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与文明的拐点—从一场“大明劫”说起

疫病与文明的拐点—从一场“大明劫”说起

水水牛舍的 今天

观学院

保护年轻的求知欲

疫病与文明的拐点—从一场“大明劫”说起

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与瘟疫战斗不休的历史,团结、决策、抗争、坚韧,这一切关乎千万人的生命,也一次次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成为了文明的拐点。

崇祯六年,明朝鼠疫,最终扩散全国,十户九死。这场持续了十余年的瘟疫,为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敲响了最后的钟声。

回顾历史,明朝人是怎样应对鼠疫的?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几次瘟疫?古人又怎样用智慧解决?人类文明史中,瘟疫带来了无尽的死亡与灾难,以史为鉴,我们又能学到什么?

讲者:郑宁 上海师范大学讲师

来源:观学院(guanschool)


非常有幸来到观察者网,和大家交流疾病与文明的问题。我从事明清史研究,文明受到各种各样问题的影响,疾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今天就从《大明劫》讲一讲,电影里大量的人因为疫病去世,把尸体扔到火里焚烧,真实情况比这个还要糟糕。

崇祯14年,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巨量的人口死亡。河南商水县记载,街上都没有人的踪迹。这场瘟疫的影响有多大?我们以文明的尺度看,瘟疫和文明是什么样的关系?

太平天国时,中国遭受到了霍乱的巨大冲击。霍乱传染性很强,一个人死了,其他几个人送葬,结果也得病了。战争造成的死亡其实不那么多,兵荒马乱再加上瘟疫,导致的死亡就非常多。而且瘟疫造成的死亡是不分贵贱的,无论什么人,在瘟疫中都可能受到影响,所以对历史的冲击是全方面的。瘟疫和文明经常会无距离的拥抱。

很多年纪大的朋友接种过天花。清代在承德建避暑山庄,为什么建在盛德?在北京建不是很好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蒙古、西藏来的王公贵族,他们害怕进内地。进内地很可能会染上天花,离北京不太远的承德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这里建避暑山庄,清朝皇帝接见蒙古的王公大臣,大家都放心。

死于天花的皇帝就有两位,顺治和同治。有传言说,同治皇帝逛八大胡同染上了病,死前的症状很像天花。李德立太医一开始发现同治得了天花,有出痘症状。他开了药,同治皇帝开始用药,慢慢调理,病状渐渐恢复。但11月月底,病情猛然加剧了,并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出了脓疮、留了毒,最终六脉已绝,驾崩了。大家可以想象,瘟疫对文明的冲击有多大,皇上都跑不了,更不要说平民百姓了。

当然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样,黑死病让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一半。瘟疫是哪来的呢?大概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蒙古人带来的,还有一种说是威尼斯商船带来的。即便在没有飞机的过去,瘟疫也会在大陆上反复传播,把死神的阴影带给所有人。

瘟疫对历史的影响是多方位的。1348-1349年是黑死病集中爆发的时段,这一年英格兰损失了30%-40%的人口。1348年,在亚欧大陆的东端,淮河流域,也发生了一场瘟疫和饥荒。在这场瘟疫和饥荒中,一个年轻人失去了他的父母亲人,跑到寺里当和尚。当和尚也没有退路,于是就跑出去要饭,这个年轻人就是朱元璋,创立了大明王朝。历史常常有这种巧合。

瘟疫发生在明朝时,究竟是什么样?明朝人怎么看待瘟疫?在电影里大家也看到古人的迷惑行为,举着神做法事。我们没有必要去谴责古人,他们当时没有细菌学说,也没有相关知识,这种事情很常见。晚明的文人沈德符写了本《万历野获编》,里面记载了瘟疫,十家九卧,百姓死将半。大家说这是鬼神闹的,是被鬼打的,说的活灵活现。明英宗的人生经历很丰富,当过蒙古人的俘虏,又回来当皇上,性格比较温和。瘟疫发生了,他说虽然是天灾,流行也与人事有关。要么是大臣,要么是刑法,要么是有关部门。能够认识到人事是一种进步,当然可以说它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延伸。但这可能也是一种甩锅,皇上就把这个锅啪甩给大臣了。甩锅归甩锅,明朝中央政府还是有举措的,这也是我们几千年来能够战胜瘟疫,民族发展壮大到今天很关键的原因。

明朝怎么做呢?和今天有些类似。明朝中央政府第一时间要求各个地方上报,并且有一套报灾之法。哪里发生灾害,地方官员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把情况报到中央来,不允许出现隐瞒、漏报,最后要被皇帝责罚。确实有地方官员严格的执行要求,比如《见素集》,里面有江西的上报材料,上报了男女痘症,报的是喉风肿痛疾病。

朝廷得到情况,也会及时上报。最后一层、一层上报到最高决策者那。永乐年间,江西福建发生了瘟疫。监国的皇太子派人巡视,看看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危机,针对性的帮助。应对的措施有哪些?

第一个,官方祭神。永乐年间陕西发生瘟疫,朝廷派人去祭祀华山,其实也有甩锅的意思。保护老百姓是神之旨也,是华山的职责。我祭祀你了,你就要好好保护老百姓。还有娱神,河南汤阴有岳飞的祠堂,秦桧跪在那里。只要一个地方发生瘟疫,怎么办?大家拿东西揍秦桧,打他几十上百下,打狠了,就能好了。还有自制神药的记载,山东一家500多口,都没有得病。他们就做一种药酒,喝酒治病。

除了上面不太理性的方法,还有一些相对可靠的措施。在传统时期,技术没有今天的发达,信息传播也没今天快,但政府还是会做出有效回应,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施粥。二,施药。三,掩埋。

施粥就是放粮。瘟疫发生后,会造成物资供给的紧张。朝廷会派医生去给药。有人说万历皇帝怠政,但万历听说京城中发生瘟疫,就派太医院医官治疗,给大家发药。掩埋也是必要的。人死了,如果不把尸体埋了,会造成更严重的结果。民间也有很相似的救灾组织与活动,在富庶的江南,民间活动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明朝也是往前学习的,学习汉、唐、宋朝人,他们很多做法其实具有朴素科学知识,也和今天的方法相近。比如卫生隔离,《五杂俎》写到京师总是闹瘟疫,可能是房子太小,环境又脏。过去是没有排水设施的,明清的北京城都很脏,尤其是粪便,大家往街上一扔,然后等晒干了,风沙一吹,传染性的疾病也很强。怎么预防?首先要弄干净自己,讲卫生,其次要静坐简出,要安安静静的呆在屋里,这就是隔离手段,明朝人也想到要隔离。

嘉靖年间当过内阁首辅的夏言,他的文集中记录了给属下的批示,要求注意军队的防疫问题。特别强调不要让士兵们都聚在一起,特别是人和战马都窝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瘟疫。明朝人是有防疫概念的,和今天的集中收治、公费医疗都有一点相似之处。景泰年间的重臣王竑,他当时是漕运总督,也兼凤阳巡抚,驻节在淮安。当时苏北发生瘟疫,王竑救济灾民,选择良医,公费收治无家可归的人,给去世的人棺材,不让他们暴尸于野外。明朝人治理瘟疫有一整套的方法,只要国家情况稳定,并非都是很慌张的。

明朝人对瘟疫的认识,其实已经上升到很深刻的程度。包括我们这次遭受的新型冠状病毒,它往往都有发烧的症状。明朝人也意识到了,就提到了温病,热自内达外。还提到了怎么办,对付这种病不能再用热药了,要清热解毒。这是中医的一种经验积累,一直到今天也是一样。

明朝医生并不固步自封。面对瘟疫,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应该意识到,这不是我们寻求过去、反思自己,就能够找到解决办法。还是要对症下药,去找相应的方法。明朝医生会反复去找药方。嘉靖皇帝大家都熟悉,炼丹、写青词这样一个皇帝。在嘉靖21年,京师瘟疫。有人说嘉靖不理朝政,但嘉靖不仅知道瘟疫,还亲自检索药方,制造了一个药方叫济疫小引子方,让有关部门颁布下去,给大家喝药。嘉靖皇帝崇尚道教爱炼丹,在传统时期,炼丹也好,做中药也好,都有一点相似性,可能嘉靖就是从中找到了一点灵感。

明代有个医生叫吴有性,吴有性写了《温疫论》,他提出戾气学说,其实很接近于今天的病毒学说。而且他特别意识到,找特效药,不要乱吃药。网友还说,吴有性的方法这么有效,当初非典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他的方法请出来,说不定一下就能治好了。时代在反复进步,病毒也是一样。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乾隆58年北京发生瘟疫,京城的名医使用了包括吴有性在内的明朝医生的方子,结果都没有效果。我们一方面要夸明朝的方法是很有效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他是有限的,甚至于还有非理性的一面。

真正到达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科学认知,是什么时候?宣统元年颁布了预防传染病章程,一共17条,已经很符合我们今天的科学认知理念。也正是在条例章程颁布的第2年,东北发生了肺鼠疫的大流行。这也是前一段时间网上炒得很火的伍连德博士,天佑中华的一个故事。当然伍连德博士居功至伟,但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当时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员能够支持伍连德博士?其实很大程度上,也与认知提高、前一年中央颁布的章程有很大关系。

今天面对瘟疫,大家还是要相信科学,相信最新的知识,不能盲目从古。晚清在国势日渐颓废的情况下,居然能够战胜肺鼠疫,为什么明末就不行呢?明末的瘟疫到底怎么样?

明末的瘟疫是一场持续时间很长的瘟疫,我们可以把它追到崇祯6年。崇祯6年在山西和内蒙古沙地交界的地方,爆发了疫情。之后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席卷了整个中国北方。甚至包括江南地区。它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崇祯13年,河北大疫。14年,河南又爆发瘟疫。崇祯十六年,北京这一带也出现了大规模瘟疫。整个瘟疫席卷了华北,影响范围非常之大。这一场瘟疫,崇祯皇帝做了什么呢?对崇祯的评价,一种认为他是昏君,活该吊死在煤山上。另一种觉得崇祯好可怜,天不佑崇祯皇帝。我们不妨从瘟疫来。首先这场瘟疫,从崇祯6年到崇祯16年,谁也不能保证只有一种瘟疫。晚清时,我们已经有西方传来的现代科学防疫知识,明末时还没有知识,明末是怎么做的呢?崇祯皇帝还是做了事情的。首先,他下罪己诏。之前的皇帝,要么甩给山川神灵,要么甩给大臣,要么甩给有关部门。崇祯皇帝很直接下罪己诏,把瘟疫扣到自己头上来了。其次他也做了一些事,他先是出千两白银,给太医院拨款,让太医院去治疗疾病。有人就批评崇祯抠门,这么大的瘟疫就给上千两白银。崇祯抠门可能是真的,但另一方面大家也看到,药里那些东西也不太贵。崇祯皇帝治病抠门,他后来埋死人不太抠门。死的人太多了,他出了2万多两白银,给大家埋葬尸体。可以说明末在瘟疫情况下,中央朝廷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了一些事情。但他的努力是不够的,而且也未必能成真。明末国力衰弱,无法应对灾变。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也越来越弱。朝廷控制不了地方,甚至控制不了地方的军队。

第3点更主要的什么问题?战胜瘟疫的最核心的点在哪里?控制人口流动,不要乱跑。

疫病与文明的拐点—从一场“大明劫”说起

上面这张地图,这是明末农民战争起义时,农民军的流动图。绝农民军要想生存,一定要去灾害瘟疫发生比较多的地方。这个地方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就加入农民军。但在这个地方,一是获得不了足够的粮草。二是也不能久呆,所以他要往粮草富足的地方跑。明朝军队要来打他,地方老百姓也未必会支持他,所以呆一阵子,又要跑回爆发瘟疫的地方。你就会看到农民军在疫区和非疫区之间来来回回跑。不只是农民军,剿灭他的明朝军队也是跟着他来来回回的跑。整个半个中国都被他跑了一遍,农民军加明军,几十万人大规模的流动,客观上确实大大加速了瘟疫传播。使得明末瘟疫平息变得非常困难。

我们谈一个拐点的问题。瘟疫到底对明朝的国运造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疫病与文明的拐点—从一场“大明劫”说起

这张图右上角,崇祯17年,李自成兵发陕西,进攻北京。他从居庸关进了北京,遭到了明朝守军的激烈抵抗,区区几千的明朝守军就对农民军造成了大量杀伤。山西作为疫区的发源地,疫病已经结束了。明军的战斗意志也很强,对农民军抵抗很强,李自成在宁武关之战之后就泛起了疑虑。他跟手下说,宁武关虽然打破了,我们几千人死了这么多人。后面大同、宣府、居庸关、京师,这还打什么?我们不全死光了,不如回陕西。后来为什么李自成的担忧没有成为现实呢?为什么只有在山西境内,太原坚守了,宁武关坚守了,宣府、居庸关,北京怎么就不坚守呢?再往前推几年,当年满清入关劫掠时,满清铁骑围攻北京城都不成功,怎么李自成就能打赢?

瘟疫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李自成来的前一年,北京爆发鼠疫,这场瘟疫从2月到9月延续了整整半年,10室9空。死了这么多人,京城驻军不可能没事。尤其是军队,士兵都住在一起,卫生情况也未必多好,传染非常严重,死亡也非常多。少量精锐又被太监选到外面打仗了。剩下的人又弱又少,去守城墙,人都不够。几十万的精英兵马,在李自成打来的时候,几乎是手无缚鸡之力。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只讲瘟疫。客观上,崇祯16年瘟疫造成巨量人口损失,确实为北京李自成顺利攻占北京提供了机会。很著名的历史学家就提出观点,老鼠亡明。

疫病与文明的拐点—从一场“大明劫”说起

我们往西方看,雅典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伯里克利得鼠疫死了,改变了雅典文明的历史。查士丁尼大帝重新复原罗马帝国的梦想,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瘟疫的冲击。人口死亡,军队战斗力锐减。瘟疫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共有的关键词,它不是一个独有的问题。

1918年的大流感,是距今影响最大的一场流感。我们现在普遍认为他最先爆发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一战美国军队越过大西洋到达了欧洲,很快就传到了全世界,但这场流感却被冠名为西班牙大流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西班牙感染的人多,西班牙没有捂住,西班牙国王得病了,但你会看到这明显是一个推卸责任的过程。甚至于还有一种很荒谬的观点,说是一战,中国派到欧洲的华工得了病,传染给了欧洲人。在历史上。把疾病冠以自己不喜欢的一方势力名字,是大家普遍干的一种事情。甚至包括我们说,他们过去传说同治皇帝逛八大胡同德的梅毒,英国人就说这叫巴黎花柳病,要把它扣到法国人头上。

疫病与文明的拐点—从一场“大明劫”说起

我们说回西班牙大流感,英国议会档案1918-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在这一年之间,造成的死亡人数有2000万到5000万,超过了第1次世界大战4年的死亡人数总和。大量的隔离病房出现,坚决不戴口罩的欧洲人,把口罩一个个捂的严严实实。1918大流感对当时历史进程造成了直接冲击,特别是18年的2月8月份爆发了第2波大流,致死率大大提升,而且高死亡率普遍发生于青壮年。当时一战接近尾声,战场上都是年轻的士兵,各国某种也是出于对高死亡率流感的恐惧,快速地结束了一战。

我们当下所经历的一切,从今天来看,毫无疑问是一个全新的预警。它是全新的病毒,我们要全新认识。但从它的过程和我们的经历来看,也未必是全新的,也是历史的某种重现。你会看到其中,无论是惊慌也好,冷静也好,付出也好,甚至一些不光彩的事也好,历史上都曾经发生过。我们以古为鉴,也应该表现得更加理智和成熟。

第2点,古人的智慧是要我们学习的,古人犯过的一些错教训要汲取,但大家也不要迷信古方。

第3点,疫情当然关乎每个人的生命,上到皇帝,下到普通人。但他也关乎到你在的国家,你在的地区。所以大家都乖乖听话,把疫情给压制下去。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整个世界。

这就是我今天的内容,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