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與文明的拐點—從一場“大明劫”說起

疫病與文明的拐點—從一場“大明劫”說起

水水牛舍的 今天

觀學院

保護年輕的求知慾

疫病與文明的拐點—從一場“大明劫”說起

文明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社會與瘟疫戰鬥不休的歷史,團結、決策、抗爭、堅韌,這一切關乎千萬人的生命,也一次次改變了歷史的走向,成為了文明的拐點。

崇禎六年,明朝鼠疫,最終擴散全國,十戶九死。這場持續了十餘年的瘟疫,為風雨飄搖的明王朝,敲響了最後的鐘聲。

回顧歷史,明朝人是怎樣應對鼠疫的?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幾次瘟疫?古人又怎樣用智慧解決?人類文明史中,瘟疫帶來了無盡的死亡與災難,以史為鑑,我們又能學到什麼?

講者:鄭寧 上海師範大學講師

來源:觀學院(guanschool)


非常有幸來到觀察者網,和大家交流疾病與文明的問題。我從事明清史研究,文明受到各種各樣問題的影響,疾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今天就從《大明劫》講一講,電影裡大量的人因為疫病去世,把屍體扔到火裡焚燒,真實情況比這個還要糟糕。

崇禎14年,發生了一場大瘟疫,巨量的人口死亡。河南商水縣記載,街上都沒有人的蹤跡。這場瘟疫的影響有多大?我們以文明的尺度看,瘟疫和文明是什麼樣的關係?

太平天國時,中國遭受到了霍亂的巨大沖擊。霍亂傳染性很強,一個人死了,其他幾個人送葬,結果也得病了。戰爭造成的死亡其實不那麼多,兵荒馬亂再加上瘟疫,導致的死亡就非常多。而且瘟疫造成的死亡是不分貴賤的,無論什麼人,在瘟疫中都可能受到影響,所以對歷史的衝擊是全方面的。瘟疫和文明經常會無距離的擁抱。

很多年紀大的朋友接種過天花。清代在承德建避暑山莊,為什麼建在盛德?在北京建不是很好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蒙古、西藏來的王公貴族,他們害怕進內地。進內地很可能會染上天花,離北京不太遠的承德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這裡建避暑山莊,清朝皇帝接見蒙古的王公大臣,大家都放心。

死於天花的皇帝就有兩位,順治和同治。有傳言說,同治皇帝逛八大胡同染上了病,死前的症狀很像天花。李德立太醫一開始發現同治得了天花,有出痘症狀。他開了藥,同治皇帝開始用藥,慢慢調理,病狀漸漸恢復。但11月月底,病情猛然加劇了,並出現了嚴重的併發症。出了膿瘡、留了毒,最終六脈已絕,駕崩了。大家可以想象,瘟疫對文明的衝擊有多大,皇上都跑不了,更不要說平民百姓了。

當然在世界範圍內也是一樣,黑死病讓歐洲人口減少了將近一半。瘟疫是哪來的呢?大概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蒙古人帶來的,還有一種說是威尼斯商船帶來的。即便在沒有飛機的過去,瘟疫也會在大陸上反覆傳播,把死神的陰影帶給所有人。

瘟疫對歷史的影響是多方位的。1348-1349年是黑死病集中爆發的時段,這一年英格蘭損失了30%-40%的人口。1348年,在亞歐大陸的東端,淮河流域,也發生了一場瘟疫和饑荒。在這場瘟疫和饑荒中,一個年輕人失去了他的父母親人,跑到寺裡當和尚。當和尚也沒有退路,於是就跑出去要飯,這個年輕人就是朱元璋,創立了大明王朝。歷史常常有這種巧合。

瘟疫發生在明朝時,究竟是什麼樣?明朝人怎麼看待瘟疫?在電影裡大家也看到古人的迷惑行為,舉著神做法事。我們沒有必要去譴責古人,他們當時沒有細菌學說,也沒有相關知識,這種事情很常見。晚明的文人沈德符寫了本《萬曆野獲編》,裡面記載了瘟疫,十家九臥,百姓死將半。大家說這是鬼神鬧的,是被鬼打的,說的活靈活現。明英宗的人生經歷很豐富,當過蒙古人的俘虜,又回來當皇上,性格比較溫和。瘟疫發生了,他說雖然是天災,流行也與人事有關。要麼是大臣,要麼是刑法,要麼是有關部門。能夠認識到人事是一種進步,當然可以說它是天人感應的一種延伸。但這可能也是一種甩鍋,皇上就把這個鍋啪甩給大臣了。甩鍋歸甩鍋,明朝中央政府還是有舉措的,這也是我們幾千年來能夠戰勝瘟疫,民族發展壯大到今天很關鍵的原因。

明朝怎麼做呢?和今天有些類似。明朝中央政府第一時間要求各個地方上報,並且有一套報災之法。哪裡發生災害,地方官員一定要在規定時間內把情況報到中央來,不允許出現隱瞞、漏報,最後要被皇帝責罰。確實有地方官員嚴格的執行要求,比如《見素集》,裡面有江西的上報材料,上報了男女痘症,報的是喉風腫痛疾病。

朝廷得到情況,也會及時上報。最後一層、一層上報到最高決策者那。永樂年間,江西福建發生了瘟疫。監國的皇太子派人巡視,看看地方到底發生了什麼危機,針對性的幫助。應對的措施有哪些?

第一個,官方祭神。永樂年間陝西發生瘟疫,朝廷派人去祭祀華山,其實也有甩鍋的意思。保護老百姓是神之旨也,是華山的職責。我祭祀你了,你就要好好保護老百姓。還有娛神,河南湯陰有岳飛的祠堂,秦檜跪在那裡。只要一個地方發生瘟疫,怎麼辦?大家拿東西揍秦檜,打他幾十上百下,打狠了,就能好了。還有自制神藥的記載,山東一家500多口,都沒有得病。他們就做一種藥酒,喝酒治病。

除了上面不太理性的方法,還有一些相對可靠的措施。在傳統時期,技術沒有今天的發達,信息傳播也沒今天快,但政府還是會做出有效回應,大概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一,施粥。二,施藥。三,掩埋。

施粥就是放糧。瘟疫發生後,會造成物資供給的緊張。朝廷會派醫生去給藥。有人說萬曆皇帝怠政,但萬曆聽說京城中發生瘟疫,就派太醫院醫官治療,給大家發藥。掩埋也是必要的。人死了,如果不把屍體埋了,會造成更嚴重的結果。民間也有很相似的救災組織與活動,在富庶的江南,民間活動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明朝也是往前學習的,學習漢、唐、宋朝人,他們很多做法其實具有樸素科學知識,也和今天的方法相近。比如衛生隔離,《五雜俎》寫到京師總是鬧瘟疫,可能是房子太小,環境又髒。過去是沒有排水設施的,明清的北京城都很髒,尤其是糞便,大家往街上一扔,然後等曬乾了,風沙一吹,傳染性的疾病也很強。怎麼預防?首先要弄乾淨自己,講衛生,其次要靜坐簡出,要安安靜靜的呆在屋裡,這就是隔離手段,明朝人也想到要隔離。

嘉靖年間當過內閣首輔的夏言,他的文集中記錄了給屬下的批示,要求注意軍隊的防疫問題。特別強調不要讓士兵們都聚在一起,特別是人和戰馬都窩在一起,這樣就很容易造成瘟疫。明朝人是有防疫概念的,和今天的集中收治、公費醫療都有一點相似之處。景泰年間的重臣王竑,他當時是漕運總督,也兼鳳陽巡撫,駐節在淮安。當時蘇北發生瘟疫,王竑救濟災民,選擇良醫,公費收治無家可歸的人,給去世的人棺材,不讓他們暴屍於野外。明朝人治理瘟疫有一整套的方法,只要國家情況穩定,並非都是很慌張的。

明朝人對瘟疫的認識,其實已經上升到很深刻的程度。包括我們這次遭受的新型冠狀病毒,它往往都有發燒的症狀。明朝人也意識到了,就提到了溫病,熱自內達外。還提到了怎麼辦,對付這種病不能再用熱藥了,要清熱解毒。這是中醫的一種經驗積累,一直到今天也是一樣。

明朝醫生並不固步自封。面對瘟疫,任何一個有理智的人都應該意識到,這不是我們尋求過去、反思自己,就能夠找到解決辦法。還是要對症下藥,去找相應的方法。明朝醫生會反覆去找藥方。嘉靖皇帝大家都熟悉,煉丹、寫青詞這樣一個皇帝。在嘉靖21年,京師瘟疫。有人說嘉靖不理朝政,但嘉靖不僅知道瘟疫,還親自檢索藥方,製造了一個藥方叫濟疫小引子方,讓有關部門頒佈下去,給大家喝藥。嘉靖皇帝崇尚道教愛煉丹,在傳統時期,煉丹也好,做中藥也好,都有一點相似性,可能嘉靖就是從中找到了一點靈感。

明代有個醫生叫吳有性,吳有性寫了《溫疫論》,他提出戾氣學說,其實很接近於今天的病毒學說。而且他特別意識到,找特效藥,不要亂吃藥。網友還說,吳有性的方法這麼有效,當初非典的時候為什麼不把他的方法請出來,說不定一下就能治好了。時代在反覆進步,病毒也是一樣。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乾隆58年北京發生瘟疫,京城的名醫使用了包括吳有性在內的明朝醫生的方子,結果都沒有效果。我們一方面要誇明朝的方法是很有效的,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他是有限的,甚至於還有非理性的一面。

真正到達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科學認知,是什麼時候?宣統元年頒佈了預防傳染病章程,一共17條,已經很符合我們今天的科學認知理念。也正是在條例章程頒佈的第2年,東北發生了肺鼠疫的大流行。這也是前一段時間網上炒得很火的伍連德博士,天佑中華的一個故事。當然伍連德博士居功至偉,但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當時清朝從中央到地方的大員能夠支持伍連德博士?其實很大程度上,也與認知提高、前一年中央頒佈的章程有很大關係。

今天面對瘟疫,大家還是要相信科學,相信最新的知識,不能盲目從古。晚清在國勢日漸頹廢的情況下,居然能夠戰勝肺鼠疫,為什麼明末就不行呢?明末的瘟疫到底怎麼樣?

明末的瘟疫是一場持續時間很長的瘟疫,我們可以把它追到崇禎6年。崇禎6年在山西和內蒙古沙地交界的地方,爆發了疫情。之後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席捲了整個中國北方。甚至包括江南地區。它的過程也是不斷推進,崇禎13年,河北大疫。14年,河南又爆發瘟疫。崇禎十六年,北京這一帶也出現了大規模瘟疫。整個瘟疫席捲了華北,影響範圍非常之大。這一場瘟疫,崇禎皇帝做了什麼呢?對崇禎的評價,一種認為他是昏君,活該吊死在煤山上。另一種覺得崇禎好可憐,天不佑崇禎皇帝。我們不妨從瘟疫來。首先這場瘟疫,從崇禎6年到崇禎16年,誰也不能保證只有一種瘟疫。晚清時,我們已經有西方傳來的現代科學防疫知識,明末時還沒有知識,明末是怎麼做的呢?崇禎皇帝還是做了事情的。首先,他下罪己詔。之前的皇帝,要麼甩給山川神靈,要麼甩給大臣,要麼甩給有關部門。崇禎皇帝很直接下罪己詔,把瘟疫扣到自己頭上來了。其次他也做了一些事,他先是出千兩白銀,給太醫院撥款,讓太醫院去治療疾病。有人就批評崇禎摳門,這麼大的瘟疫就給上千兩白銀。崇禎摳門可能是真的,但另一方面大家也看到,藥裡那些東西也不太貴。崇禎皇帝治病摳門,他後來埋死人不太摳門。死的人太多了,他出了2萬多兩白銀,給大家埋葬屍體。可以說明末在瘟疫情況下,中央朝廷也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做了一些事情。但他的努力是不夠的,而且也未必能成真。明末國力衰弱,無法應對災變。朝廷對地方的控制也越來越弱。朝廷控制不了地方,甚至控制不了地方的軍隊。

第3點更主要的什麼問題?戰勝瘟疫的最核心的點在哪裡?控制人口流動,不要亂跑。

疫病與文明的拐點—從一場“大明劫”說起

上面這張地圖,這是明末農民戰爭起義時,農民軍的流動圖。絕農民軍要想生存,一定要去災害瘟疫發生比較多的地方。這個地方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就加入農民軍。但在這個地方,一是獲得不了足夠的糧草。二是也不能久呆,所以他要往糧草富足的地方跑。明朝軍隊要來打他,地方老百姓也未必會支持他,所以呆一陣子,又要跑回爆發瘟疫的地方。你就會看到農民軍在疫區和非疫區之間來來回回跑。不只是農民軍,剿滅他的明朝軍隊也是跟著他來來回回的跑。整個半個中國都被他跑了一遍,農民軍加明軍,幾十萬人大規模的流動,客觀上確實大大加速了瘟疫傳播。使得明末瘟疫平息變得非常困難。

我們談一個拐點的問題。瘟疫到底對明朝的國運造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影響?

疫病與文明的拐點—從一場“大明劫”說起

這張圖右上角,崇禎17年,李自成兵發陝西,進攻北京。他從居庸關進了北京,遭到了明朝守軍的激烈抵抗,區區幾千的明朝守軍就對農民軍造成了大量殺傷。山西作為疫區的發源地,疫病已經結束了。明軍的戰鬥意志也很強,對農民軍抵抗很強,李自成在寧武關之戰之後就泛起了疑慮。他跟手下說,寧武關雖然打破了,我們幾千人死了這麼多人。後面大同、宣府、居庸關、京師,這還打什麼?我們不全死光了,不如回陝西。後來為什麼李自成的擔憂沒有成為現實呢?為什麼只有在山西境內,太原堅守了,寧武關堅守了,宣府、居庸關,北京怎麼就不堅守呢?再往前推幾年,當年滿清入關劫掠時,滿清鐵騎圍攻北京城都不成功,怎麼李自成就能打贏?

瘟疫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李自成來的前一年,北京爆發鼠疫,這場瘟疫從2月到9月延續了整整半年,10室9空。死了這麼多人,京城駐軍不可能沒事。尤其是軍隊,士兵都住在一起,衛生情況也未必多好,傳染非常嚴重,死亡也非常多。少量精銳又被太監選到外面打仗了。剩下的人又弱又少,去守城牆,人都不夠。幾十萬的精英兵馬,在李自成打來的時候,幾乎是手無縛雞之力。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只講瘟疫。客觀上,崇禎16年瘟疫造成巨量人口損失,確實為北京李自成順利攻佔北京提供了機會。很著名的歷史學家就提出觀點,老鼠亡明。

疫病與文明的拐點—從一場“大明劫”說起

我們往西方看,雅典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伯里克利得鼠疫死了,改變了雅典文明的歷史。查士丁尼大帝重新復原羅馬帝國的夢想,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瘟疫的衝擊。人口死亡,軍隊戰鬥力銳減。瘟疫可以說是世界文明共有的關鍵詞,它不是一個獨有的問題。

1918年的大流感,是距今影響最大的一場流感。我們現在普遍認為他最先爆發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軍營,一戰美國軍隊越過大西洋到達了歐洲,很快就傳到了全世界,但這場流感卻被冠名為西班牙大流感。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西班牙感染的人多,西班牙沒有捂住,西班牙國王得病了,但你會看到這明顯是一個推卸責任的過程。甚至於還有一種很荒謬的觀點,說是一戰,中國派到歐洲的華工得了病,傳染給了歐洲人。在歷史上。把疾病冠以自己不喜歡的一方勢力名字,是大家普遍乾的一種事情。甚至包括我們說,他們過去傳說同治皇帝逛八大胡同德的梅毒,英國人就說這叫巴黎花柳病,要把它扣到法國人頭上。

疫病與文明的拐點—從一場“大明劫”說起

我們說回西班牙大流感,英國議會檔案1918-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在這一年之間,造成的死亡人數有2000萬到5000萬,超過了第1次世界大戰4年的死亡人數總和。大量的隔離病房出現,堅決不戴口罩的歐洲人,把口罩一個個捂的嚴嚴實實。1918大流感對當時歷史進程造成了直接衝擊,特別是18年的2月8月份爆發了第2波大流,致死率大大提升,而且高死亡率普遍發生於青壯年。當時一戰接近尾聲,戰場上都是年輕的士兵,各國某種也是出於對高死亡率流感的恐懼,快速地結束了一戰。

我們當下所經歷的一切,從今天來看,毫無疑問是一個全新的預警。它是全新的病毒,我們要全新認識。但從它的過程和我們的經歷來看,也未必是全新的,也是歷史的某種重現。你會看到其中,無論是驚慌也好,冷靜也好,付出也好,甚至一些不光彩的事也好,歷史上都曾經發生過。我們以古為鑑,也應該表現得更加理智和成熟。

第2點,古人的智慧是要我們學習的,古人犯過的一些錯教訓要汲取,但大家也不要迷信古方。

第3點,疫情當然關乎每個人的生命,上到皇帝,下到普通人。但他也關乎到你在的國家,你在的地區。所以大家都乖乖聽話,把疫情給壓制下去。既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整個世界。

這就是我今天的內容,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