个毒疮,吴起用嘴帮他将脓血吸干,并亲自调药给他敷上。当这位士兵的母亲知道此事后,竟痛哭流涕,大家诧异地问:“你儿子一个小小的兵卒,能得到吴将军细心的照料,应该高兴,为何还哭?”这位母亲答道:“你不知道,从前孩子的父亲也长过毒疮,吴将军也用嘴替他吸脓,结果孩子的父亲打起仗来,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最终战死沙场。而如今吴将军又这样对待我儿子,真担心他和他父亲一样战死沙场,所以伤心流泪。”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吴起为了获取军心,能和士兵同甘苦、共患难,关心士兵的生活,体贴士兵的疾苦,从而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正是战无不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吴起:从战神到万箭穿心,兵家亚圣的浮沉一生

吴起严明军纪,赏罚分明。有一次秦国起兵十五万,妄图夺回西河地区。魏国的兵力不到五万,在敌我兵力悬殊的形势下,吴起镇定自若地制定了作战计划,先派出一支军队插入敌后进行骚扰,使敌首尾不能相顾,难以集中兵力,接着再率领大军迎战。当吴起率军与秦军主力对峙时,尚未发布冲锋命令,一名士兵竟冲入秦军阵中斩杀了几名秦军士兵。此时,吴起令旗一挥,魏军有如神兵天降杀入敌阵,秦军顷刻之间片甲无存。战斗结束后,那名士兵提着几个敌军首级前来请赏,全军上下皆投以羡慕的眼光。

谁知吴起却命令将那位士兵推出去斩首。那士兵高呼冤枉,众将也纷纷替他求情说:“这位士兵是冲锋陷阵的好手,再说此仗打赢了,即使有错,也罪不至死,希望将军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吴起严肃地说:“我知道他是一名优秀的士兵,但军令如山,没有我的命令谁都不能擅自行动,他犯的是死罪,众将无须多言。”他把那名士兵召到跟前,饱含热泪地说:“说心里话,你是位优秀的战士,我很喜欢你,但军令如山,这次我不能不杀你,你放心地去吧,你的家人我会照顾的。”那名士兵不再说什么,从容地走出了营帐。

吴起:从战神到万箭穿心,兵家亚圣的浮沉一生

魏武侯即位不久,将田文立为相国,吴起跟他同朝还算融洽。可田文死后,公叔继任相国,公叔为人心胸狭窄,容不下吴起。便设计使魏武侯对吴起产生了不信任感。吴起害怕获罪,离开了魏国。

公元前383年,吴起来到了楚国。楚悼王久仰吴起大名,马上任命他驻守边关,不久便任命他为令尹(相当于相国),掌管军政大权。

吴起知恩图报,尽心竭力辅佐悼王,实行变法。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主张如:在政治上取消贵族特权,裁减冗员,精简机构,禁止主张纵横的言论。在军事上整顿军队,修筑城墙,增强军队战斗力。在经济上奖励耕战,促进农事。吴起的变法使楚国国力大增,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于是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并陈、蔡两国、击溃赵、魏、韩等国。向西讨伐秦国,楚国因此威震天下。然而,吴起的变法却触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楚国贵族都对吴起恨之入骨,恨不能杀之而后快。

吴起:从战神到万箭穿心,兵家亚圣的浮沉一生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以阳城君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发动叛乱,率兵包围王宫,要杀吴起。吴起猝不及防,仓促组织平叛,结果卫士全部战死,自己也负了伤。在走投无路之时,吴起带伤跑入灵堂,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按楚国法律规定,若用兵器碰到国王尸体者,都要灭三族。但是阳城君对吴起恨之入骨,命令部下乱箭齐发,一位伟大的军事家结束了轰轰烈烈的一生。

吴起与孙武一样,都是伟大的军事思想家,他所著的《吴子》自战国、秦汉以来,就成为兵家必读的兵法之一。韩非子指出:“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吴子》四十八篇,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吴子》的大部分内容都已佚失。在宋代核定的《武经七书》中所收录的《吴子》已经残缺不全,仅剩上、下两卷各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

虽然《吴子》一书残缺不全,而且其中也有可能存在后人伪造成分,因此很难代表吴起思想的全貌。但尽管如此,书中有些内容还是具有独创性,而且对后世兵家也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